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角下高校贫困学子思想资助模式与机制研究
2018-12-24陈拳徐登献
陈拳 徐登献
摘 要 教育公平是推进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指标,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首要基石。随着新时期高校贫困学子资助新政的出台,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理论指引下,以全面推动新时代教育公平为契机,从思想教育角度,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校贫困学子思想资助的困境。并基于此,文章从思想资助模式与思想资助机制两方面为高校贫困生助学帮困提出相应创新策略。
关键词 教育公平 贫困生 思想资助 模式 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兵团社会科学项目“兵团高校‘去极端化研究”(项目编号:16QN04)。
作者简介:陈拳,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徐登献,石河子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091
在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公平进程中,贫困学子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类独特学生群,处理他们的穷困问题是建设新时代校园、美丽社会以及健全现代化教育体系所不容忽视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公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且,完善与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有助于促使更多家庭贫苦的学子享受到更多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教育改革成果。
一、引言
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高校招生规模继续扩大化,大学在校生人数正急速增加。尽管贫困的绝对人数正逐渐下降,但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比例上,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区域生活的人们,贫困学子和特困生占比更高。对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五年之中,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政府、社会对贫困生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学子可以幸福成长,顺利完成学业,不因家庭条件穷困而中途辍学,政府与社会企业已然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免息贷款、生活补贴、勤工助学等相结合的一整套的经济资助政策用以帮扶贫困学子。
在心理学研究的范围,一般认为,作为一种同等交换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在面对困难时内心是有很大差别的。尤其是贫困学子,他们内心定会受到较重的心理包袱与压力,这又必定会使得他们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短板,在获取社会帮扶时处在弱势地位,结果就是,他们在遭遇到困境时,也不清楚去何处,以何种方式去处理。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随后,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2018年3月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做出明确回应:即要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学生资助工作,做到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不仅要单纯地从经济上给予物质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提高学生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可能性,提升助学帮困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基于此,在实现教育公平的道路上,不仅要帮助他们在经济上起到“输血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思想和能力帮扶上起到“造血功能”。
二、高校贫困学子思想资助的困境剖析
一般谈及到对大学贫困学子的帮扶,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在经济上给予帮助,而较少地从思想、人格、心理等主观情感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帮扶。对此,作为享受新时代高等教育的这类特殊人群,贫困学子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困扰,进而引发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对此,从思想层面剖析新时代贫困学子,并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不容忽视的。
(一)贫困学子思想上存在的障碍
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通过设立专项通道等资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学子的生活所需。然而,仅是经济上的资助,未能实际解决贫困学子的需求,反而会造成贫困生中出现失信、懒惰等社会现象,这时,思想资助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依据实际调研分析得出,当前大学贫困学子思想层面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活上的窘迫感。由于受到家庭穷困的制约,贫困学子被迫在求学和生活中精打细算。而这种情形会更易导致不少贫困学子感到困窘、情感低沉、生活缺少生机,长此以往,会造成他们情绪焦躁、学业不佳和心灵受创。
二是心理上的自卑感。求学中的不尽如人意往往很轻易引发贫困学子心生愧疚感和悲愤感。例如,持续多次取得的不理想成绩造成他们内心深处存有极重的负担,自卑感油然而生,再加上不停的补考、重修等也致使他们信念的动摇。因受经济所制,生活拮据的贫苦生在学习、交往中难以像其他同学那样大方,而是尽量避开同学间的礼尚往来,不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独来独往,尽可能的使自己远离班集体。总之,有不少贫苦生为掩饰自身存在的贫困问题,宁可把自己封闭在内心世界,也不愿和外人打交道,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自卑心理就会极度膨胀。
三是思想上的依赖感和挫败感。通过实际观察发现,不少贫困学子独立自强意识不够,“等、靠、拿”的依赖性较强,总把生活中的艰难寄希望于外界的帮扶,而非自食其力。还有部分贫困学子因思想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面子观念”、攀比心理及享乐主义,而对学校所设的勤工助学岗位持鄙视的态度。也有一些贫困学子会因学费、生活费得不到及时补充,内心就开始对自己的学业完成情况和仕途命运产生猜疑,进而生活乐趣感下降,学习目标和动力落空,以被动接受为主。
四是内心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贫困学子明白只有立志成才才有机会扭转自身所处的现实局面,为此,他们极力奋斗。但与此同时,一份来自心理与精神层面的双重负重也使得他们长期处在一种心理紧张与忧郁的状态下。
(二)贫困学子思想资助方面的不足
思想资助相较于经济资助显得十分复杂,因其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此外,政府、学校和社会在资助理念上还比较传统,没有树立思想资助的意识等等都会造成对贫困学子思想资助方面存在不足。
1.缺少对贫困学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度。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学校则更多的把对高校贫困学子的关注度放在了经济与物质层面上,而缺少对他们思想活动状况的理解和关心。
2.缺乏资助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家庭境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贫困学子的心理状况,进而会直接作用于他们在现实活动中的表现。同时,针对这样一个有着共性、人数较多的人群,政府、社会和学校所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政策还不足,与之相对应的是专业性强的指导老师还很缺乏。
3.帮困与育人脱节。新时代,尽管政府、社会组织为力争解决高校贫困学子的经济困难提供了大量资金保障,然而因资力受限,很难从经济上彻底解决好学生困难问题。此外,由于帮困与育人的脱节,也很难提升贫困学子们思想上对待贫困问题的认知度。
4.缺乏管理上的协调与配合。其一是缺乏各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高等學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繁杂而意义重大的管理事务,与各个部门都存在着比较紧密的关联。但由于统一指挥不到位,以致精准资助不明晰。其二是指导老师与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真正了解贫困学子思想状况的是指导老师,但教学岗与管理岗之间的有效沟通不多,往往会使得贫困学子的鉴定流于形式。
三、高校贫困学子思想资助模式与机制创新策略
贫困生资助工作,犹如大学里的“希望工程”,是一项关系民族希望的工程,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为指导, 积极探索与创新大学贫困学子的助学帮困模式与体制。对此,为提升贫困学子的思想理论认知,加大心理教育接受力度,造就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思想助困起着关键性的枢纽作用。这是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健全学生资助制度的重要一环。
(一)高校贫困学子思想资助模式创新思路
1.提高学生工作者自身素质。从查阅文献与实际调研中得知,高等学校从事学生助贷工作的专职老师,其学科背景大都不是心理学专业或没有接触过相应的心理学课程。因而,他们在为贫困学子展开心理疏导、辅导和教育等工作上缺乏专业性。对此,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在《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的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发挥学生资助育人功效”,负责贫困学子资助育人工作的领导干部、老师以及辅导员务必要时刻钻研新知识、全面创新知识架构体系、提升和养成有修为的心理素质,积极展现出新时代德育工作引路人的气派。
2.全方面掌握贫困学子心理动态,开展心理安全建档工作。大学新生进校后,应尽早展开心理健康普查,特别对全校贫困学子,要从同学、辅导员、老师多方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创建贫困学子心理健康信息档案,以作为后期对贫困学子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跟踪与更新,为助学帮困事务呈上所需的资料和依据。
3.积极宣传和展开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三观教育”为准入,深化思想领域的教育改革工作,逐步提高贫困学子的思想认知度,强化使命与担当;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励志教育,着重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关注其内心世界并大力宣传优秀贫困生的个人先进事迹,从而在思想层面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帮扶。
(二)高校贫困学子思想资助机制创新思考
1.创立教师-贫困学子互联制度。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扩招,老师的工作范围扩大,很难对每位贫困学子的家庭、思想等情况做到精确掌握。为此,创立与健全教师-贫困学子互联制度体系,对于及时把握贫困学子的心理动态有着一定作用。笔者认为,以教师-贫困学子互联制度为指导,实行结对帮扶,不仅可以温暖与净化贫困学子的心灵,思想上起到帮困效果,还可以拉近老师与学子们之间的关系,加深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这必将形成一种巨大的支撑力量,推动着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朝着更为公平的步伐迈进。
2.创建贫困学子思想能力锻炼与提升机制。在负责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岗位中,笔者发现,高校贫困学子由于受家庭环境、经济状况等限制,使得他们在普通话、英语过级和计算机操作方面比较薄弱。因此,为提升贫困学子的社会竞争力,应根据贫困学子个人能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及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素质为要求,大学可专为贫困学子开设普通话提升能力培训、思想交流研讨会等等。首先,大学一定要解放思想,不只是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岗,还更应以市场为导向,成立校外助困帮扶基地,创立与完善必要的培训技能体制。在解决他们的经济负担时,也培养和提高了工作实践能力,打开了思想闭塞之门。其次,可以开展有特色的心理交流活动,拓宽贫困学子心灵交流渠道。学校各部门应多组织开展一些学术交流、科技竞赛、文娱等活动,支持、激励贫困学子参与其中。从而可以培养其自信、自强、独立的精神和勤劳、友爱的品格,成为才德双全、思想素质过硬和适应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四、结语
在经济帮扶基础上,加大对大学贫困学子的思想帮扶是建构和完善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必要方式,也是推进新时代党的教育事业公平、有序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针对新时期高校贫困学子思想资助不足的现状,从创新资助模式与资助机制两方面着手,真正做到“济困”与“育人”目标的同步实现,为开创新时代高校教育现代化资助工作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吴喜涛.我国高校助学贷款工作的国际比较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4).160-162.
傅进军.和谐校园建设研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