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精神的源起与传承
2018-12-25李洋
李洋
[摘 要]“不忘初心”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重要表述,它源起于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在许多传统经典中。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基于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学习经历、中华文明的发展特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上的先进性,党传承了“不忘初心”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中国共产党更是明确地弘扬“不忘初心”精神,并用实际行动不断追寻“初心”。
[关键词]不忘初心;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8)07-0048-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此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主题也正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理念,探究这一理念的意涵,可以发现它源起于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不断得以诠释和体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与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并在革命奋斗历程中践行着这种不忘最初信念的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不忘初心”精神愈发体现出其独特价值,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而要深入理解这一精神,就需要深入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深入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和当代使命之中。
一、“不忘初心”的中华文化意蕴
“不忘初心”四个字的直接表述最早见于唐代。[1]白居易《画弥勒上生帧记》中写道,“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向佛祖表明自己不忘最初的求佛向道之心,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本愿。这里的“初心”是一个佛家用语,源于唐朝时期实叉难陀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经》卷十七中写道:“三世一切诸如来,靡不护念初发心”“进定根力等众乐,靡不皆由初发心”。这里面的“初发心”即是指心中秉承的真诚质朴的本心。卷十九也有:“如菩萨初心,不与后心俱”,初心与“后心”相异,对这种初发之心的坚守和不忘,在佛理中具有独在的意义。
随着“初心”这个说法的传播,在中国文人士大夫那里,“不忘初心”具有了更广泛的意义,渐渐被表述为一种对精神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苏轼在上奏给宋哲宗的《杭州召还乞郡状》中写道,“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意思是我在朝堂近侍左右,若继续坚持自己的责任,直言直谏,则朝堂之上的小人们必将不快,朝廷也无法安宁。作为有气节的士大夫,苏轼宁愿守“重难边郡”,“唯不愿在禁近”,以成全自己的坚守与初心。
将视野扩展到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不忘初心”精神早已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之中。在许多思想典籍中,都有和这种初心精神高度契合的思想表述。《吕氏春秋·诚廉》中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石可碎,却不能改变其坚硬的本性;朱砂可磨,却不能改变其朱红的本色。所以,即使石破、丹磨,它们也仍不改其本,保持其原初的本性。道家对这种坚守本色的精神也推崇备至。《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写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在精神意涵上,“慎终如始”与现在流行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非常接近,二者所表达的都是将最初的信念坚守下来,始终保持最一开始时那种纯粹认真、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初生的活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矢志不渝的精神在儒家思想中也得到了多处强调。《论语·子罕》篇中,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2]《论语·卫灵公》中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具有远大志向抱负和高尚情操的仁德之人,没有因贪生而损害自己内心“仁”的准则的,反而会为了坚守“仁”的精神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孟子》中也有对坚守本心、追求正义的倡议。《孟子·离娄下》中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真正有道德节操的人,就是不丧失婴儿般天真质朴之心的人,就是保持自己原初的活力并努力追求这种赤子之心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有,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具有大勇的智慧且真正勇敢的人,是反省自己后认为自己正确、正义,那么纵然面对千军万马,仍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勇往直前的人。
不论在古代诗词中对“不忘初心”的直接表述,还是在传统经典中对这种精神内涵的丰富展现,都充分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忘初心”精神的意蕴。这种精神表现为始终不忘最初目标,将信念内化于心、坚守不渝,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努力实现理想的决心。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下诞生和成长,实现了对“不忘初心”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二、中国共产党对“不忘初心”精神的传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中国共产党能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传承根植于文化传统的“不忘初心”等精神,根源于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学习经历、中华文明的发展特质以及党在文化发展上的先进性三個方面。
(一)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学习经历为党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条件
早期的共产党人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在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育经历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必然是重要的内容,这些共产党人深受其影响。从早期领导人的作品与言行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比如很多老一辈革命家经常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建立在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基础上,中华文化的不忘初心精神也常常显露其中。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首诗借用了西楚霸王项羽放走刘邦的典故,表达了为实现最终全国的彻底解放、与国民党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体现了毛泽东本人的传统文化素养,也体现了不忘理想、坚持信念、奋斗到底的精神。
(二)中华文明始终薪火相传的发展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不忘初心”精神的重要因素
作为穿越千年一直延续至今的古老原生文明,文明与文化的不断传承发展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的巨大精神力量与重要民族特质。一代代中国人被中华文明与文化所塑造,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将这种文化品质内化,使其持续发挥作用并指导中国人的实践,进而实现了文明的不断传承。“不忘初心”这一从中华文化传统中一直传承延续下来的重要精神品质,本身就有着依托整个中华文明而形成的强大生命力,能够对每一个时代的中国人,特别是对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上的先进性是继承“不忘初心”精神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落后腐朽的文化不断被时代淘汰,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在时间的考验中一直传承。“不忘初心”精神作为从传统文化中发源的重要精神品质,有着超越于时代价值的精神品质,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中国共产党作为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组织,有着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中国共产党能继承“不忘初心”精神,既有早期党员学习经历的因素,也有中华文明发展特质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本身是一个先进的、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能够自觉主动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可贵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民族的进步。
三、中国共产党对“不忘初心”精神的践行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对中国共产党传承“不忘初心”精神的极好诠释。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相继完成了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不忘初心精神的接续传承。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忘最初信念、为实现理想而不断奋进的历史。
(一)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
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是遭受屈辱与压迫的历史,帝国主义侵略、封建腐朽统治、军阀集团混战加深,人民的苦难,中华民族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深重危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使中国人民摆脱被奴役的命运,一批有担当、有知识的先进分子在共同理念下汇聚到一起,以为中国人民谋自由和解放、为中华民族谋独立和复兴为己任,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在投身革命之始,中国共产党就在一大和二大上明确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4]43这也就是当时党的最低纲领,即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宣言》还指出,“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又指明了党的最高纲领”[4]44。可以发现,党在创立伊始就明确地将为中华民族谋独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自由幸福作为自己行动纲领的核心内容。这两个纲领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职责,也是中国共产党理想的体现和“初心”所在。
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白色恐怖,很多人脱党退党,但许多革命者坚守信仰继续战斗;井冈山斗争时期,军事、经济面临重重困难,但毛泽东仍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长征期间,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共产党人依然坚持革命理想,顽强战斗;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重申为民族和人民而奋斗的初心,表明要“和中国国民党及全国其他党派,站在一条战线上,手携手地团结起来,组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战胜万恶的日寇,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斗争”[5]357,发挥了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将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在探索中不断修正错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制定正确行动纲领,最终夺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6]1438早在1939年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毛泽东就将中国革命称为一篇包括“上篇”和“下篇”的大“文章”。“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道,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这是文章的上篇,我们现在正在做这一篇文章,而且一定要做好这一篇文章。但是,文章还有一篇,就是它的下篇,就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一篇文章,我们也是一定要做的,并且也一定要做好的。目前是民族民主革命,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5]243-244新民主主义革命“上篇”的完成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文章”书写的结束,因为这一篇“大文章”的主题,是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与自由幸福的生活。因此,革命事业还远没有终止,必须牢记革命最初的目标与状态。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1438-1439在“进城”之后,要能够继续答出让人民满意的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答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民族復兴、人民幸福的理想还远没有实现。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不代表着党的使命的完成,而是要继续为党的使命进行新的奋斗。正是以这样不忘初心的精神状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尽管经历了一些曲折,但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在各个方面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旧中国衰败落后的面貌,初步建立了现代的工业、国防和科技体系,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力,不仅在当时取得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不忘初心,在努力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求索
经历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与曲折,中国共产党一直自我反思,自我革新,初心不改地寻求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对建党、建立人民共和国以来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中,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认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对于社会主义,“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7]372这一判断清晰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始终是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目标,始终不忘初心,秉持初心实事求是地寻求实现理想的途径。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才能让人民幸福,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373人民生活美好、民族富强兴旺被明确地树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不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再次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路线。怀着不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找到了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就必须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放宽视野,破除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怀着不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在改革中始終把握着正确的方向。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进行一系列改革,仍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8],在深广的改革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旗帜始终不变,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变。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始终不忘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在改革开放以来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初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取得巨大进步,人民不断富足、民族不断兴旺,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不忘初心”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不忘初心”精神作了系统地阐述,号召全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9]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大会的主题,大会报告清楚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共产党人不仅将这种精神写入大会报告等重要文件中,也在继续用实际行动体现对这一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在新时代,传承“不忘初心”精神,意味着要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自建党时就树立的理想信念与优良传统。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当选的第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10]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党的十九大闭幕后再访嘉兴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永放光芒。”[10]“红船”是中国共产党事业初始的象征,建党时孕育的“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首次表述”[11]。重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弘扬“红船精神”,回到党的初心发源地,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这一系列举动,表明的是党对自身宝贵传统精神的珍视和传承,是党对最初理想信念的坚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的“不忘初心”。
在新时代,传承“不忘初心”精神,也意味着要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习近平讲道,“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2]40“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且取得了成功。”[13]发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忘初心”精神,是文化传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断进行伟大创造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本身,也是中华文明在不断的存续发展中体现出的文明特质,不断拥有着新的历史内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新时代弘扬、传承“不忘初心”精神,就是要站在中华文明历史积淀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创造,在坚守中不断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完善,使中华文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12]158“不忘初心”精神,是我们从中华文明中继承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党的事业在历史中传承下来的重要精神,也应当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弘扬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在各方面的实践奋斗中,不断努力求得人民幸福与民族复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参见纪华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N].光明日报,2016-09-27.
[2]赵文源.论语精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4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43.
[5]毛泽东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57.
[6]毛泽东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
[7]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8]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3.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10]杜尚泽,霍小光.梦想,从这里起航—记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赴浙江嘉兴瞻仰南湖红船[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1-01.
[11]左功叶,李小春.论红船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J].党史文苑,2017,(22):4-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
[13]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4-01.
责任编辑 彭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