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意蕴
2018-12-26唐任伍
唐任伍
【关键词】改革开放 文化逻辑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面貌、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略,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繁荣昌盛的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障碍,大大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社会主义实践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化文化的借鉴、吸收、创造基础上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模板”,而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版”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实行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按照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进而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的产物,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高、最后的形式,市场经济将伴随资本主义走完全部路程,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的基础之上。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一直机械地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来进行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因而导致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和失误,甚至导致一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失败。
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之内终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能终止市场经济的发育。相反,只有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人类才能建立产品经济社会。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破除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对立的基础上开启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实践品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正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实现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简单地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生活年代设想的“模板”,而是以开放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生机活力的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是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版”
改革创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命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非常丰富的改革创新思想,比如“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改革思想,改革的实践也层出不穷,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例子。这些改革思想和实践,充分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因循守旧、停滞不前,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规律,如果违背这个规律,不顺应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会被淘汰。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否定,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离开了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母版”,就没有今天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以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为基础的,其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把改革开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关联起来,从而在理论上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也成为改革开放“自主性”要求的根本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中国的改革开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今天我们使用“小康”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的发展实际,也容易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又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被创造性地转化为“共同富裕”,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
总之,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既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以及发展,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实践。
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而是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创新版”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是关起门来自我封闭式的改革,而是充分吸收和借鉴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其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可以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注入新的活力。
当然,中国在学习、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时,不是不加甄选地照搬硬抄,也不是盲目复制别国模式的“再版”,而是根据中國的国情,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国尊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选择,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进行具体分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全面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革新。
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和谐版”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这段话,来说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发展需要的伟大壮举。当前,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改革开放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实现。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比中国早,其中确实不乏成功的经验。但是,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是依靠殖民主义和扩张主义,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现代化的。中国自身就是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巨大受害者,从18A0年到1905年的66年中,西方列强通过战争、侵略、赔款等方式,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使有少数新兴国家利用战后的世界经济形势,一跃成为现代化国家,但很快就被纳入西方经济体系之中,成为依附性很强的现代化国家,一些国家甚至丧失了部分主权。因此可以说,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基本走的是一条掠夺的道路。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其目的就是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的现代化虽然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有相同之处,即都要通过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来实现。但是,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即中国的现代化既不是殖民主义、扩张主义,也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翻版”,而是一条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
【注: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研究”(项目编号:18KDAL03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