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对策

2018-12-24高瑜

法制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法律素养时代新人依法治国

摘 要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意义。理工科高职院校强调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关怀,对学生成长成才产生负面影响。因而,本文认为需要从教育理念的纠正、活动载体的搭建与环境的营造、基本能力的培养与内化等方面加强对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统合,培养担任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时代新人 法律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依法治国背景下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对策研究——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项目编号KY2016YB72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瑜,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00

法律素养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全民族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树立法律信仰是关键因素之一。换而言之,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法律信仰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在新时代如何使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树立法律信仰,成为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素养构成及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

素养先天因素(如心理、生理等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教育训练和社会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身心特征和基本品质结构,实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并能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行为习惯。素养一旦形成,将会长期且稳定地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处事方式产生影响。影响素养生成的环境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这些情境包括家庭、健康、消费、休闲、职场、教育与训练,以及社区和公共领域等”①。

大学生的成才成功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素养回答的是“培养什么的人”的问题,也就是合格的大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具备什么样的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熟练的技能是将知识转换为行动的载体,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则是决定个人品质、观念和人生的取向,决定着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方向。一般认为,大学生素质包括职业素质和社会素质两大类。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对于特定职业的认识和胜任的综合体现,是对特定职业是否感兴趣、是否能胜任、是否了解等方面,包括核心能力、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技能心理等;社会素质包括基本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法律素质等基本内容。大学生的成功成才需要职业素质和社会素质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为主要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②。高职院校承担的是培养现代工匠的重要使命,更加强调对学生技术和技能的培养。但这种过分强调专业化的培养往往也会导致工具化的倾向,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职业教育缺乏人文的关怀。这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职业院校本身更多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多数高职院校为某一门类的专业性院校,大多集中在理工科学科,此类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相对薄弱,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也稍显不足,使得专业教育与法律素养培育割裂。二是对教育工具化的态度,很多时候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工具,过于强调为经济发展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倾向,“占主导性的教育理念呈现工具化与短视化的倾向,仅把培养对象视为工具对待,不注重人的内涵和精神的培育,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和价值需求”③。这种教育倾向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过于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能力的训练,缺乏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人的教育”④,导致学生丧失主体性,失去了感情交流,进而造成自主选择能力和判断力的丧失,异化成为“生产机器”的工匠。在此背景下,理工科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特别是法律素养的培养,努力实现追求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动态平衡,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统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法律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之一,它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包括系统的法律知识,较强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法律思维、坚定的法律信仰,依法办事的能力等”⑤。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应当帮助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并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到实践当中,成为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及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需要。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素养又是新世纪人才所不可或缺的”⑥。法律素养作为高职学生重要素养之一,在众多素养当中起着强制作用,约束和規范大学生的行为,规定着高职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指向,保障大学生职业行为的合规性和合乎法律性;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树立了法律的权威,也才能更好的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成为担任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引领着全民族法律素养的发展方向,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培养一大批具有法律素养和专业知识的建设者,培养一大批依法办事的时代新人,培养一批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现代化合格人才。

二、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问题与对策

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自身层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寻求更为有效的途径和对策,以提高高职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一)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当中,“在由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化的工业国转变过程中,传统的伦理式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现代商业社会的行为规范并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为规范逻辑的冲突”⑦,进而影响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仰。其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权力滥用、腐败滋生、司法不公、收入分配不均衡等社会负面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弱化了法律的权威,使得法律更受冷漠。再则,“在法制新闻的报道中,不少媒体由于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职业伦理的缺失,频频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⑧,使得公众对于特定社会热点事件认知的偏差,弱化了司法的权威。

二是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理工类高职院校整体上而言,更多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人文社会学科相对较少,造成了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对缺失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断裂。其次,法律课程的开设相对单一,没有形成综合的法律育人效果。高职类院校开设的法律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各专业的法律法规课程,相对而言较为分散,整体性相对较差,再加上法律课程的教师多为非法律专业出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法律课程的授课效果,限制了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再次,学生法律实践载体的相对缺失,影响了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理工科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多为专业社团,做开展的活动更多与专业相关,法律社团和开展的法律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使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法律的权威。

三是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法律素养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等内容。根据众多的个案研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普遍存在“法律基础知识储备不足、法律意识不强、法律应用能力不足、坚定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⑨等问题,造成了学生素养发展的不全面性,形成了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割裂现象。

(二)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提升的对策

理工科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法律知识是培植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能力是落实法律素养的核心,法律信仰是奠定法律素养的灵魂”⑩,因而,需要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并在现实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运用法律调节自己的行为选择,内化为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法律素养的培养具有持久性,在家庭、学校、社会、社区、职场等场域生成和内化。

一是教育理念的纠正。理工科高职院校针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相对割裂的问题,应当纠正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顶层设计上出台相关政策和促进措施,在思想观念上更加注重包括法律素养在内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体措施而言,应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思政课对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开设法律通识选修课程以及巩固专业法律法规课程的作用,积极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警示教育教学方法,形成立体化的法律课程育人效果。此外,还应重视教师法律素养的提升,组建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提高法律教育的效果。

二是活动载体的搭建与环境的营造。将法律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通过知识竞赛、板报宣传、网络论坛等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氛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庭参观、法律自愿服务等形式,打造具有特色的活动品牌,扩大法律教育的载体和营造更为浓厚的法治校园氛围。

三是基本能力的培养与内化。学生的法律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换而言之,没有经过法律的实践是难以树立法律信仰的。因而,在大学生法律教育当中,要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能力的运用以及法律信仰的形成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载体、教学评价方法,综合施策,实现法律知识的内化,最终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使学生成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相统合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三、小结与思考

大学生是担任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其法律素养决定着全民法律素养的发展方向,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纠正理工科高职院校当中存在的过去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人文素养关怀的倾向,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3).7.

②罗桂成.高职学生发展职场核心素养:动因、内涵及培养——基于美国职场核心素养教育的审视.职业技术教育.2017(7).20.

③张志军、郭莹.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54.

④李晓军.核心素养:技术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新走向.教育发展研究.2014(17).65.

⑤赵明龙、牛玉萍.依法治國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1).87.

⑥莫丹.浅议电力高职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法制与经济.2018(2).169.

⑦高瑜、周妍.论转型期我国公民树立法律信仰的对策.法制与社会.2015(2).175.

⑧范玉吉、杨心怡.从“掏鸟窝”事件审视传媒法律素养.新闻记者.2016(2).70.

⑨张鹏.高职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措施探讨.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2.

⑩许平.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法律素养时代新人依法治国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平
立德树人与初中地理课堂的亲密接触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及改善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养养成探析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