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象学视角解析“脑补”

2018-12-26杨丽丽连捷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4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现象学

杨丽丽 连捷

摘 要 “脑补”一词最初含义起源于日本动漫,原指观剧者在大脑里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补充或添加原剧中没有的情节或内容。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对小说及其他艺术作品甚至现实生活中的情节进行幻想、想象也被称为脑补。以上都是对脑补一词不加批判地使用,而没有深层次剖析脑补的内在构成机制。因此本文尝试从现象学角度探讨脑补的内涵、具体表现形式、内在结构和基本特征成为一个崭新视角。

关键词 “脑补” 现象学 内在机制 基本特征

作者简介:杨丽丽,广州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西方哲学;连捷,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启辰汽车公司。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118

一:“脑补”本初含义

近几年随着动漫的流行,“脑补”、“脑洞大开”等词逐渐成为人们所熟知的网络用语,那么脑补一词的本初含义究竟是什么呢?互动百科给出的解释是:在头脑中对某些邪恶的事情进行“YY”。即对漫画、小说中自己希望而作者没有写明的情节,在头脑中进行幻想而补充完整。由此可看出,脑补的原始含义多带有贬义。曹林就批判了当代“键盘侠”们脱离事实、缺乏调查、不尊重真相的脑补,这种脑补毫无客观性和理性可言,纯属人们大脑的自我构造和主观臆想 。胡立彪也将脑补等同于主观臆断、凭空想象、胡乱联系等贬义词。 随后心理学的诠释使得脑补一词脱离了邪恶的泥沼。在期刊网上搜索到有关脑补的文章共16条,其中11条将脑补等同于想象。

由此可见,学者们要么沿用脑补的本初含义,认为其是主观臆断,胡乱联系;要么把脑补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想象。都没有深层次地研究脑补的构成机制。本文将从哲学角度解释脑补,从现象学视角深层次剖析脑补形成机制。

二、“脑补”的现象学解释

现象学在哲学界的两大贡献在于提出了“意向性”和关注不在场的事物,而这恰恰就是脑补这一动态过程的理论根基所在。“意向性”是现象学核心词项。指我们的每一个意识行为及拥有的每一个经验都是意向性的,在本质上都是“关于某个事物或者别的事物的意识和经验”。 即我们的意识和经验都是指向某个具体事物。我们的意识抑或脑补并不是空洞无物的凭空乱想,而是内在地指向他物,这个“他物”就是脑补的支撑物。而“意向”这一指向性的思维动作就是主体大脑对“他物”进行编排、处理和加工。现象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关注不在场事物。现象学以前的哲学家都把研究眼光聚焦在在场事物,往往忽略了在场事物的相对项——缺席的事物。现象学便把研究重点投向了缺席的事物——经过意向所得到的“此物”,即经过脑补得到的脑补物。因此,现象学主题便是主体如何意向不在场的东西、意向缺席者。也就是主体如何以“此物”为触发点,经过大脑合理加工,变为“他物”。根据主体意向缺席者方式的不同,胡塞尔将意向分为感性层面意向和理性层面意向。前者包括知觉和建立在知觉基础上的内在变体——回忆、想象(预期);后者包括语词和图像,语词和图像虽说是建立在知觉基础之上,但是就像风筝一样,离开厚实的知觉越来越远,是以语词和图像为触发点,是真正属人的行为。

鉴于现象学把意向缺席者的主题分为知觉、回忆、预期、语词和图像。因此,本文将脑补具体表现形式相应地分为5种。

三、“脑补”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知觉形式脑补

现象学认为人们在观看放在面前的立方体时,并不是一下子能够看到立方体的全部侧面以及其内部结构,只能从一个视角来观看。这个立方体呈现给我们的就是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到的那个样子,所以说知觉是有局限性的,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使得立方体的一部分被给予我们。但是我们能够经验到这是一个有着6个侧面和内部空间的立方体,能够“看到”视线之外的其他侧面及其内部空间,虽然这些侧面和内部空间对我们的知觉来说是缺席、不在场。

那些在视线之外的侧面和内部空间对于知觉来说是不在场的,为什么主体却能够自动地把这些不在场的事物在头脑中补充完整呢?靠的就是主体的脑补能力。當然,我们也可以通过转动立方体使得那些在视线之外的缺席者成为在场者,而原本在场的又成为缺席者,主体在头脑中把缺席者和在场者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立方体形象。这种知觉形式脑补是我们知觉、经验事物的基本途经。

(二)回忆形式脑补

如果说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成为不在场的消失了的。那么过去的时间也会带走那过去的点点滴滴,使其成为不在场的、消失了的。但为什么总是能在脑海中“看到”那些人、事,就像真切感知这些事物一样?比如我们在谈论一个由于某种原因被遗忘或被损坏了的杯子时,在头脑中就会呈现出那个杯子的形象,即便它不在场。同样靠主体的脑补能力,主体有自动将不在场事物在头脑中补充完整的倾向和能力。这种对过去事物的脑补就是通常所说的回忆。回忆是知觉的变体,通过回忆,我们储存的关于那个杯子的知觉再次被唤醒,带着其中的人和事,带着其中的种种场景一起复活了。但是这种复活、这种再生是彻底不在场的,无法通过位置移动使其成为在场者,只有通过脑补来感知。正是这种回忆形式脑补使得我们可以穿越到过去,栖息于过去。

(三)想象形式“脑补”

知觉形式和回忆形式脑补都局限于此时此地的此种场景,然而想象形式脑补要自由的多。(这里的想象是狭义的,是以此刻为起点,沿着时间轴向未来延伸,是对未来的假设和想象。)想象使得脑补达到了其最高状态——脑洞大开,究其原因仍是主体可以意向缺席者、可以自动地在头脑中对不可能在场的缺席者进行感知和编排,才使得原本不存在任何联系的事物在头脑中融合在一起。这也就是一直被人们所诟病的主观臆断、胡乱联系。然而,存在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想象,这就是对未来的计划与安排。正如工匠们在烧制杯子前,会事先将不在场杯子的形状、颜色和材质等在头脑中构造出来,并对其进行修改。然后按照这一形象将其制造出来。这种形式脑补是以当下知觉为基础,对其进行顺延性展望。

回忆、想象(预期)都是知觉的内在变体,属于感性脑补。而语词和图像形式脑补,就像风筝一样,虽然线攥在知觉的手里,但是离开知觉越来越远,脑补空间也越来越大,属于理性脑补。

(四)语词形式和图像形式“脑补”

语词形式脑补和图像形式脑补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是特别属人的认知方式。当主体听到或者看见“杯子”的语词时,不仅是感知这个语词的发音或形状,更重要的是在知觉基础上意向这一语词所指称的实物。这显然是空虚意向,不过主体可以通过意向之矢来到缺席的杯子面前。这样,我们就把这一语词所含有的信息脑补出来,进行编织。一旦人们意识到有些声音或者标示仅仅是名称,意识到万事万物都有可能会被指称,人们对语词的意向就不仅停留在知觉语词的发音或形状这一感性层面上,而是上升到意向语词所指事物的理性层面。显然“我们能够这样空虚地意向,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造就的,而且这种能够意向缺席者的能力对于确立人的状况来说是一个主要元素”。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关于杯子的照片或视频。同样,感知到的也不仅是一张光滑的纸上有图案或者一块幕布上的图案连续不断地变换着。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照片或者视频脑补缺席的杯子。然而与语词形式脑补不同的是,图像形式脑补是把缺席的杯子通过照片或者视频形式带到主体面前;语词形式脑补把主体带离此时此刻的情景,带到缺席的杯子前。

四、“脑补”的内在结构

通过以上对具体脑补形式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有脑补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结构:把某一具体对象作为支撑物,以这个支撑物为中心向四周发散,进行全方位补充、意向,从而得到脑补物。

知觉形式脑补的支撑物是从某一特定视角观看到的立方体,以此为基础向外发散,意向出整个立方体的形象;回忆形式和想象(预期)形式脑补活动的支撑物是关于杯子的当下知觉,以知觉为触发点,分别向过去和未来的发散,从而脑补出过去已经存在而被遗忘了的杯子和即将生产出来的杯子;语词和图像形式脑补活动分别以语词和图像为支撑点,脑补出语词所指称、图像所描绘的杯子本身。当然,以上各种脑补形式的结构适应于所有实际存在的事物或者事件,不仅是立方体和杯子。

五、“脑补”的基本特征

从动态视角来看,脑补以某一对象为支撑物,向四周发散,在头脑中补充、编排,从而得到脑补物的過程;从静态角度来看,脑补有自主性、私密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首先,脑补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人们进行脑补活动时,会主动捕获立方体的某一视角或关于某个杯子的当下知觉或者指称杯子的语词和描绘杯子的图像,将其作为支撑物,主动地将其向外发散,最终使得脑补物在头脑中得以显现。脑补活动完全是在主体的自由状态下进行的,是一种完全自由活动。这一活动充分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进行脑补活动的主体又是一个个独立个体,个体之间存在着体力、智力、教育背景、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不同的个体对杯子的预期会千差万别,有的主体偏向于红色圆形杯子,而有的主体会更喜爱高脚杯或者木制的杯子。不同的主体对杯子的回忆也会因储存知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不同主体甚至是同一主体对立方体的知觉会因视角和心情变化而变化。因此最终呈现在头脑中的缺席者具有很强的私密性,是属个人的,甚至无法沟通。

最后,进行脑补活动的主体还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无论个体在头脑中脑补出会飞的杯子的形象还是脑补出杯子王国的故事等看似荒唐事件,然而他据以脑补的杯子是社会中存在的实物。他总是以社会中存在的杯子为支撑物,只不过是对这个杯子加了一对翅膀或将杯子进行拟人的想象,这都只是对杯子进行了无比的夸张而已。因此,个体据以脑补的支撑物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具有公共性。从这一点来看,脑补物属于社会,具有一定的共性。

六、结论

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脑补活动,其中影视作品就把人类的脑补活动运用的恰到好处。我们能够脑补不在场的缺席者,能够意向空虚的意向,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造就的,以这种方式存在着的。 因此,笔者认为脑补就是人类认知事物、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

注释:

曹林.“一看到就想到”的思维很可怕.党的生活.2015(6).38-39.

胡立彪. 关于农残的误读和脑补.中国质量报.2012-06-21(006).

[美]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著.高秉江、张建华译.现象学导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77.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现象学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国外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借鉴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和核心构件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