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红色经典 传承沈音精神
——浅析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孙晶石人物形象的塑造
2018-12-26沈阳音乐学院贾鼐
文|沈阳音乐学院 贾鼐
中国歌剧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摸索期、定性期、成熟期、变革期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们都在探讨歌剧与戏曲、歌剧与话剧、中国歌剧与西洋歌剧之间的关系,并在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问题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在语言、风格、观念、结构形态等方面既相互联系又显现出历史继承性,但又依据民族歌剧的特点,显示出发展的时代性,使中国本民族的歌剧舞台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民族歌剧是以歌唱和表演为主,具有故事情节的艺术作品,在歌剧表演中如何诠释和塑造人物,是需要我们沉下心去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歌剧《星星之火》中反面人物孙晶石为例,从作品分析、角色塑造、人物表演、演唱技巧的运用与情感表达四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一、作品分析
每当我们拿到一部歌剧,首先我们必须从歌剧的创作背景入手,全面了解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理解当时所处的时代特点,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和塑造人物。在歌剧《星星之火》中要想塑造好汉奸孙晶石这个反面人物,我们必须了解歌剧《星星之火》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
歌剧《星星之火》创作于1949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第一部以东北抗联及抗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歌剧。该剧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等担任作曲,著名剧作家侣朋等担任编剧。歌剧《星星之火》1950年在哈尔滨首演,至 1964年已在全国各地演出了共近 400场。原创歌剧《星星之火》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唱段,如《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等,这些歌曲历久弥新、经久不衰,一代一代传唱下来,影响了几代人,每次演出都能引起台下观众的共鸣与合唱。歌剧《星星之火》描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与人民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及“九一八”事变八十四周年,向红色经典致敬,传承沈音精神,沈阳音乐学院从2014年开始筹备复排《星星之火》,并于2015年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2016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2017年在全国各地又进行了十余场的演出。这部歌剧的复排不仅凝结着沈阳音乐学院主创团队的心血,更承载着沈阳音乐学院全院师生的爱国热忱。排演《星星之火》这一红色经典歌剧为我国当代音乐专业院校的艺术实践的开展与实施开辟了一条新路,展现出了当代歌剧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这部歌剧从筹备、创作改编、排练到演出,历时一年多,并且在首演之后,主创团队一直不断地改进与提高,使其日益成熟完善,堪称当代歌剧的经典之作。
对每部作品的分析,我们都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不断挖掘出作品的精髓,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歌剧《星星之火》讲述了十六岁的李小凤,因父亲参加抗日活动被汉奸孙晶石出卖被捕,李小凤不得不离开母亲连夜跑到山上去寻找游击队。途中遇到极具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老交通员老李头,在老李头的感召和引领下,找到并参加了游击队。几年以后,在杨主任等人的培养下,李小凤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抗联战士,前线奋勇杀敌,后方努力工作。不料,日本警卫队队长黑田和孙晶石带着日本兵偷袭被服厂,为掩护李小凤和同志们撤退杨主任光荣牺牲。为了勘察敌人据点替杨主任和爹爹报仇,李小凤执行上级命令悄悄回村察看敌情,孙晶石和日本警卫队队长黑田以李母为肉饵,诱引李小凤并将其逮捕。危急时刻,哥哥李云峰和老李头带领抗联大部队赶到,在大部队的配合下,李小凤和李母带领全村村民反抗,击毙黑田,活捉孙晶石。歌剧《星星之火》讲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抗联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和关切。这部贴近人民、反映抗战的音乐作品,反映的是抗战期间中华民族的怒吼,歌颂的是共同抗击日寇时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歌剧《星星之火》的创作经历了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于新中国建国初期创作完成,当时,国家与人民刚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与困苦的生活,人们在刚刚散去的战火硝烟中看到了曙光,心中充满了对新中国的希望,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和期盼,歌剧中不仅记录了当时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战争历程,更是表现出了对红色政权的无限信仰、虔诚与热爱;另一时期是沈阳音乐学院的筹备复排时期,沈阳音乐学院的主创团队保留了原有歌剧的精华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进行了编创,如将歌剧改编为清唱剧形式;原有经典唱段如《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贯穿全剧;吸收《露营之歌》等唱段;新创作合唱、重唱唱段;全新创作交响序曲、幕间曲;该剧音乐唱段全部配置管弦乐队伴奏等,这样不但使作品中融入了当代音乐创作技术,而且更是新老两代作曲人跨越时空的共同创作。共同打造了一部既具有深厚民族底蕴与深沉历史意义,又兼具时代先进水平与当代审美意识的红色经典作品。
二、角色塑造
歌剧是音乐、戏剧、诗歌、舞台美术、舞蹈等交融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属于表演艺术,同时歌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通过演唱者的演唱和肢体语言来刻画剧中的人物性格,展开戏剧情节,揭示剧情中的矛盾冲突,从而塑造歌剧中的人物形象。这就对歌剧演员的要求非常严格,演员不仅要会唱,而且还要会演,二者缺一不可。一部歌剧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至关重要,主要包括人物的心理动作、形体动作、语言动作和音乐动作,这四者有机结合才会塑造出有血有肉的歌剧人物。
把握人物性格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灵魂,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而且这形象要具有鲜明、独特的性格特征,可以说人物的性格是人物形象的灵魂。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找到两位性格完全相同的人,那么在艺术中也是如此,不同的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仅仅把握了人物的共性,是不可能塑造出鲜明的具有特点的人物形象的,一定要注意分析人物的个性。要想成功地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就必须仔细地揣摩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从其语言、行为方式、生活背景等方面来研究,抓住了人物的性格就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相对于正面角色而言,反面角色的塑造是比较难的。反面角色就是指那些违背大多数人的心愿,违背了人们心目中善良的标准,违背了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或是违背行为规范的人物。艺术作品中正面形象非常重要,但也绝不能忽视反面角色的作用,如同阴阳和合而成宇宙世界,正反角色的相辅相成才促成了戏曲和文学的经典。古往今来,人们呼唤正义,却不可忽视了反面角色在艺术作品塑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不可忽视了“反”所隐藏的巨大能量。反面人物具有反派特点,行为夸张,是戏剧中理与欲的矛盾载体,因此往往借助反面角色来揭露现实社会的本质,让观众能够看到反派人物在思想上的挣扎和精神上的叛逆,从而使观众的情绪能够在刺激中得到宣泄。反面角色往往是一部作品中罪大恶极、与正面角色相对立的人物。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品位的提升,以及作品针对人群的扩大,反面角色的塑造及诠释也需要不断推敲、升华、改变。一部成功的作品离不开反面角色的精心塑造。反面角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塑造人物的自身魅力,更在于角色带给观众的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社会、弘扬真善美和思考人生。反面角色是戏剧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尽管反面角色常受到人们的唾弃、憎恨,但反面人物的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部歌剧的质量。歌剧《星星之火》中孙晶石是反面角色——为日本人通风报信的汉奸,在拿到剧本以后,通过观看电影、电视、戏剧、小品、书等各类作品中的汉奸形象,本人十分追崇陈佩斯老师在小品作品中的表演,尤其是他在小品《主角与配角》中的反面角色的成功出演。从中反复揣摩他们的共性,首先针对性地对人物角色进行理解,全面了解整部歌剧的背景和故事情节,了解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从而正确地把握角色的特点和性格特征;其次对剧本进行了精细研读和深刻思索,并不断尝试和突破,用更多的时间去揣摩剧中情节以及人物性格,仔细推敲孙晶石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总结出自己对孙晶石大反叛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认为:孙晶石并非从头就想当汉奸,卖国求荣。而是一定要精准把握、突出孙晶石对时局的观望性、为难性、随风倒戈性、立场不坚定性等,从而准确理解角色,从而为后续的演唱技巧和肢体语言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三、人物的表演
人物的性格看不见、摸不着,非常抽象、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去表现,在歌剧艺术中我们可以通过歌词、语言、语气、声音、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等来展示其性格特点,也就是在艺术作品中的表演。在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对歌剧作品的全面了解。歌剧创作的背景是什么,创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作品呈现出了怎样的艺术风格等。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特征,获得和人物相一致的情感体验。其次主要是情感的融合,即演唱者和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融合。这种融合也是人物情感表达的基础。演唱者要将自己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通过想象,为自己营造出和作品相一致的场景,也就是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点非常重要。
歌剧虽然是以唱为主的戏剧作品,但是人物表演拿捏的尺度非常关键,如果违背作品所需要的形象,主观地去表演,就会使自己所演的角色尽失光彩,所以,在整个人物表演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歌词,准确的掌握旋律与节奏的律动,用合适的眼神、动作、心理去诠释人物,过犹而不及,人物的表演一定要把握好度,太过就太矫揉造作,一定要走进人物的内心,反复地琢磨与练习,争取做到与人物融合在一起。
《星星之火》的人物刻画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习惯,符合歌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剧中孙晶石这个角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奸、卖国贼,他身上具有所有反面人物的特点,人性丑陋又罪大恶极,如何表演才能抓住这些特点,的确需要在表演上下功夫。比如孙晶石刚一出场时的演唱“我孙晶石这几年,头顶两片天,一头肥猪劈两半……”,演唱时加重语气,节拍和节奏都放慢,每个字中间都停顿一下,表明孙晶石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心里也很为难,不知道到底谁会胜利。但当唱到“关东军的大兵来到山边喽”,才真正拿定了主意唱到“要我看那,抗日联军眼看就要完蛋,要完蛋……”,而后,在发现李小凤给杨主任取的子弹后二话不说,飞快跑去找日本人告密,这一唱段通过眼神四处张望、动作偷偷摸摸、表情十分夸张、对日本黑田队长点头哈腰及演唱时加重语气等去诠释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与正面人物杨主任、李小凤等人的对比、交流和冲突,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接地气、个性鲜明的反面人物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演唱技巧的运用与情感表达
作为民族歌剧的演唱来说,一方面,要从以往经典的歌剧演唱中汲取经验和精华,特别是作为民族歌剧演唱本质性因素的继承;另一方面,要拓展眼光,根据民族歌剧作品的实际情况,积极地对各种演唱进行借鉴和研究,以完美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作品的主题情感为根本目的。
(一)演唱技巧及运用。歌唱是整个歌剧的主体,歌剧这种表演艺术首先要强调的是有精湛的歌唱技能,这个非常关键,用什么样的技巧演唱就显得非常重要,歌剧在演唱技巧上要求很高,因为整部歌剧下来至少一个半小时以上,甚至更长,这就需要歌剧演员具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在演唱时运用一定的技巧来完成。一般来说,歌剧演唱技巧离不开声音的高位置、气息的支持、歌曲处理以及舞台表演等。在演唱时要注意发声的技巧,读谱一定要仔细,不仅仅是音准还有节拍、节奏型、表情术语等。不同段落语气不同,这就要求歌唱时调节自己的声音与肢体的协调,有的段落需要高位置接好胸腔,有的则需要用高位置过气息送声音至远方。歌剧演员要凭借对歌唱技巧的灵活应用,带给观众听觉、视觉上的享受,并进一步展现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很多时候,歌剧中的一些唱段在内容上较艺术歌曲更为复杂,演唱时间也较长,这样就十分考验演唱者的歌唱技术。唯有具备扎实的唱功,才能较好地完成整个歌剧表演。这就要求歌剧演员必须注重演唱技巧的培养,熟悉每个唱段的歌谱,进一步理解歌剧的创作背景,将每个唱段赋予情感,并运用娴熟的歌唱技巧,带给观众心灵的感悟。
歌剧《星星之火》的音乐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全剧音乐以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艺说唱音乐为素材,吸收了河北梆子等戏曲音调和语言特色,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该剧的旋律与歌词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及歌词的节奏韵律、声调等融合在一起,好听、好学、好唱,易于上口和流传。特别是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更是以其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与清新优美的旋律而传唱了大半个世纪,久唱不衰。剧中孙晶石是一个出卖国家和人民的汉奸、卖国贼,他的几个主要唱段根据剧情需要用不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来完成,比如第一幕刚出场时的唱段就需要用高位置接好胸腔,节拍和节奏都放慢,使声音和肢体有机结合起来,把汉奸走狗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一下子抓住观众的眼球,让观众对这个人物的形象记忆犹新。第三幕围剿被服厂时,与老李头、李小凤、李云峰、黑田队长的五重唱,通过浑厚的男中音色彩,稳稳地衬托出高音,加上合唱的配合,让这段演唱气势磅礴,耐人回味。第四幕孙晶石和李小凤、李母的三重唱“棒打三更”,男中音和两个女高音的配合堪称完美,整段以突出孙晶石的心理活动为主,从急迫的盼抓赤匪我心焦急,盼望从此一步登天做人上人,再到今晚皇军敬我酒,迈着富贵步我上炮楼,最后到三个人的合唱飞黄腾达只差一步,非常有层次感,特别好听。通过与其他演员、伴奏和舞台氛围的配合,更好地塑造出各自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和运用。歌剧表演时,演唱者一定要秉持带给观众美的感受的原则,另一方面还要善于运用自身创造力来充分展现作品的内在和人物形象。毋庸置疑,肢体语言就是演唱者能呈现给观众的直观视觉载体,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演唱者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的情感往往通过肢体语言得到充分展现。肢体语言的运用包括了肢体动作的节奏、动作的张力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优秀的歌剧表演者能够运用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呈现人物的具体特征。歌剧演员要依据剧情需要真正将演唱和肢体带进表演中,而眼神和情感的传递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表演时需要考虑整体音乐与动作的节奏,呈现出的动作张力也要表现角色的情感变化。同时,肢体动作的运用也要推动剧情的发展,带给舞台更强的冲击力,这也充分说明了肢体语言是展现剧情的关键。
歌者在运用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好“度”,不但要使其符合人物形象的特点,而且要符合歌唱的环境。歌剧涉及到作品的场景与多个人物角色,要注意与其他人物的相互交流。《星星之火》中的孙晶石是个反面形象,在表演上应非常注重表情和肢体动作的表演,如第一幕刚出场时眼神左顾右盼、四处张望、动作鬼鬼祟祟、偷偷摸摸、俯下身走路、对李小凤一家趾高气扬等,力争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让人过目难忘。第四幕咏叹调“大家都不要乱动”和“你说,你说,你倒是说呀”时,在村民面前耀武扬威、在日本人面前点头哈腰,眼神和手指动作需要准确到位,做到真指真看。在要活埋李小凤时扔铁锹的动作更是要求动作、情绪、音乐节拍准确性的完美结合。
(三)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歌唱艺术的精髓,是歌唱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用自己所饰演角色的“真实情感”去表达、诠释作品十分重要。而对歌词曲调的理解和把握,还有歌词曲调的风格、歌词内容、伴奏的风格、舞台的氛围等,也将关系着歌唱中的情感表达。它不仅是对作品进行情感处理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歌唱艺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而“真”字则是情感表现的重要依据,在演唱的时候,要以声传情,有情才有声、人为情所动、声为情所发。对《星星之火》中塑造汉奸孙晶石这个角色,在情感表达上十分关键,必须做到与角色十分契合,所以我用心去揣摩和把握每个唱段的不同,注意与其他演员、伴奏和舞台氛围的配合,通过歌词、语言、语气、声音、眼神、表情、肢体动作等把剧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好,力争塑造一个个性鲜明、人人喊打的反面人物形象。
沈阳音乐学院建校以来始终继承鲁艺传统,坚持“根植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创作演出了大量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作为鲁艺后人,学院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是对抗战英烈的追思与缅怀,是对鲁艺先辈的学习和致敬,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排演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实际行动。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本着重新改编创作的唱段必须与劫夫原作音乐风格相一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旋律要贯穿全剧的思想。在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对全剧近一半的音乐进行了加工、修改和再创作,重新创编了宣叙调、咏叹调作品、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合唱及交响序曲等多种音乐形式。既保留了原歌剧的经典唱段和基本故事梗概,又加入了新的创作内容、形式和手法。复排后的歌剧《星星之火》,既继承原作精髓,又使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和观演关系上进一步统一,整部作品更立体化,戏剧矛盾更牵动人心,音乐形象更生动,人物刻画更丰满,作品更具现代气息。表现抗联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必胜的信心,歌颂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向上和奋进,给人以激励和鼓舞。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红色经典歌剧之所以广为传唱的魅力就在于扎根人民土壤,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研究群众的审美变化,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要了解时代的审美特点,力戒陈旧保守,力戒全盘西化,力戒舞台角色的形象塑造得城市化、脸谱化,争创优秀红色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