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维教研共同体,助力湖湘小语教育
2018-12-24周敏陈敏华
周敏 陈敏华
陈:周老师,您是省小语会的副理事长,又是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导,既是一线“教学实践江湖”里的引领者,又是“教学理论庙堂”中的研究者。您能从您的角度,以时间为线,跟我们分享一下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小语教育的成绩吗?
周:改革开放40年,湖南小语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复苏期,从1978年到1986年。
学制改革是这一阶段基础教育关注的重点。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实行草案)》,淡化政治性,突出语文“双基”,开始回归语文本体。1978年、1982年,人教版第五、六套全国通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分别开始在全国使用。学制上,如前面张良田教授所言,逐渐恢复为“六三三”学制。
学制变了,教材改了,课堂也要改革,首先得加強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1980年7月26日至29日,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年会在大连召开。叶圣陶、吕叔湘等语文教育大师都向大会提交了书面发言,共研小学语文教育的正确方向。这一时期湖南小语的改革与发展紧跟时代,1981年11月,刚刚成立不久的全国小语会就在湖南长沙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这一阶段理论建构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湖南一师的周仁济先生。他率先主编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法》(1979年版),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作了较系统全面的论述,被指定为中南五省师范学校统一教材,对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改革师范教育的贡献很大。
在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方面也有有益探讨。长沙的杨瑞华擅长低年级识字教学,李中青注重整体性阅读教学,育才小学舒明华注重以语言形象的意境美去感染学生,砂子塘小学黄梦均擅长部件识字教学,这四位教师的教改课均在全国获奖。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语文“双基”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智力,教得活泼、有味。
陈:可否这样概括复苏期的湖南小语教育:回归“双基”,教法初探,百花初放?
周:是的。这12个字准确概括了复苏期的特征。接下来是发展期。从1987年到2000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方实验,理念创新,百花齐放”。
上个世纪80年代,各种教改实验如雨后春笋,呈现“百花齐放”的蓬勃态势。湖南小语教学课改实验典型有四个:
一是湘西自治州凤凰县箭道坪小学滕昭蓉的“童话引路,发展儿童听说读写能力”的教改实验:以听童话为先导,以读童话为基础,以说童话为纽带,以写童话为主线。配套两种教材,在短短的试验期内1-3年级学生发表43篇童话作品,引发了全国性的关注。
二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这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一项重要实验,它让学生“边识字,边读书”,以达到提前读书、提前作文,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湘西自治州是长江以南最先引进该实验的地区。1983年冬,吉首民族师范附小有了全省第一个“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
三是长沙市砂子塘小学的部件识字。以湖南省第一师范的胡海泉教授为指导、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学校推行的“部件识字教学法”是从分析汉字字形的特点入手改革的识字方法,把部件作为分析汉字的结构单位,进行整体感知和记忆,最终发展到跨县、市、省83个教学班联合实验,影响广泛。
四是马安健的复式教学。1987年株洲炎陵县塘田乡鲁坑小学特级教师马安健的复式教学经验得以重视、推广,湖南当时有小学复式教学班1.7万个之多。复式教学关注的是课堂结构的改革,讲究课堂“动与静”的安排,主张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湖南小语的教改实验进行得有声有色,一大批优秀小语教师得以成长。1989年11月在成都举行全国第一届中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长沙市砂子塘小学李庄老师崭露头角,荣获优胜奖第三名,显示出湖南小语人的风采。他也逐步成长为湖南小语的改革名师之一。
长沙市碧湘街小学的梅嘉陵率先开展“愉快教育实验”,在全国打响。在全国“愉快教育”教研会上,该校多次介绍经验,他们先后接待过数万名观摩学习者,其中包括苏联与日本的教育专家。
1990年,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郑和钧教授依托他主持的省教委重点项目《小学协同教学实验》,指导燕山小学的课堂教学,使之成为中国第一所协同教学实验小学,其阶段性成果于1993年获省教委一等奖。还有就是张良田教授访谈里提到的汨罗素质教育,这个是湖南语文教改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实行课改,这应该标志着我们走进了一个新的时期?
周:没错!2001年至今的这十多年属于创生期。它的特点是:“教研先导,多元创新,姹紫嫣红。”2001年,国家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实施“一纲多本”。这个张教授在访谈里也谈过,不赘述。就湖南小语发展而言,这一时期最大的特色是浓郁的教研氛围。这依赖于四方面的条件。
其一,省小语学会的推进。余宪是湖南省第七届小语会理事长,她最重视的就是课题研究。对于课标新提出的“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她开发课题,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并依托小语会进行赛课、专家讲座,结合鲜活的课例引领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第八届省小语会理事长吴亚西老师则通过问卷调查、听课等形式,对我省小学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做了深入而全面的专题调研。2010年起,我省开启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围绕统编本识字教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等设置比赛主题,研究新课改新问题的解决之道,以比赛引导湖南小语人素养全面提升。
其二,小语课程论专家的研究。小语教学研究,最为权威的是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1989年丁剑鸣主编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学概论》,用作培养大专程度的小学教师与函授学生的教材,2000年,进一步修订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年轻的蒋蓉教授近几年编辑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论》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6部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并集合曾晓洁、李金国、莫崇芬、袁利芬等一批硕博高学历成员,共同打造了《小学语文教学论》省级精品课程。2017年,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上升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跻身全国小语研究界的前列。
其三,教师研培政策的扶持。2010年始,推行“国培计划”,为湖南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80.4万人次。“名师工作室”制度的建立,使更多优秀的小语名师得以遴选聚合,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如两届长沙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朱爱朝以建设书香班級、书香校园为基点,探索从儿童出发的小学语文教学;衡阳市小语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刘敏把绘本引入课堂,创设了“湖湘文化名胜行”的“移动课堂”,影响一方;临武的雷俊英先后主编了三册《国学精品教案》和国学教育专著《回到经典———小学国学教育探索》,在全县推广国学教育,整个临武成了远近闻名的“国学县”。
其四,媒体的助力。尤以《湖南教育》杂志的倡导为最。2009年初,《湖南教育》杂志在黄耀红老师的倡导下,明确打出“湖湘语文”的旗帜。杂志以“媒体与一线互动”为理念,先后深入湖南一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主题研讨活动30余场次,参与活动的教师达6000余人次,先后推出了李庄、余宪、帅晓梅、张璟、李葆春、辛晓明等一批湖南小语名师,也引领了一大批年轻教师的成长,梁丽虹、唐玲娟、陶源远、陈雪梅、曹永健等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陈:在理论引领、政策扶持和媒体推介的合力下,湖南小语教学界可以说呈现出“姹紫嫣红”的景象,但客观而言,湖南的小语教育相对于北京、上海和江浙等教育发达区域,应该仍有提升的空间。
周:没错!在这一点上,湖南的小学语文教育和中学的处境一样。那么,如何去缩小这个差距,甚至实现赶超呢?我个人觉得必须在如下三方面积极作为:
1.一线农村小语教师亟待进一步专职化、专业化。随着乡村小学基础校建设的落实,物质设备上已基本达标,但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有一次送培下乡调研,在一所乡村薄弱小学,一位语文老师极其认真地上了一堂让专家不懂、学生懵懂的语文课。另外,虽然我省已有特岗教师、定向师范生等举措的推行,但乡村小学语文教师的结构性缺编问题严重,导致不少乡村小语教师专职化程度不高,常常是教两年语文,又被要求去教数学,或同时兼教几个科目,想要深入钻研语文新教材新理念,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小语教师的专职化程度需要制度保障,专业化成长需要教研共同体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校际区域性共享机制亟需强化、推广。
2.小语名师需进一步型塑鲜明的个性化教学风格。全国小语界一说到北京的窦桂梅,便和“主题教学”关联起来;一提及杭州的王崧舟,便想到“诗意语文”;南京的于永正有“五重教学法”;上海的支玉恒有“活趣实”教学风格……而且,他们不单有经典课例,教学个性也非常鲜明(如于永正幽默,窦桂梅激情,孙双金睿智,薛法根细腻),还善于总结经验,著书立说,从纯经验层面转向风格凝练的学理层面,影响更为广泛深远。而湖南近些年虽在努力打造一批湖湘小语名师,但真正教学风格个性鲜明、教学理念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小语名师,屈指可数。苦练内功,型塑个性风格,凝练教育思想,勇于写书立著,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扩大自己的教学影响力,是湖湘小语名师努力的方向。
3.打造湖湘教师多维成长平台。如张教授所言,我们需要打造一个立体的、多维的教研共同体,联合高校教育专家、各级语文教研员、一线教师和教育媒体,共同打造湖湘语文教育品牌。在这个教研共同体里,高校教育专家是“航灯”,起理论引领作用,进一步厘清新时期湖湘语文的概念,廓清视野,提炼特色,明确路径,系统规划,并下到课堂进行专业指导;各级教研员是“领路人”“集结者”,他们需吃透理念,跟紧热点,扣准难点,通过各级各类比赛、常规听评课,引领一线教师立足课堂,切实教与研,鼓励他们多反思、多写作,显特色、树典型;教育媒体则需要智慧地策划各类教研活动,邀引教育大家,开拓教育视野,推介小语名师,倡导读书写作,促进小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此多方协力,方能高扬湘派语文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