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蔬菜答农民问(17):茭白有哪些类型?常用栽培品种有哪些?
2018-12-25刘义满魏玉翔
刘义满 魏玉翔
有茭白(Zizania latifoliaTurcz.)种植户咨询,单季茭白和双季茭白有哪些区别?生产上如何选择茭白品种?这2个问题,既涉及到茭白品种划分的理论问题,也涉及到对现有茭白品种的了解及选择应用问题。现有茭白种质资源,根据主要利用价值,可以划分为野生类型和栽培类型[1,2]。目前采集食用的野生类型茭白,通常称为“茭儿菜”,将单独成文介绍。至于栽培类型茭白,可进一步划分为单季茭白和双季茭白,二者区分的主要依据是茭白肉质茎的形成(孕茭)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
1 单季茭白和双季茭白的主要区别
一般而言,单季茭白指仅能在秋季采收一次产品的茭白品种。单季茭白栽培时,传统为春季定植,实行一年生栽培,或一次定植连续多年(2~4年)栽培。10余年前,浙江省创新推广了一种单季茭白栽培技术,第一年秋季定植,翌年先后采收夏茭和秋茭,实现了同一年内“一茬双收”。
双季茭白指能在当年秋季采收一次肉质茎(称“秋茭”),并且翌年春夏季又可采收一次肉质茎(称“夏茭”)的品种。有的双季茭白品种采用春季定植,有的则采用夏秋季定植。春季定植的双季茭白通常为夏秋兼用型品种,夏秋季定植的双季茭白品种一般以采收夏茭为主。
2 茭白膨大肉质茎形成(孕茭)对光照和温度的要求
膨大肉质茎是茭白的主要产品形态。从本质上讲,作为蔬菜用的“茭白膨大肉质茎”为“茭白植株+菰黑粉菌”复合体,菰黑粉菌 (Ustilago eseuicata Henn.)在茭白植株嫩茎内产生细胞生长素(Auxin)和细胞分裂素(Cytokinin),刺激茭白茎部细胞组织不断增殖膨大成为膨大的肉质茎。于茭白植株本身来讲,膨大肉质茎其实是一种“病态器官”。“茭白植株+菰黑粉菌”复合体的形成(孕茭)取决于茭白植株基因型、菰黑粉菌基因型及环境条件3个方面[2,3]。环境因素中,影响孕茭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温度。
2.1 单季茭白孕茭需要短日照诱导
茭白原为短日照植物,只有在短日照(即短于临界日长的日照)条件下才能抽生花茎和孕茭。这一特性,在单季茭白品种类型中明显保留,即单季茭白品种孕茭需要短日照诱导[4]。
图1 湖北地区选育的茭白品种
2.2 双季茭白孕茭对温度反应较敏感
整体上讲,孕茭需要较为冷凉的气候。双季茭白对于日照长短的敏感性已经不明显,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均可孕茭。不过,双季茭白可根据膨大肉质茎的形成对温度要求的差异,分为低温型和高温型两类。其中,高温型孕茭适温为22~26℃,品种如广益茭、梭子茭、刘潭茭、中介茭、宁波四九茭;低温型孕茭适温为18~21℃,品种如晚茭、桐城茭、小蜡台、蚂蚁茭、八街茭、两头早、中秋茭。在武汉地区种植的双季茭白,一般秋茭采收始期在9月底以前的品种,基本属于为高温型;秋茭采收始期在9月以后的品种,基本属于低温型。通常,高温型双季茭白品种的秋茭早熟,而夏茭迟熟,其秋茭和夏茭产量均较高,为夏秋兼用型;低温型双季茭白品种的秋茭迟熟,而夏茭早熟,其秋茭产量较低,夏茭产量较高,栽培上以采收夏茭为主,秋茭为辅[5,6]。
2.3 栽培环境和技术可能改变结茭习性
图2 部分茭白产区
在生产实践中,随着种植地区海拔等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不同栽培技术的采用,部分品种的结茭习性会发生变化。如前述,有的单季茭白品种可以通过年前薹管育秧和定植等措施,翌年增收一季夏茭,实现一茬双收;有的双季茭白品种,向北引种或向高海拔地区引种栽培,则双季结茭习性不明显,有时甚至只能采收一季。我国台湾地区,甚至有人通过补充光照,调控茭白栽培模式,进行多年生栽培,一年采收 3 季,实现茭白周年生产[3,4,7~10]。
3 常见栽培用茭白品种
目前,生产栽培的茭白品种较多,但随着新品种的选育,部分地区的传统品种被新品种快速取代。近20年来,我国推广应用的茭白新品种主要来自浙江省。常见栽培用茭白品种中,单季茭白品种有鄂茭1号、鄂茭3号、金茭1号、金茭2号、丽茭1号、美人茭、群力茭、蒋墅茭、象牙茭等;双季茭白品种有鄂茭2号、鄂茭4号、龙茭2号、崇茭1号、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6号、浙茭7号、浙茭911、黄岩双季茭白、河姆渡双季茭白、梭子茭、宁波四九茭、青练茭等(图1、2)[11]。 根据已有经验,茭白品种形成或选育过程中,受出产地生态环境影响大。在品种引进种植时,宜先行试验种植,筛选适宜当地的品种扩大繁殖,用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