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唐宝器 至尊风范

2018-12-24王建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16期

王建国

摘 要:2008年11月4日,在距安徽省寿县城关南4500米处的西九里沟附近保庄圩工地,发现一座唐代船形砖室墓,共清理出土了18件器物。因其墓葬出土器物体型相对较大、工艺精美,且有部分器物造型奇特,对研究唐代时期寿州地域风俗、审美、工艺技术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寿县博物馆;唐代墓葬;出土器物;器型纹饰

2010年深秋之时,寿县文物局向寿县博物馆移交了一批唐墓出土器物。这批器物是该局配合县重点建设项目城南保庄圩施工过程中,于2008年11月4日在距县城关南4500米处的西九里沟附近保庄圩工地(图1),发现的一座船形砖室墓中出土的文物。因工程采用大型机械施工,该墓封土及墓葬形制已遭受严重破坏,难以进行科学发掘。局里在接到发现墓葬的报告后,立即组织遣派技术人员对该砖室墓进行紧急抢救性清理,共清理出土了18件器物。铜器共5件,分别为铜镜1件、铜铺首3件、铜构件1件;瓷器共6件,其中青釉四系罐2件、黄釉罐1件、酱釉双系罐1件、黄釉双系罐1件、白釉瓷注1件;陶器共7件,其中有灰陶罐3件、灰陶盂2件、灰陶异形器2件。因该墓葬出土器物体型相对较大、工艺精美,且有部分器物造型奇特,对研究唐代时期寿州地域风俗、审美、工艺技术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将该唐墓出土器物介绍、浅析如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方家及同仁斧正。

1 青铜器

①宝相花纹铜镜(图2)1件,断为二块。直径33厘米,半圆钮,八瓣莲花纹钮座,座外饰一周连珠纹。主体纹饰采用浅浮雕,以四朵两两相对盛开的宝相花分为四区,每一区以一朵盛开的宝相花为主纹饰,花蕊呈现,芬芳吐蕊,两边各附有二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窄凸素缘。整个镜面纹饰饱满、繁缛,富贵、祥和呼之欲出。

②铜铺首3件,分二式。Ⅰ式(图3)1件,通长16厘米,宽13.5厘米,环最大径11厘米,环宽1.5厘米。核桃形,似葵形边,饰有兽面纹。兽头上部丝丝发毛竖立直上,这种纹饰是魏晋时期的佛像火焰背形的延续和借鉴。额左右兩侧饰有一对牛角耳,正中饰近菱形纹。高眉骨,两眼窝内陷,怒目圆睁。如意鼻,鼻梁内陷,中间圆凸,两圆形鼻孔。方形阔口,以阴竖线刻出上下两排牙齿,下巴处有三绺胡须。头上方正中有一圆形穿孔,眉间上方有两倒“八”字形长方形穿孔(图4)。一椭圆形宽环穿于左右脸颊中,宽环正面中间起脊,背面平且有凹槽,脸左右两边穿有铁钉。整个铺首采用翻模浇铸制作工艺,做工精良,器型大气,栩栩如生,让人望而生畏。Ⅱ式(图5)2件,1件残。通长16厘米,宽13.2厘米。环最大径11.5厘米,环宽1.5厘米。核桃形,葵边,饰兽面纹,头上发毛竖立直上,如魏晋时期的佛像火焰背形。额左右两侧饰有一对牛角耳,正中饰近菱形纹饰。高眉骨,两眼内陷,怒目圆睁。如意鼻,鼻梁内陷,中间圆凸,两圆形鼻孔。近正五边形阔口,下巴处有三绺胡须。眉间上方有两倒“八”字形长方形穿孔。一椭圆形宽环穿于左右脸夹中,宽环正面中间起脊,背面平且有凹槽,脸左右两边穿有铁钉。器物采用翻模浇注制作工艺,做工细腻、精良,器型大气。

③圆形铜鎏金残件(图6)1件,口径15.5厘米,沿宽1.6厘米。直口,宽折沿。残件宽沿上方置对称长方形铜系,系孔为长方形穿,内插圆形鎏金铜粗丝做活鋬。

2 瓷器

①青釉四系罐Ⅰ式2件。其中一件残,通高38.3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14.7厘米(图7)。卷唇,直口,短束颈,溜肩,肩部置四个对称双条形系,鼓腹,腹下部逐渐内收,平底。内外施釉,外釉施近腹下部,有泪釉,胎体外部施有一层化妆土。器物胎体厚重,呈灰色,内含有大量石英等杂质。此器庄重大气,釉面厚重、光洁,细小开片,有玻璃光泽。另一件完整,通高38.1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4.6厘米(图8、图9)。卷唇,直口,短束颈,溜肩,肩部置四个对称双条形系,鼓腹,腹下部逐渐内收,平底。内外施釉,外部施釉大部分已经脱落,胎体外部露出化妆土,泪釉,有玻璃光泽。器物胎体厚重,呈灰色,内含有大量石英等杂质。

②黄釉罐(图10)1件,通高25.8厘米,口径11.7厘米。圆唇,小敞口,束颈,溜肩,鼓腹,圆饼足,足微外撇。内外施黄釉,外釉施至露足,腹中上部釉色厚重,下部没有饰化妆土,釉色较浅,灰白胎,胎质较细。足上有泪釉,器物丰满圆润,端庄混厚,线条流畅、自然,釉色纯正,釉面具有玻璃质光泽,釉有细小开片,是黄釉瓷罐中的典型器、寿州窑中的绝品。

③酱釉双系瓷罐(图11)1件,口沿残,通高14厘米,口径6.5厘米。圆唇,敞口,折沿,短颈,溜肩,肩部置对称双条形系,鼓腹,自腹部渐收,平底。内外施釉至腹下部,胎为灰色,胎质较粗,内含有石英等杂质。

④黄釉双系瓷罐(图12)1件,通高13.5厘米,口径6.5厘米。圆唇,敞口,折沿,短颈,对称双条形系置于颈肩部,溜肩,鼓腹,腹下部渐收至底,灰色胎,胎体粗糙,内外施釉,外釉施到腹部逐渐变薄至腹下,有泪釉,平底。

⑤白釉瓷注(图13~图16)1件,通高16.9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7.5圆唇。喇叭口,细颈,溜肩,肩部有一圆柱形短流,流对称置一双条形柄,鼓腹,圆饼足。灰白色胎质,胎质细腻。内外施均匀白釉,外釉及足;釉面均匀光洁,有细小开片。流口有制作时刀挖痕迹。

3 陶器

灰陶罐Ⅰ式3件。第一件通高23.5厘米,口径9.5厘米(图17)。圆唇外卷,丰肩,短颈,小鼓腹,腹下部渐收至底,平底;素胎,有拉胎时留下的细痕,底部有一圆孔(图18)。第二件通高22.5厘米,口径9厘米(图19)。圆唇外卷,丰肩,小鼓腹,腹下部渐收至底,平底;素胎,底部有一圆孔。第三件通高20厘米,口径10.5厘米(图20)。圆唇外卷,丰肩,短颈,小鼓腹,腹下部渐收至底,平底;素胎,底部有一圆孔。灰陶罐线图如图21所示。

②灰陶盂Ⅰ式2件。第一件通高21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4厘米(图22)。敞口,折宽沿,沿口微向下弯曲,直浅腹,腹渐收至底,平底,有做胎拉坏的痕迹。第二件口沿残,通高20厘米,口径16厘米(图23)。敞口,折宽沿,沿口微向下弯曲,直浅腹,腹渐收至底,平底。器物胎质细腻,火候高,打击时发出清脆之音,是唐代难得一见的陶器用品(线图见图24)。

③灰陶异形器Ⅰ式2件,其中一件残(图25~图27)。通高10.5厘米,口径8厘米。似呈桃形或女乳状,中空。此器体形规整,造型流畅自然,圆润挺拔。

4 结束语

此墓葬出土的宝相花纹铜镜直径有33厘米,是目前寿县博物馆收藏的最大唐代宝相花铜镜,品质优良,制作精美,做工精细。半圆镜钮,高浮雕宝相花纹饰,传统的对称布局,具有唐代风格典型代表镜饰,呈现了大唐经济繁荣、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景象。宝相花源于莲花,是佛教专用的装饰纹饰,以寓“神仪内莹,宝相外宜”,象征佛的“神妙庄严”之相,与当时佛教盛行、万民崇教的社会大背景有密切关联,是当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四朵花卉形制相同,应出于同一版式。缠枝花纹饰铜镜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式镜蟠螭纹饰,经过后期不断演化成为花卉缠枝和连枝纹饰。铜镜折枝花纹饰的出现是在唐中晚期,之后一段时间内唐花卉纹铜镜大多以折枝纹饰为主流。“折枝”一词最早见于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对边鸾的评价:“边鸾,京兆人也,少攻丹青,最于开花鸟,折枝草木之妙,未之有也……近代折技花居其第一,凡草木、蜂蝶、雀蝉,并居妙品。”宝相花铜镜大约在盛唐以后出现,而朱景玄生活于唐宪宗元和至唐文宗大和时间段。此面铜镜中的花纹看似连枝,但细微处能看出每枝宝相花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为折枝装饰,可见这面铜镜出现连枝宝相花纹饰应介于折枝和连枝之间的过渡阶段,其制作应该不晚于唐宪宗时期,所以该墓葬应在唐中晚期。此镜和舒城县文物管理所收藏的一面唐代花卉纹葵花镜形制、纹饰极其相似[1]。

青釉四系罐体型硕大,胎体厚重,粗犷大气,灰白胎中含有大量的石英等杂质,是目前可查资料中由寿州窑烧造出土重器之一,胎体腹部厚度达到1.5厘米,尽现大唐盛世的富贵雍容大气之风范。黄釉罐胎质相对细腻,施釉均匀,釉色纯正;器型圆润,线条流畅自然;整个釉面如玉,有如玻璃质般的光泽。目前寿州窑出土的罐类器物大都置有双系或四系,而这件器物则无系,实属罕见。因无系而难以使用,此器应为观赏点缀之物。器身简洁流畅,更显沉稳,应属寿州窑顶峰时期的精品之作,目前在全国属于首次发现,于2011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此器和1959年安徽省泗县出土的寿州窑黄釉执壶的釉色、足、胎质极其相似[2]。唐代陆羽《茶经》卷中“四之器”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武州次,寿州、洪州次……寿州瓷黄,茶色紫。”这是目前可查关于寿州窑最早的文献记载。寿州窑创烧于南北朝时期,唐中期已达到顶峰,随着近几年发掘出土器物的考古发现,可证该窑一直延续到宋代仍在烧造。2011年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收藏一件带有“大中祥符”铭文龙纹黄釉瓷忱[3],推翻了早期学者关于寿州窑衰落于五代、历时350余年的论断,又将寿州窑的烧窑时间延长了几百年。白釉瓷注白如润玉,形体圆润,饱满厚重,注流精巧,胎质细腻,釉面均匀,有细小开片,整个器物呈素光,线条流畅,是唐代时期北方窑系邢窑白瓷的典型,为一件难得一见的珍品。

此墓出土二件异形器灰陶器,胎质细腻,火候较高,敲击声如金属之音,形如少女之丰乳或似蟠桃,高挺圆润、丰硕。此器和铜镜的出土,可推测墓主可能是女性或是一位高壽的长者。这类器物在唐代墓葬很少出现,是否是墓主装饰之物,还是有其他特殊的用途,需待进一步考证。三件灰陶罐胎质细腻,器型标准,底部都置一孔,应于下葬前专门钻刻而成。三件器物和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出土的二件陶罐极为相似[4],只是唇口圆与平的区别,王惠墓形成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属唐早期,而该墓出土二件陶罐应属唐中晚期。

该墓葬因形制遭到严重破坏,且出土器物不全,无墓志,墓主的身份难以确定。虽然出土器物较少,但宝相花卉纹铜镜、青铜铺首、鎏金铜扣件、寿州窑瓷器、白釉瓷注及火候较高的陶器等都是寿域地区难得一见的唐代出土器物。特别是三件大型号铺首的出土,可证该墓主生前非一般百姓,应该是官宦或富贵之家。一个墓葬同时出现这么多高规格、精致器物的唐代砖室墓,在寿域地区属首次发现。它的发现对研究唐代中晚期寿域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特别对寿州窑当时的制作工艺、器型、釉色、胎体和当地的唐代墓葬随葬品的特征提供了丰实资料。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局.六安出土铜镜[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藏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3]淮南市博物馆.寿州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4]长治市博物馆.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J].文物,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