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迎来“裁员潮”
2018-12-24张配豪
张配豪
去年底,房地产行业上演的是千亿元量级或者想晋级千亿元阵营房企的“抢人”大战,对规模的极度渴求,让这个行业的员工流动率一度达到35%以上;4个多月前,剧情开始反转,部分千亿元量级房企悄然启动了人事架构调整计划。大型房企停止招聘、精简营销团队、减少土地投资拓展部人员的裁员消息不绝于耳。碧桂园、万科、富力、新城控股等房企均被传出缩编调整人员,准备抵御楼市寒冬来临的消息。
消息显示,目前多数地产公司对新进人员规模进行压缩,同时优化组织结构,更有为数不少的企业以各种名目减员裁员。比如一家闽系房企,以优化人员构成为理由,逐渐辞退团队中本科不是来自985或211高校的雇员。
房企裁员屡见不鲜
今年下半年,土地投资逐渐降温,包括新城、协信等房企都相继辞退部分投资条线员工。而在今年上半年,这个条线的从业者的身价因为土地投资热几乎翻倍。此前,新城曾表示要在2020年打造100座吾悦广场,不过随着市场调整,新城内部也并未提出上述目标。土地投资的减弱,必然对这个条线的需求开始下滑,公司裁员屡见不鲜。
今年10月份,许家印表示恒大全面停止招聘,内部开始打击官僚主义、开展自查自纠。而万科,先是在6月发起“起立坐下”的中基层改革,10月的秋季例会上,更是打出标语“活下去”。碧桂园则在今年因安全事故频出,不得不对高周转踩下急刹车,8月末被爆出“瘦身计划”。
11月6日,一张微信截图曝出,“华夏京南集团500多人以及华夏小镇集团400多人全部遭到裁员。”华夏幸福三天裁员上千人的消息在地产圈内不胫而走。两天后,又有消息称,华夏幸福重庆事业部被撤销。
对此,华夏幸福有关方面否认了裁员一说,称只是对区域及业务构架进行调整。然而,公司内部人员表示:“不仅是产业小镇业务被砍,产业新城中的新城业务也被全部砍掉。业务被砍后,相应的人员便是直接被裁减。据我所知,新城业务只留下各区域的相关负责人,约80人。”
据华夏幸福内部人员称,产业新城分为产业和新城两个部分,新城业务为公司现金流的主要来源之一,盈利模式为售卖房地产住宅开发项目。产业小镇则是华夏幸福于2016年响应号召开辟的新业务。
华夏幸福有关方面解释称,产业小镇产品与产业新城产品在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类似,工作内容也基本相同,所以难免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需要将产业小镇集团并入产业新城集团,同时相关人员和资源也一并合并。
11月19日,有消息称,闽系房企泰禾集团再次爆发大规模人员调整事件,目标主体为规模在400人左右的2018届“禾苗生”,已有100多人被约谈,约谈内容为2018届的“禾苗生”部分转为社招或营销,部分被裁员。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底,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8年,泰禾将力争迈入2000亿时代。据了解,“禾苗生”是泰禾人力资源的三级人才培训体系之一。
而就在近日,连续两年被评选为“最佳雇主”的闽系“黑马”房企旭辉集团也被曝出开始瘦身的计划,进行裁员,且涉及财务、投资等多个部门。
据统计,房企销售额前20名的房企中,至少7家房企明确提出裁员、优化员工结构或是调整岗位、提高考核门槛等方式实现瘦身。除此之外,以往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地产企业,如今逐步进入节衣缩食的新阶段。
前不久,旭辉发布了一份开源节流的工作通知。通知要求,2019年预算在2018年执行费用的基础上,下降不低于8%的预算。而在差旅方面,现阶段全集团全员经济舱出行;应合理规划出差行程及路线,尽量选用折扣率较高的行程,避免临时性差旅产生的高额票价。同时,按照职级分别向下降低一个等级的住宿标准执行。
以往,旭辉9级(一级部门中心总)以上员工出差可以享受商务舱出行,酒店标准在1000元以上。而按照旭辉目前的方案,很多高管的出差标准将降低。旭辉并非第一家提出开源节流的企业,早在两个月前,融信就开始降低员工的出差标准,并开始严控行政费用。
从目前的情况看,几乎每家公司都开始严控行政费用。可以说,地产公司在每一个细节都开始不断进行减配,以适应“过冬”需求。
迎来精兵强将的时代
曾几何时,房地产犹如环绕着炫目的光环,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职业栖身之所;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持续以及市场调整步入深水区,土地成本和资金成本已然大幅度侵蚀着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空间,昔日的“暴利”再难出现,摘下光环之后的房企正逐渐显露真容。
从今年上半年房企发布的财务报告来看,不少房企负债超过百億千亿,去杠杆、维持现金流稳定成为房企的首要任务。而“瘦身”和“裁员”,显然是其最直接、最快捷降低人力成本的方式。再者,前两年房企因规模竞赛、跑马圈地,导致人员扩张过快,其后遗症也慢慢浮出水面。一方面,房企成立了很多集团下属的区域公司,导致组织架构过于冗杂;另一方面,扩招降低了人才的筛选标准线,出现部分员工的能力与岗位不匹配。
针对当下的房企裁员潮,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这是企业对环境的本能反应,没什么奇怪的,自主也好、倒逼也罢,去产能、淘汰僵尸企业、环保风暴的大旗下,实体经济“瘦身”去年就已展开。“当前,融资难、回款难,市场确实下行了,但远没有差到悲观的时候,更没有到2008至2009年那般下坠。近期,当我们非常谨慎(甚至集体悲观)、缩减拿地时,港资房企却在杭州百井坊、上海虹口天际创出新地王。往近了看,商品房销售还在增长,上市房企半年个个报喜;往远了看,国家鼓励大家过上美好生活,衣食住行四大领域,现在来看,唯独住得‘不美好,楼市空间还很大。”
李宇嘉表示:“当前,我国政策大方向是‘去地产依赖,而不是‘去地产,80年代城镇化率已达80%的美国,最近两轮经济回升(互联网泡沫后和次贷危机后),楼市仍功不可没。只要好好盖‘人住的‘办公的‘产业用的房子,永远能立足。金融也好、地产也好、互联网也好,最大问题是,过惯轻松收割红利的好日子,很多人‘头重脚轻根底浅。有的裁员,稳扎稳打地在大规模校招,储备人才,传统地产开发类的招聘少了,产业地产、园区运营、公寓等人才需求增加了。市场下滑会倒逼转型,继续安逸或等新周期是徒劳,必须要与企业一起转型,这由不得你。”
在行业巨变的当下,业内人士纷纷表示调整和阵痛并非是一件坏事。房企此次的“瘦身”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明智的考量,如果能减去业务低下的公司,改进臃肿的企业运营模式,也是企业升级换代的一种方式,会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任何组织为顺应新的市场变化,都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公司战略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梳理,对组织做调整和优化。企业只有更精简、更灵活、更高效的组织架构,才能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地产进入下半场,开始迎来精兵强将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