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向倒边盖挖半逆作工法在明挖穿河隧道中的应用

2018-12-25熊松林志军

珠江水运 2018年22期

熊松 林志军

摘 要:本文以文一路地下通道工程明挖隧道过紫金港河为研究对象,在面临周边环境复杂、河道汛期全断面保通的双重难题下,提出了纵向倒边盖挖半逆作法施工工法,并对该工法下穿河道的设计思路、受力体系、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类似下穿河道工程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明挖隧道 下穿河道 盖挖半逆作

明挖隧道下穿河道施工过程中,为避免水系对施工的不利影响,创造干地施工条件,需修建围堰进行导流,除考虑工程进度及造价因素外,隧道开挖须与围堰导流密切配合,减小周边环境影响。

本文以文一路地下通道工程明挖穿紫金港河为对象,在面临周边环境复杂、河道汛期须全断面保通的双重难题下,提出了改进的下穿河道开挖工法—纵向倒边盖挖半逆作工法,现场施工实践证明,该方法安全可靠。

1.工程概况

1.1周边环境

文一路工程西明挖段位于杭州市文一西路与紫荆文路交叉口西侧,东西向布置,长约230m。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为盾构始发段隧道,二期为下穿紫金港河段隧道,其河岸段基坑开挖深度为14.5~15.3m,下穿段部分基坑开挖深度10.4~10.8m(河床底以下),基坑宽度32.8~36.5m,本文仅对下穿部分盖挖段进行探讨。

现状紫金港河河宽21.4~29.6m,河底标高-0.5m,非汛期十年一遇水位2.82m,基坑周边地坪标高约为+4.0m。基坑周边建构筑物林立、管线丰富,其中西南角省公安监管总队二层商铺及北侧110kv电力管为本工程重点保护对象。

1.2工程及水文地质

本工程隧道开挖及围护桩范围内的土层划分从上至下以填土、淤泥及淤泥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及粘土为主。基坑底一般位于③2淤泥质粉质粘土,地基土承载能力较差,渗透系数小。

场地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和松散孔隙承压水。沿线场地潜水主要赋存于浅(中)部土层中,稳定水位埋深为地面下1.3~4.6m。承压水主要分布于下部的细粉砂及粉砂中,含水层厚度较小,与本工程建设影响不大。

2.总体设计思路

本工程初步设计方案为施工纵向围堰,采取河道倒边、基坑明挖顺作方式完成该段隧道结构施工,由于该围堰方式需在两个汛期占用河道,不满足河道部门提出的“非汛期(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中旬)保证10m过水断面,汛期恢复全断面过流能力”的河道保通要求,原施工纵向围堰、结构倒边顺作方式施工周期较长,无法满足。

2.1主要技术难点

(1)河道为防洪排涝河道,水体保护要求高,施工中须严格落实河道要求。

(2)工程开挖地层以淤泥及淤泥质粘土为主,物理力学性质差,基坑变形控制难度较大。

(3)周边建构筑物林立,管线丰富。建构筑物以学校、公建为主,基础形式不明,管线以电力、燃气及大直径雨、污水管为主,变形控制要求严格。

(4)施工工序复杂,施工期需同步考虑拆复建桥梁施工,并充分利用围堰进行桥梁桩基施工。

2.2初步方案

本工程下穿紫金港河段隧道结构顶板顶标高为-2.1m~-1.3m,与现状河床(底标高-0.5m)距离较近,结合该实际情况,我单位提出采用纵向倒边盖挖半逆作工法进行施工,即依靠2个非汛期分别实施东、西两个半幅的结构顶板,采用纵向围堰保证10m宽的过流断面。而后,在第2个汛期进行盖挖半逆作施工,在满足河道全断面过流能力的前提下,借用结构顶板作为水平支撑,借助其水平刚度和抗压强度保证基坑的稳定,而后分层分段开挖土方,并依次浇筑隧道底板及侧墙结构。

3.围护结构设计

3.1围护结构设计

鉴于本工程周边环境复杂,河中段隧道基坑围护结构与河岸段一致,采用800厚地下连续墙,墙深根据计算采用31.5m,坑底土质较差,采用高压旋喷桩进行被动区裙边+抽条加固,加固宽度、深度均为3m。

3.2水平支撑设计

河中段基坑水平支撑体系由两道支撑组成:第一道水平支撑利用主体结构的顶板,以平衡作用在围护结构上的水土压力。板结构水平刚度大,可以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和地面沉降;第二道支撑采用800直径钢管支撑,可有效减少支撑道数,加快土方开挖及结构回筑的速度。

3.3竖向支撑设计

河中段基坑竖向支撑体系由隧道结构顶板、临时立柱和地连墙三部分组成。顶板将上部水体竖向荷载及自重传递给临时立柱及地连墙。对于临时立柱,其承担了上部传来的顶板自重及水体竖向荷载,可采用型钢方案及钻孔灌注桩方案两种形式。

由于钻孔灌注桩方案刚度较大,能有效加大临时立柱的平面间距,利于顶板下方土方开挖,本工程最终采用该形式,临时立柱采用与立柱桩相同规格的φ1000钻孔灌注桩,根据承载力计算及顶板的抗冲切计算,钻孔桩立柱间距按9×9m布置,顶板内对应设置格栅式暗梁,增加整体稳定性。

4.关键技术

纵向倒边盖挖半逆作工法在下穿河道中的应用,需着重注意和解决以下關键技术。

4.1顶、底板节点设计

河中段地连墙作为竖向受力体系的一部分,通过预留钢筋接驳器,实现了与结构顶板的刚接,通过与临时立柱协同受力,承担了上部顶板自重及水体竖向荷载,由此可减少2排临时立柱。

采用逆作法施工的结构,通过立柱和围护桩实现的竖向支撑体系,立柱与围护桩之间可能产生差异沉降。两者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过大,将会导致梁、板承受过大弯矩而开裂,再加上水平荷载作用,使梁板处于异常的压弯状态下,则有可能造成垮塌事故。为避免发生此类事故,拟将结构整体加强,河中段隧道底板与地连墙也采用上述构造连接,具体做法详见图4。

4.2立柱节点设计

河中段立柱由于采用钻孔灌注桩形式,与结构的顶、底板的衔接是另一个关键问题,对于顶板,立柱与其衔接形式与抗拔桩类似,无殊。对于底板,采用钻孔灌注桩立柱,由于底板钢筋不能穿越、止水钢板难以施工,经综合考虑,立柱位置底板采用后浇做法,底板浇筑过程中,立柱位置预留一1.5×1.5m底板开孔,待隧道主体结构全部完成后,凿除砼立柱并用C40微膨胀砼封闭该开孔。

4.3关键节点防水设计

纵向倒边盖挖半逆作下穿河道隧道须主要解决以下两个防水问题,其余部分与明挖结构相同。

(1)基坑外侧过流通道与基坑衔接防水

基坑外侧由围堰引流而来的河流,与基坑冠梁首先接触,为加强冠梁自身防水、避免河道冲刷引起冠梁外侧土方掏蚀造成结构受力问题,冠梁外侧增设3m宽趾墙,与冠梁一同施工。

(2)冠梁加强防水

过河段隧道顶板与冠梁采用倒角衔接,顶板上涂刷2mm厚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采用50厚C25细石混凝土进行保护;冠梁与地连墙衔接位置,采用遇水膨胀止水胶结合预埋式注浆管两道防水;隧道结构与地连墙界面上,采用水泥渗透结晶防水涂料,详见图6。

5.結论

本文以文一路地下通道工程下穿现状河道的工程实例为对象,提出纵向倒边盖挖逆作法施工方案,结合现场实际,可得出以下结论:

(1)该方法对传统纵向倒边明挖顺作法进行了改进,最大限度地减小了对河道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适用于河道及周边建构筑物保护要求较高的明挖隧道;

(2)该方法安全性好,采用两个枯水期施工结构顶板,对工期有一定影响。通过加大立柱间距、减少支撑数量,加快了基坑出土速度,能够挽回一部分工期;

(3)施工实践证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梁兆平.渡槽盖挖法在明挖隧道下穿河道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4, 7(5):66-69.

[2]林湘.纵向倒边盖挖逆作法地铁车站设计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58(5):123-127.

[3]苏洁,张顶立,高自友,等.肖从苗.盖挖逆作法施工地铁车站结构变形及其控制[J].中国铁道科学,31(1):59-65.

[4]吕宝伟.盖挖逆作法竖向支撑系统设计关键技术[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S2):183-187.

[5]张建新,刘双菊,周嘉宾.逆作基坑开挖卸载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10,31(S2):218-223.

[6]杨跃.一桩两用在盖挖逆作地下工程中的应用[J].岩土工程学报,2011,33(S2):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