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资源如何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2018-12-24李正海
李正海
摘 要: 地域文化资源需要被合理地开发与运用,让它融入语文教学中,地方文化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最鲜明的就是它的可视性,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可以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印象,提升学习质量。合理运用地方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于实践能力的锻炼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小学语文 教育策略
让地域文化走进语文教材,让学生学习地方精神文化素养、地方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涵养和精神力量,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达到语文学习教书育人的目的。“地方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素养和水平,而且让学生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身边最丰富也是最宝贵的知识源泉,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贴近每一个学习者和研究者的生活,充斥着我们对家乡深切的情感之中,也是自己身边文化的根脉,不但代表着这个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情怀,而且是我们在这片土地不断成长发育的基础性土壤。地域文化的主要功能有五类:第一类是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也是主流文化,代表着这个地区历史上所有的传统及优秀作品,既需要后人继承与发展,又需要进行批判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可以更好地传承下去,体现祖辈智慧的结晶与文化的逐步发展;第二类是语文德育功能。一个地方的文化就代表着这个区域人民的思想的进步,也是人民素养与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没有道德的约束,就难以到达灿烂的文明,优秀的地域文化是促进孩子们德育全面发展的最好教材。在这种文化的渗入和熏陶下,学生会得到稳步的提升;第三类是语文美育功能。地域文化所散发出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见证它的人,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灵感,符合现今素质教育高水准的要求,让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提高人文素养;第四个功能是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容,语文课程建设离不开各个地区的文化,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地区文化的灌溉与滋养;第五个功能是语文学习的探究作用。学生对于地方文化的学习初期阶段是了解,中期阶段是掌握,而要领悟透彻,就需要第三个阶段,却不断地探究与发现,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及学习优势,选择探究的切入点和探究方向,这就是一个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领悟,在领悟中提升。
一、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的本土性,使其与教材相结合
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同时,需要注意自己学校的特点与优势,在满足实际情况的条件下,让地方文化融入校本教材中。对于符合本校特点的教材编写包括人文特点、风土人情、特殊的民族文化、流传悠久的历史故事、各种典故、历史事件等。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将顺口的儿歌、古诗词加入其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热情与亲切感,在了解的同时喜欢上传统的优良习俗,并且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学会自觉地爱护及保护当地文化建筑,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历史长廊的绚烂多彩,对于提高每个孩子的文化素养和陶冶道德情操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让学生重视本地文化的传播,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风气,让所有人有意识地发扬地域文化。例如民间有趣的传说故事“狄青的传说”,宋朝征西大将军狄青镇守峡口关隘,屯守军筑古城时候因为疲惫和疾病缠身最后无药而医,他的下属找来能工巧匠为他打造万年不朽的石棺,他穿着镶嵌着闭水宝珠的珍珠汗衫,棺木最后葬在狄青洞中,从此石峡口的潺潺之水因避水珠的作用而猝然干涸。后来年景干旱,当地人便流传下“谁能找到狄青的坟,富裕峡口数辈人”的千年企盼,这种传说故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探索故事的背景和历史人物,不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将这些故事跟民间传说结合起来编入教材,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学习教材与资料,还有许多老一辈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以及传统的诗词歌赋,不但增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而且不会降低教材质量,整个语文课堂都被浓厚的文化氛围包裹着。另外,还可以增加真实的近代历史事件,例如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派马步清率骑兵第五军驻扎武威,所部一百师分驻山丹,在驻守的时候为了解决用水困难开始打井,但是井水很浅而且浑浊,导致无法饮用。1936年,西路红军战胜韩起功部队驻守峡口关时,此井竟奇迹般的井水涌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甘甜爽口,清冽晶莹。这种事件在当地流传为佳话,大家都认为是天意,后来取名为“红军井”,像这种历史故事对于学生的红色教育也就可以充当典范,让语文课堂多维度、多方式地转变。
二、教师完善主干,学生增添绿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是并代表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对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权,教师应当交换给学生,由学生选择学习的方式与方法,让学生多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教师只需充当主干和支架。例如平台的搭建,至于需要表演什么节目,还需要学生发光发热,增添绿叶红花。在结合地域文化优势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优势,扬长避短。对于学生要学习了解和掌握的地域文化知识,教师应当从这里切入,而且在选取内容的时候充分考虑实际意义,让学生理解,符合时代特点。峡口地区本身自然景观独特,而且有汉、明长城,在历史上是兵家争夺的要地,有很多军事坞堡。对于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学生,教师要多收集相关的材料和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让学生搜集感兴趣的知识。峡口,全国独一无二的“露天长城博物馆”、文化旅游景区和理想的古城坞堡影视外景基地,以这里为背景拍摄了许多影片,例如《牧马人》、《海市蜃楼》、《艾黎的故乡》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在课内或者课后组织他们观看和学习,并且写下自己的感受,不但有利于加深对家乡美景的了解,而且写观后感过程中能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的作用是进行积极而且正确的领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热爱家乡文化,热爱语文学习。
三、调动多方位力量支撑,积极营造文化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也是成功过程中不离不弃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文化课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资源能够充分缓解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不但使整个教学结构得到优化,而且丰富教学过程的羽翼,最后使教学成果实现我们所期盼的目标。在不断探索高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力量显得尤为单薄,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而且在浓厚学习氛围下相互配合,这就需要学校和政府多方力量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本土文化的开发力度,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协调好教学的管理,政府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可以积极宣传峡口地区景点与特点基地,组织学生和老师参观和感悟,积极吸收意见和建议。在学生口中得到满意的答案,就是文化建设的成功之时,学生不仅有发现美的眼光,而且有独特的视角,对于整个峡口文化建设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地域文化资源代表着一个区域的文明,也代表着这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及道德情操,它不但是历史上每个重要事件的聚合,而且是这个地区历史上人民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的第一手材料,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支撑,对于地域文化的宣传与发展,离不开当代人的努力与传承,需要每个学生不断地了解掌握及领悟,感受这片土地的文明,让学生热爱家乡,有意识地保护人文景观,不断探索,让他们将知识技能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更加热爱语文学习,逐步提高审美能力,拓宽视野,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而全面地發展。
参考文献:
[1]丁智霞.小学语文教学可适当补充地域文化[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1(5):45.
[2]侍作兵,杨以军.给母语教学开一扇窗——“草根文化”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1(32):31-32.
[3]旦增旺扎.小学语文教育地域性文化的学习对孩子的帮助[J].读书文摘,2016(23).
[4]饶学刚.中小学《语文》与湖北黄冈结缘——兼论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教学教育作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7,37(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