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期刊的类型及特征分析
2018-12-25马殷华李小玲
马殷华,李小玲
民族地区高校科技期刊的类型及特征分析
马殷华,李小玲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广西 桂林 541004)
统计并分析了2000—2015年5个民族自治区内的期刊出版情况、全国冠“民族”两字的高校学术期刊情况和民族期刊专委会的会员期刊的类型及特征,并依据分析结果,给出了期刊发展建议。
民族地区;科技期刊;少数民族文字期刊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民族期刊专委会初步定义,民族类高校科技期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民族自治地方即5个自治区[1]和30个自治州[2-3]所属的普通高校科技期刊;另一部分是有“民族”两字的高校科技期刊。按照上述定义,我国具体有多少种民族类高校科技期刊?分布在哪些地区?它们都是“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的会员吗?为了便于工作的推进和开展,本文作了相关调查统计和分析。
1 民族自治区内的期刊出版情况(分布和种类)
本节调查研究数据基于中国知网“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http://data.cnki.net/),统计时限为2000—2015年。
由表1可知,2001—2002年5个自治区的期刊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期刊出版种数增长比率出现了15年来的峰值,2003年后出现了徘徊和波动。总的来说:①2003—2014年新疆、宁夏期刊出版种数呈现增长态势,西藏总体保持不变,内蒙古和广西呈现先下降后平稳趋势,与全国持续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一致。②15年间,全国期刊出版种数增加了1 241种,增长了14.22%,5个自治区增加了44种,增长了7.67%。③“十二五”期间,5个自治区的期刊出版总数及增长比率基本保持稳定,与“十一五”期间相比,稍有下降。2014年5个自治区期刊出版种数618种(占全国的6.20%),比历史最高值(2002年的641种)减少23种,全国比率减少了近1个百分点。
1.1 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出版种数
由表2可见:2001—2010年5个自治区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出版种数增加了5种,增长了2.56%,小于全国的增长率(4.39%);宁夏、西藏的出版种数基本保持不变,广西的增幅比较大(为10.29%),内蒙古和新疆的略有波动,与2005年比,2010年内蒙古的出版种数下降了5.45%。总的来说,2005—2010年5个自治区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出版种数有所增加,增长率稍缓于全国的同期值,保持在全国同类型期刊出版种数的4.10%左右。
表1 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期刊出版种数情况表(2000—2014年)
注:统计时设起止年限为2000—2015年,报告中对没有统计数据的年份做删减处理。括号内数据为占全国期刊出版种数的百分比;“—”表示未见统计数据。
表2 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出版种数情况表(2005—2010年)
注:统计时设起止年限为2000—2015年,表中对没有统计数据的年份做删减处理。括号内数据为占全国期刊出版种数的百分比。
1.2 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出版种数
由表3可见:2006—2011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出版种数增加了10种,增长了10.64%(全国增加了30种,增长了15.63%),其他4个地区没有大的变化;5个自治区合计种数增加了11种,但占全国的比率由2006年的79.69%下降到了2011年的73.87%。
表3 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出版种数情况表(2006—2011年)
注:统计时设起止年限为2000—2015年,表中对没有统计数据的年份做删减处理。括号内数据为占全国期刊出版种数的百分比;“—”表示未见统计数据。
2 全国冠“民族”两字科技期刊现状
2000年,我国高等民族院校院校有12所[4],2010年发展到18所[5],10年间增长了50%。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http://www.gapp.gov.cn/zongshu/magazine.shtml)数据,冠“民族”两字的期刊有98种,其中:高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44种(自然科学、技术类11种(25.00%)、哲学、社会类18种(40.90%)、文理综合类9种(20.46%)、少数民族文字类6种(13.64%))。少数民族文字类期刊中,有2种是科技期刊(《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蒙古文版)》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蒙医药学版蒙文版)》)。
冠“民族”两字的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共22种(含文理综合类9种和少数民族文字类2种),主办单位分布在:北京(1种)、青海(2种)、云南(2种)、广西(3种)、内蒙古(2种)、湖北(3种)、贵州(2种)、河北(1种)、辽宁(1种)、四川(2种)、宁夏(1种)、陕西(1种)、甘肃(1种)等13个省、市、自治区。
3 民族期刊专委会会员期刊现状
3.1 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
这里以中国知网“期刊大全”(http://navi.cnki.net/KNavi/Journal.html)中收录的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CN号检索5个自治区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种数,并分析、统计主办单位为高校的科技期刊情况,详细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科技期刊出版种数情况表
注:未含综合版学术期刊;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期刊大全”;“—”表示未见统计数据。
从表4可见,中国知网“期刊大全”中收录的期刊种数与其“中国经济与发展统计数据库”(下简称“统计数据库”)(表2)中有差异,可能原因:①与期刊准入退出机制有关。凡是加入过中国知网的都会被收录在案,哪怕是后来遭遇了“停刊” “改刊名”等状况的期刊也会记录在案。但“统计数据库”不同,它会剔除“停刊”处理的期刊。②期刊从未加入中国知网。如少数民族文字期刊未加入CNKI,故不在统计数据内,还有少部分期刊如《西藏农牧学院学报》。这样的话,“统计数据库”会统计在内,但“期刊大全”中就不会有相关的统计数据和信息。
3.2 民族期刊专委会的会员期刊
围绕民族期刊专委会的初步定义,本文把以下几类期刊归属为会员:①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下简称“研究会”)网站上“单位会员”(http://www.cujs.com/huiyuan.asp?provinceid=1)中公布的数据,含5个自治区及其他民族地区的高校科技期刊单位会员;②研究会民族期刊专委会成员单位;③自2013年首届民族期刊专委会活动以来参加评比活动的相关期刊。根据以上3个条件,收集统计到会员期刊71种。
3.2.1 类型及特征分析
从分布地看,会员期刊分布在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西24%,内蒙古21%,新疆17%,宁夏7%,云南7%,湖北4%,吉林4%,海南3%,甘肃3%,四川1%,贵州1%,辽宁1%,河北1%,湖南%,西藏1%,北京1%)。其中,约70%期刊会员分布在5个自治区,而广西、内蒙古和新疆的会员比例更高,占5个自治区的88%。这一方面体现了期刊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民族期刊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民族地区的期刊同仁们共同努力。
从期刊类别看,涵括了基础科学(22种,占30.98%)、医药卫生科技(15种,占21.13%)、工程技术(5种,占7.04%)、农业科技(7种,占9.86%)、信息科技(2种,占2.82%)、社会科学(教育综合)(11种,占15.49%)和少数民族文字(9种,占12.68%)七大类,其中少数民族文字类以出版语种区分类别。数据统计表明,工程技术类和信息科技类所占的比例≤9%,体现了民族地区在这些研究领域上相对薄弱。社会科学(教育综合)类(15.49%)比例稍大,从某种角度反映出不少期刊各学科研究成果来稿量不足的问题,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研究成果产量偏低现状,这对提升期刊整体质量水平,扩大期刊或学术影响力都是不利的。
从出版周期看,分半月刊(2种,占2.82%)、月刊(7种,占9.86%)、双月刊(27种,占38.03%)、季刊(29种,占40.84%)、半年刊(6种,占8.45%)五大类,以双月刊和季刊为出版主流。半年刊的主办单位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其中5种是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占全部少数民族文字期刊的66.67%;半月刊的主办单位分布在内蒙古和海南,基础科学类1种,医药卫生科技类1种,均为非少数民族文字期刊。总的来说,季刊的比例偏大,出版周期普遍偏长,不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与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不相称。
统计分析还发现,基础科学类期刊(22种)一般为双月刊(占31.82%)和季刊(占59.09%),医药卫生科技类期刊(15种)则为月刊(占26.67%)、双月刊(占40.00%)和季刊(占26.67%),而社会科学(教育综合)类期刊(11种)以双月刊(占72.73%)为主导。可见,医药卫生科技类成果产出和传播相对较快,或许可以考虑作为“领头羊”带动民族期刊的整体发展。72.73%的社会科学(教育综合)类为双月刊而非季刊,或许意味着我们可以加快这类期刊文理分刊的发展步伐。
3.2.2 核心期刊种数分析
71种会员期刊中,有10种为201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七版)中文核心期刊,其中8种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2种为综合性农业科学类(见表5)。10种核心期刊办刊地点大多分布在省会城市,经济、技术相对发达,信息来源广且快。5个自治区中,广西、新疆、内蒙古的办刊实力相对较强,新疆地区农业科技实力不容小视。宁夏、西藏需要重点扶持。
表5 民族期刊专委会会员期刊10种北图核心期刊情况
数据来源:201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七版)。
4 结论
4.1 民族地区期刊发展稳中有降,新疆地区发展较快,高校是重要的办刊阵地
民族地区期刊出版以5个自治区为办刊主力,期刊出版总数基本稳定在全国期刊出版总数的6%~7%(最高比例为7.1%,最低时为6.19%)。2009年以来略有下降趋势:①2014年5个自治区期刊出版种数为618种(占全国的6.20%),比历史最高值(2002年的641种)减少了23种,全国比率减少了近1个百分点。②2005—2010年间5个自治区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出版种数有所增加,增长率稍缓于全国的同期值,保持在全国同类型期刊出版种数的4.10%左右。③2006—2011年间,5个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字期刊总计增加了11种,但占全国的比率由2006年的79.69%下降到了2011年的73.87%。其中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字期刊发展较快,增长了10.64%,其他4个地区没有大的变化。
冠“民族”两字的学术期刊中,高校是办刊主力(占44.9%),主办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科技期刊类有1种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版),实现了零的突破。
4.2 民族期刊专委会的会员期刊主要分布在5个自治区
71种会员期刊分布在全国16个省区直辖市。其中,约70%期刊会员分布在5个自治区。基础科学类、医药卫生科技类和社会科学(教育综合)类是主要的期刊类别;双月刊和季刊是出版主流。会员期刊中有10种是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4.3 少数民族文字期刊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期刊形式,发展相对稳定
2006—2011年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期刊总数由192种发展到222种,其中新疆地区增长最快(增长了10.64%)。5个自治区是这类期刊的主要办刊地(占70%~80%),建议就如何缩短期刊出版周期,提升期刊质量水平和影响力等方面开展全面分析、评估和专项研究。
5 问题及建议
5.1 出版周期偏长,酌情考虑采取变更刊期等措施
71种会员期刊中,双月刊和季刊是出版主流,这显然与信息网络环境的大环境下对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要求不相称,不紧跟时代步伐,就会被时代拉下甚至是抛弃。出版周期长,意味着论文出版时滞更长。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的载体和传播渠道,在有效的时间内快速传播最新成果和信息,才能为社会发展和科研服务[6-10]。
5.2 刊载文章与期刊本身类别不符,需正视
调查统计中发现,有些刊物原定位是“农业科技”类的,但通过目次刊发的论文总体情况看更接近“基础科学”类,如《塔里木大学学报》。这不仅可能会在国家的“学术期刊认定和清理”中遇到不必要的麻烦,长此以往,还会影响刊物整体质量的提升。毕竟,零散不成规律的论文影响力肯定比不上系列论文的“组合拳”威力!笔者认为,必须从期刊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增强组稿策划意识以及编辑引领和导向意识。
5.3 文理综合类期刊比例偏大
调查结果显示,文理综合类期刊的文科优势明显,不少期刊办得非常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他们依托地域文化,推出特色栏目,吸引了外界的“眼球”,在期刊市场中培育了核心竞争力,凸显了期刊品牌价值,取得了期刊荣誉[9]。这类期刊的编辑同仁就民族地区如何特色办刊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11-15],但基本集中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他们的努力值得肯定和赞扬,办刊思路和实现途径值得自然科学技术期刊的借鉴。我们认为,如果文理能分开办刊,各自的发展前景会更好。
5.4 参加活动的会员期刊少,需要发展新会员
从民族期刊专委会处得知,每年实际参加专委会活动的会员期刊在25种左右,以本文调查结果71种期刊为基本底线的话,有很大的会员发展空间。专委会应该加大宣传和发展力度,如建立地区联络员制度,丰富和完善原有的入会条件等;了解相关会员的具体情况对会期进行调整,精心设计、开展学术交流内容和方式等等,以便让更多的会员能参加会议,加入交流行列中。民族期刊专委会作为重要的民间机构,应在诸多方面给予期刊会员指导和帮助,包括:组织学术研究和交流、开展办刊经验交流、编辑素养专题培训等。
5.5 特色办刊,网络办刊
民族类和民族地区不同种类的科技期刊,有共性也有差异。办刊宗旨不一样、作者读者群不一样的期刊应分类别探讨特色发展之路。民族地区、民族特色应该是我们的共性和特色,但同时也因经济、文化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了我们期刊的发展。民族期刊的发展没有榜样和模板可以模仿和复制,需要我们自己闯出一条生存之路,因此发展中要设法扬长避短,发展特色,才能避免与非民族地区的期刊雷同或同质化。
网络时代,信息科技手段引入科技期刊的出版已经不是新话题新鲜事。民族地区科技期刊编辑部应该跟紧跟上数字网络化的办刊步伐,如加快建设编辑部的投审稿系统等(需作调查统计)。
5.6 加强自身梳理,寻求地域性的政策扶持
正确评价定位期刊,才能制定符合期刊个性化发展需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因此,梳理期刊的发展历程、分析期刊的相关指标数据、整理出版管理流程,在信息网络时期显得非常重要。各期刊编辑部应充分利用“中国知网” “维普”等数据库平台提供的数据分析,为自己“跟踪监测”和“把脉”。而编辑部内部管理水平、出版流程的运作能力、编辑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提升等等,都应涵括在期刊梳理的范畴。
受“核心期刊”等评价奖励机制、职称评定等因素影响,国内优秀稿源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提升。民族地区的期刊更是“雪上加霜”。鉴于此,笔者建议民族地区制定一些区域性的政策,如“区内认定的核心期刊”政策,既扶持区内有特色的期刊,又利于课题、职称评审时的需要,是符合地区科研能力水平实际和现实需要的。
[1] 中国知网·百科·自治区.民族词典[M/OL].[2016-05-20].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 CRPD.
[2] 中国知网·百科·自治州.中华法学大辞典·宪法学卷[M/OL].[2016-05-20].http://epub.cnki.net/KNS/brief/ result.aspx?dbprefix=CRPD.
[3] 中国知网·百科·自治州.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M/OL].[2016-05-20].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 aspx?dbprefix=CRPD.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6-05-20].http://www.moe.gov.cn/s78/A03/ moe_560/moe_567/.
[5] 谢焕忠.中国教育统计年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6] 贺晓利,陈红亚,樊华.国内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情报探索,2015(6):53-55.
[7] 龙静,孙云志.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缩短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4):363-368.
[8] 贺晓利,张薇,郝艳红.国内图情类核心期刊发表时滞与作者期望的符合度研究[J].情报杂志,2014, 33(12):99-102.
[9] 陈理斌,武夷山.世界学术期刊出版周期与期刊影响力关系探索[J].情报科学,2010,28(10):1554-1557.
[10] 张行勇,潘新社,南红梅,等.缩短刊期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559-563.
[11] 商韵,欧阳红姿.民族地区高校学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 93-96.
[12] 杨光宗.地方民族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思考[J].出版科学,2009,17(4):25-28.
[13] 骆近丹.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的现状扫描与发展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4):133-135.
[14] 邓崇亮.论民族地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策划[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8(4):140-142.
[15] 雷文彪.民族地区高校师专学报身份认同危机与发展对策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2,27(4):105-108.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民族类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MGKJQY1414, MGKJQY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