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构建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讨

2018-12-26周宏博陈晓艳鄂大伟

计算机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学院

梁 伟,周宏博,陈晓艳,鄂大伟

(1. 厦门理工学院 软件工程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 物联网应用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 厦门 361024)

0 引 言

随着我国IT科技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传统的IT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较好地迎合当今IT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对此,许多高校推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改革方法,针对我国高校目前面临的IT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1-3]。

1 培养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意义

1.1 转变观念是全面实施本科教育教学的先导

软件工程学院在过去的软件工程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软件技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了较为完备的软件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体系等,相应地形成了软件教育初期思维和行为定式[4-5]。然而,随着学院整体转型为本科教育,所有这些内容已不再适用,我们必须把教育教学理念全方位地提升到较高教育层面,必须把转变教育观念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主动从思维方式、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快速转变。

1.2 培养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站在“十三五”国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办学层次的新起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显然已不再适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这是软件工程本科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经过市场调查发现,随着厦门乃至海西地区IT及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软件(信息)服务外包产业的蓬勃兴起,IT企业越来越倾向于聘用既具备IT专业技术知识,又掌握多种业务技能、懂技术、会管理且具有市场观念的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另据厦门软件行业协会调查,到2015年全国对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达70万,其中厦门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达15万;到2020年全国对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人才的需求达100万,其中厦门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达20万。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培养软件人才过程中,往往侧重于编程和项目开发能力培养,致使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知识、能力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软件产业对人才复合应用型的要求。

面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类型和素质的新要求,需要主动顺应这种变化,勇于创新,大胆立于本科教育改革潮头,把培养既具有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和项目开发能力,又具有跨学科、跨专业领域知识,懂市场、会管理的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作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软件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需求变化驱动的结果,是软件工程学院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6]。

1.3 设置复合型专业方向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

根据新的软件工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遴选和设置能体现出人才培养定位的复合型专业方向,是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前提。由于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软件工程专业的内涵与外延迅速扩大,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专业方向遴选和设置决不能封闭在校园里“想当然”和“拍脑门”,必须走出校园,走进行业和企业做深入的市场调研和论证。通过走入企业,与企业领导、部门经理、项目主管和高级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行业就业前景、企业对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素质的要求等,使遴选和设置的复合型方向能够顺应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充分体现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业发展的超前性[6]。

2 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要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必须依据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内涵和能力特征,围绕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探索和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并努力付诸实施,才能达成目标。

2.1 理论教学培养体系

1)搭建“课程体系平台+课程群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构架。

课程设置体系的构建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根据软件工程学院培养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充分考虑软件行业发展对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要求,充分体现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和应用性。课程体系平台主要由通识基础教育平台、专业理论教育平台和应用能力培养平台组成,根据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各个课程体系平台上设置不同的课程群模块,从而构成“课程体系平台+课程群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构架。通过“课程体系平台+课程群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把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落实在课程设置体系建设中,确保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及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7]。

2)融企业课程于课程设置体系。

在构建课程设置体系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软件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办学优势,把校企合作、校企共建企业的内部最新课程整合融入课程体系中,体现行业发展的超前性;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讲授企业课程,让学生于在校期间就能提前感受到企业脉搏,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对企业的认同感,为进入相关行业及企业做好准入资格和思想准备,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在课程设置体系中,还应该链接与融合软件行业标准所需的专业或高级职业证书课程内容,使学生于在校期间既能取得学历证书,又能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基础。

2.2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1)将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实践教学是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应用能力形成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构建相对独立而又与全程教学计划有机融合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循序渐进、分类与综合并举的实践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方面,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全程教学计划,从学生进校开始全程安排,将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融合进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之中;同时,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时和学分的总要求中,规定实践教学的最低学时和学分标准,以保证实践教学的刚性要求[8]。

2)构建分层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学院软件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从人才培养的应用能力形成规律出发,围绕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实施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形式,设置并规范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或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实训教学、毕业设计这4个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安排一周左右的认识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对IT或软件行业状况形成初步认识,了解未来就业的IT企业工作环境及其对所学专业的初步要求,建立相应的专业观念,明确学习目标。课程设计或课程综合实践环节合理安排在各学期的课程体系之中。根据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设置,按照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的思路顺序,可把各专业课程的实践要求编排成课程设计或综合实践项目,在整体课程安排中,每学期留出两周时间用于课程设计或课程综合实践,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项目实训教学是对学过的课程甚至是尚未学习的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采取项目驱动式教学,带动或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学生会用到已经学过的课程知识,也会用到尚未开设的课程知识。对于后者,要完成研发任务,学生就必须主动通过自学去获取相应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项目研发能力的目的。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可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安排在第2学年下学期或第3学年。

毕业设计是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重要环节。作为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其毕业设计必须体现理论知识、科学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设计的选题、完成过程、主体内容和结果都应充分体现复合应用型特色。在安排落实这一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过程时,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主动与软件企业合作,通过引入企业实际项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学院提出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3)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在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体现两个“结合”:一是课程内与课程外相结合;二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程内与课程外相结合主要体现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包括校内课程内外设置的实践性课程和教学环节,如课程设计、实训、项目驱动式教学等,以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目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突出体现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包括紧密依托当地政府和企业,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坚持学院教学与企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师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校内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管理机制,从而达到学院与企业共同培养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目的。

3 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监控与评价

3.1 制订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是衡量软件工程学院培养出的人才是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尺度。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架下,如何展开教育教学培养过程,各培养环节需达到什么程度才符合要求,也就是说如何衡量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人才培养质量就难以考量。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标准》中,从“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4个方面规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要求。然而,我校软件工程学院拥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又有其独特性,因此在满足本科教育基本质量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院构建的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和制订体现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特色的质量标准,并依此衡量和规范人才培养工作环节,从而保证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质量。

3.2 建立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机制

人才培养工作过程的监控和反馈极其重要,它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繁杂的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要通过一个个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细致的教学环节去实现。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会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将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甚至会产生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教学监控与反馈机制,构建能体现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将其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一个子系统。我们对软件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和反馈,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和处理办法,使得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健康的行进。

3.3 构建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虽然许多学校构建了众多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体系方案[9-15],但是在制订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标准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如何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监控与反馈机制,对于人才培养工作运行的好坏,是否能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要求,将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国家对本科教育教学有常规的评估和评价,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自觉地不断对培养工作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不断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阶段性自我评价,及时查漏补缺,主动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架下,应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基础,结合国家和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构建有利于促进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依此阶段性地对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不断提升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质量。

4 结 语

厦门理工学院进入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和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同时,软件工程学院从2013年开始招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拉开了软件工程学院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序幕。根据学校的部署,软件工程学院从2014年开始停止招收专科生,正式转型为本科教育,开启了软件工程学院本科教育的新纪元。伴随着向本科教育成功转型,软件工程学院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借此探索和重新构建了适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软件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构架,对软件工程学院未来办学和人才培养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

对软件工程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仍然需要不断的探索、积累和沉淀,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不能一蹴而就。只要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在未来实施软件工程本科教学过程中勇于不断尝试、总结和修正,我国软件工程学科领域内的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架构就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成熟。最终,复合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将会对我国IT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梁伟, 徐建波, 唐明董, 等. 教育部—英特尔嵌入式课程大学合作计划项目[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8): 162-165.

[2]郭宝龙, 杨敏, 张希颖.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考核指标研究[J]. 中国电子教育, 2015(2): 1-4.

[3]钟秉林, 方芳.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4): 4-8.

[4]朱虹. 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 3-8.

[5]刘海燕, 常桐善. 能力、整合、自由: 斯坦福大学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4): 30-35.

[6]刘晓申, 屠丽群.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 内涵、特征与趋向[J].江苏高教, 2015(4): 64-66.

[7]刘有耀, 蒋林, 杜慧敏.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5): 76-81.

[8]刘春蓉, 林轶红. 慕课对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启发[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5(6): 40-44.

[9]吕世彦, 郭德红.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讨[J]. 中国高校科技, 2015(4): 87-90.

[10]潘春燕. 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 学理论, 2010(7): 146-147.

[11]田彩云, 郭心义. 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5(5): 106-109.

[12]王守龙. 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创新型人才比较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170-176.

[13]王宪华, 王建立. 以“本”为本 打造本科人才培养新格局: 山东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2):12-15.

[14]魏小锐, 李阳苹, 赵维佺, 等.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5(2): 231-234.

[15]张旺, 杜亚丽, 丁薇. 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 教育研究, 2015(1): 28-34.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学院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