“问题意识”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12-26宋金蓉
宋金蓉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满堂灌、师生互动性不强等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我国教育改革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问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备受教育工作者青睐。要将问题式教学法高效地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来,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设置情境,并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问题;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教材,针对教材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和思考,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中学校中,语文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激情飞扬地讲解,学生毫无反应地听取,整个教学氛围沉重和压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的掌控者,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与接受知识。在这种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就更别提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极低。
2.师生互动性不强,教师很少提出问题。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语文成绩,教师更加注重对重点知识点以及答题技巧的讲授,很少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自主寻找正确答案,甚至有很多教师认为在语文课上提问很浪费时间,会耽误教学任务,所以不愿意实施这种教学方法。久而久之,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问题意识”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开始时,以问题的形式导入课堂,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又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滕王阁序》、《阿房宫赋》、《世界最美的坟墓》、《断臂的维纳斯》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興趣去背诵体悟;也可用于加深学生理解,在涵咏文字后,再播放。
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技术让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而且在它营造的情与境中情绪高涨起来,这是使得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的前提。一堂课程,有了好的氛围,便能顺畅地引导学生分步深究,挖掘内涵,让学生富有情感的回答问题,领略到课文的美,进而做到文意理解的升华。运用在美丽的艺术享受中教授、学习和理解课文的方式,使得学生的情感、乐趣和作者融为一体,课堂教学的氛围焕然一新,一改沉闷,变得活泼而有趣。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培养学质疑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勇于探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问题教学法,是实现高效课堂、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2.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科学、严谨。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在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须达到问题性水平高,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重,具有较高的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问题性水平低,即是指问题所包含的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比较轻,甚至极少包含学生智力操作的任务,具有较低的甚至根本不具有训练学生思维的价值。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这个老师一篇课文要讲三课时,而那个老师只一个课时就够了,其关键在于有效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不一样,效果大不一样。
3.学生拥有敢于置疑的精神是基础。旧的教育模式压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面对教参、固定答案全盘接受,面对名人名家等不敢质疑,面对同学的嘲笑不好意思问,时至今日,仍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如此,课堂上不是问题太多,而是太少,甚至没有。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博览古今,独立思考,对于不了解或想不透的都要一追到底,反对“信师是古”,盲目追随。主张在理解的基础上,打破对权威的盲目崇拜,打破“圣贤所言皆无非”的迷信,要充分地问难穷究。对于学生的问题不能因易而嘲笑、不屑一顾,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应引领学生深入探讨。课堂上必须贯穿这样的理念,我们不仅要读出文本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通之处,与作者产生共鸣,更要研读文本,用研究的目光看,问题越多,说明你读懂了、读透了,没有问题说明没读进去。如教鲁迅的文章,学生发现里面有一些不规范的字,提出来,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并指出由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久,白话文不是很成熟,在鲁迅的文章里面难免会体现出来,此情况也出现在其他一些大家中,不必苛求。
三、结语
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精神,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巨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志英,关于中职文科专业数学教学的探讨——“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实验[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