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区志愿服务示范中心风采录之 管理创优示范中心(二)
2018-12-25
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
徐汇区田林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成立于2012年,负责规划、指导、组织、协调辖区内志愿服务工作。目前,社区共有注册志愿者14 500人,包括区域文明单位、党建共建、两新组织、企业、居民区等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53支。常年开展邻里守望、交通文明引导、张志勇公益服务社、晨希爱心学校、高中生社会实践、老年人日间服务、“我们的节日”、3.5学雷锋便民服务、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等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引领新时尚,已经成为田林街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一个重要标志。
完善制度管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由文明办统筹,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居民区和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工作网络。二是制定工作制度。制定《志愿服务中心工作手册》和《居民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工作制度手册》,对志愿服务工作目标、项目开展和队伍发展等都作了规定。三是发挥枢纽作用。定期组织志愿服务工作专职社工开展培训、交流和分享活动,提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能力。
落实项目管理
一是坚持常年项目不间断,组织邻里守望、张志勇公益助学、晨希爱心学校、三个文明、“我们的节日”、市民巡访等志愿服务,形成品牌。二是坚持每年发展新项目,定期发动居民区挖掘申报志愿服务新项目,对于优秀项目给予扶持,发掘了“邻里知音站”“晴暖晚霞服务社”“非机动车管理”等服务项目。三是开发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区域内市六医院等医疗单位的医护志愿者定期开展义诊和健康讲座;群艺馆、博库书城等单位文化专业志愿者在每年的元宵灯谜会、端午节非遗文化传承等活动中大显身手。
加强队伍管理
一是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不断在居民区、区域单位中发掘志愿服务新力量,目前共注册志愿者14 500人。二是明确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通过寒暑慰问、重病关怀、定期走访、赠阅报刊、参观学习等方式对志愿者开展人文关怀;建立志愿者星级评价制度,通过报送区级、市级先进称号,对志愿者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激励和表彰。
运用信息化管理
充分利用“上海志愿者网”信息系统发布、管理志愿服务,每季度开展系统使用培训,目前通过该系统发布的志愿服务项目400个,志愿服务工作更高效、便捷。
通过不断探索完善志愿服务各项制度,加强对志愿服务各环节的管理,田林街道志愿服务工作实现与全区、街道工作全局相结合,与社区居民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区域单位资源相结合。志愿服务在社区内蔚然成风,并涌现了张志勇、杨晓月、新上海人螺丝钉志愿服务队等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先进集体。中心工作也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劳动报》《徐汇报》、新闻综合频道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
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于2012年成立。作为街道文明办、志愿者协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力延伸和实体窗口,中心为街道志愿者提供立体式全方位服务,搭建起一个常态化、社会化、项目化运作的服务和交流平台,并已成为具有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团队培育、文化建设、指导监督、激励保障九大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志愿服务中心。
正规社团登记,招募有识之士
2007年,东明路街道为了使志愿者协会的运作有序规范,在志愿者协会成立之初就在民政部门进行了社团登记,并邀请社区常年热衷参加志愿服务的有识之士担任志愿者协会理事,理事会定期召开理事会议, 听取协会工作报告和商议解决协会的工作难点和热点问题。
挖掘各方资源,培育服务阵地
中心建立了东方医院(南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4个区级志愿者服务基地。同时,还设置了覆盖所有居民区和部分社区单位的40个志愿服务站点,让社区居民“零距离”就能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开展常规项目,创新活力迸发
中心打造了“助老陪聊”“平安护校”“门责劝导”等30多个常态化项目以及“周六我为你值班”“馨馨家苑”等特色品牌。志愿服务的内容,不仅有助老、文明巡访、医疗咨询、便民服务等常规项目,还形成了传统文化进校园、“365学雷锋一条街”“医心医意工作室”“豆豆教育成长工作室”等新颖的创新项目。
加强制度建设,确保规范运作
中心制定了志愿者骨干例会制度、志愿者招募制度、慰问制度、激励表彰制度、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制度、直属团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配套制度,确保了社区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和规范运作。
创新认领机制,发挥骨干作用
30余个志愿服务项目被社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认领。金金娣、田静美等明星队长凝心聚力带领武术队、拳操队、骑游队等文体团队整建制转为志愿服务团队。
东明路街道在2010年荣获了全国社区志愿服务联络总站颁发的组织奖,2016年荣获了“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集体和浦东新区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截止2017年8月,在上海志愿者网上注册志愿者人数达16 9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