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日晨练:避开雾霾 亲近阳光

2018-12-24霍寿喜

科学养生 2018年12期
关键词:烟幕晨练颗粒物

霍寿喜

早晨起来,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锻炼,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养生之道。但晨练应该要考虑气象和环境因素,否则,反而可能对健康有害。

冬季晨练对气象环境的要求可概括为八个字:避开雾霾,亲近阳光。

这里的雾霾具有广义性,既包括“PM2.5”等颗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的“霾”天气,也包括气象观测学中的“烟幕”和“大雾”—和“霾”一样,这两种天气现象,也能使水平能见度低于1000米。“烟幕”相对比较直观,具有局部方位性、流动性、空中颗粒物较大的特点。“霾”和“雾”有时在视觉上很难区分—气象上,一般以空气相对湿度作为区分标准,大于80%时是雾,小于80%则是霾。

据专家研究,冬季早晨最容易出现烟幕,因为冬季的大气常有逆温层存在,这就使得空气污染物被“压”至近地层,并且处于稳定状态,不易扩散,从而使早晨成为污染的高峰期,晨练的人当然不要凑这个热闹。

大雾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很大。雾气本身并不是“纯洁”的,它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物,水汽凝结成雾滴离不开凝结核,而作为凝结核的尘埃、细菌或其他微粒,很多是“脏物”。更为恶劣的是,由于近地层空气污染较严重,雾滴在飘移的过程中,不断与污染物相碰,并吸附它们。据测定,雾滴中含有各种酸、碱、盐、胺、酚、塵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竟比通常的大气水滴高出几十倍。

和单纯的烟和雾相比,“霾”更危害人体健康。专家研究发现,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也即“P M2.5”),直径相当于人类头发的十分之一,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与烟、雾、霾的“劣迹”相比,冬日早晨的阳光就是“补药”了。古人说的“冬日晨练,必待日光”,非常具有科学性。

现代气象观测学早就证明,每天的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凌晨五时左右,因而,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气是非常寒冷的,此时外出锻炼,易受“风邪”侵害,极易患伤风感冒,也易引发关节疼痛、胃痛等病症;身体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脸部(尤其是双耳),也易受冻。一般待太阳出来半个小时后,晨寒就开始缓解。

冬季后半夜经常会出现近地面逆温层,使得空气污染物在早晨6点前后最不易扩散,而当太阳出来后,地表和近地层温度会升高,污染物便容易向高空扩散。

此外,老年人是冬季晨练最大的群体,而老年人抗寒、抗病毒、抗污染物侵害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冬季晨练务必“赶迟不赶早”,最好将晨练与晒太阳结合起来。当然,晨练前的准备也很重要:可先喝一杯白开水或牛奶、豆浆,最好还吃点面包、饼干之类的东西;然后在室内走动走动,活络一下关节、肌肉,待太阳升起后、觉着有明显暖意时,再外出晨练。

编辑/张玉春

猜你喜欢

烟幕晨练颗粒物
《和天鹅一块晨练》(摄影)
烟幕扩散与遮蔽效能的动态仿真研究
烟幕遮蔽载荷的性能测试
烟幕干扰对红外成像导引头命中概率影响
为什么在雾天不适宜进行晨练
剪纸作品欣赏:晨练
晨练
南平市细颗粒物潜在来源分析
错流旋转填料床脱除细颗粒物研究
多层介质阻挡放电处理柴油机尾气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