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而无所求
2018-12-24嘉兴一考生
嘉兴一考生
当下,新时代的奋进口号让无数人热血沸腾。但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焦虑却让“佛系”思想日渐盛行。其实,奋进与淡然并不矛盾,一旦两者兼而有之,便是“为而无所求”的生活态度。
冯友兰先生在论及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时曾评价其“为而无所求”,若与当下的两种生活态度对应,则是在过程中奋进,在结果前淡然。
首先,过程的奋进是必要的。中国古代有“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一说,儒家倡导的责任担当与奋斗精神在千年之中从未淡去,无论是孔子的亲身实践抑或是当今郑培民、黄大年等人物的事迹,都是在个人奋斗中体现对家国的担当。甚至,道家也有老子的“争其必然”。
而提倡奋进并不是倡导对任何事都争取到底,过于看重结果。这种行为虽将主观能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却也徒增许多负担。明代万历年间的海瑞是一个堪称模范的官吏,他一心想改变黑暗的社会,却难以抹平理想与现实之间种种弊政带来的心理落差,明知希望渺茫,却一味强求结果。尽管他的正直为他带来了后世美名,但其仕途的多舛或多或少是其对结果的不够淡然所致。
因此对待结果的态度就成了人们有所作为之后的又一个选择。如果说过程是人们可以改变的,那么结果则是人们无法控制的,“无所求”是面对不利结果最明智的一种妥协,它不像强求使人筋疲力尽,也不像放弃一般使人尊严丧失殆尽。电影《卢旺达饭店》中的胡图族经理保罗在面对图西族对其同胞的杀戮时,虽尽其全力救助,却也是怀着最好的期望,抱着最坏的打算。这种顺其自然不同于消极逃避,它是明知前方的不确定性仍不动摇的勇气和对必然结果时的大无畏,正如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喊出的“尽管世间充满磨难,我仍判定一切皆善”的凛然。
人生态度是一种选择,但不是一个单一的选择。“为”是完全自主状态下最积极的选择,“无所求”是受制状态下最智慧的选择。千年前品达的一句“吾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正是其写照;而千年后,这种态度仍将在無数人身上体现。
点评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其一,文章结构严谨、平稳有致,开篇即用明确的观点统领全文,在800字的篇幅内,前后勾连、严丝合缝、自成一体。其二,材料运用丰富而精当,文章前后或详或略,用到十余处引文事例,视野开阔,且能在考场上信手拈来,十分难得。其三,论证、思辨切中肯綮,舞动于“为”与“无所求”的骨节之间,强调过程的奋进和对结果的淡然,游刃有余,不徐不疾,结尾顺势而收,并对前文加以总结和升华,提出人生的选择不是单一的,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土委地”,浑然一体。
嘉善第二高级中学 石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