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语境下媒体的社会信任建构

2018-12-24方滢江西师范大学

数码世界 2018年7期
关键词:舆论信任语境

方滢 江西师范大学

在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写到,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5.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97.5%。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在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不断被爆出的网络暴民、网络欺诈以及网络安全等问题,致使社会群众对整个互联网产生了极大的恐慌和忧虑,甚至对整个互联网语境下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互联网下的媒体信任危机不断蔓延,从媒体的社会信任构建的必要性出发探究危机出现的深层原因和探讨有效的信任建构途径已经迫在眉睫。

1 媒体陷入信任危机的危险性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不断转型、新媒体的逐渐壮大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不断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世界观。在西方国家,社交媒体可以在选举关键时期干预社会争端,党派之间甚至可以利用社交媒体机器人和伪造文件来搅乱公众舆论。在中国,新媒体平台大肆转载未经求证的信息或视频来抢占流量,互联网病毒式的传播促进着网络谣言的肆意横行,传统媒体甚至也深陷反转新闻的“不可抗力”中。公众迷失在互联网浩瀚信息里,随时经历着认知的不断颠覆。

高信息量和高访问速度使当下媒体环境发生剧烈转变——新媒体和社交媒体成为社会公众接收和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技术下积极寻求转型融合,试图在这样一个蓬勃的“信息市场”中找回自身的阵地。而现阶段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秩序发生重大变动和转换的时期。于是,在如今繁荣的互联网媒体环境里,旧的传播体制和其相联结的原有的社会秩序在新的传播模式和媒体分发形式中不断被打破。新的社会改革进程和社会秩序的在建立过程中,势必又需要利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特性和优势。然而当下的互联网媒体环境,虽然信息量不断增加,但新闻事实的并没有增加;虽然传播速度飞快但也给予了谣言和假新闻霸占各大平台的捷径;虽然社交媒体开阔了大众的视野却为“动乱因子”病毒式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在这样一个通过互联网串联起来的大众媒体环境里,虚实与“真相”的博弈只会逐渐消解“真相”,大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和质疑不单单是对事实和世界认知的一种倾覆,更是对社会秩序稳定的威胁。

2 形成媒体信任危机的复杂性

2.1 客观现实

互联网下的信息多渠道输出,使得消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不断提升扩散。网络带来的言论赋权,形成了一个“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的“民间舆论场”。在这个舆论场里,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依托促进了社会多元意见的表达,使公众话语权得到了伸张,表达权得到回归。然而,也正是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和“低门槛”的特征,部分网络用户因责任感缺失或无意识地发布不实信息,激化社会的敏感问题,从而引发网络空间甚至现实中小范围的“骚动”。例如,2017年年初点燃社交媒体的“第一把火”就是一条被各大媒体平台转发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网帖,尖锐地挑起社会贫富和城乡间的矛盾。

甚至有些自媒体团体、网络大V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和“弱把关人”的特征,实现点燃“民间舆论场”的商业化营销——通过借助热点事实,来消费公众情感从而收割流量获得商业利益。随着事件的深入和反转,公众在媒体引导的情绪空间里跌宕起伏,媒体为争夺“头条”和“关注”而忽略的信源核实问题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错误的事件信息和舆论引导成为不断消磨公众信任的源头。

同时,互联网进一步凸显了“后真相”时代的时代特性,即“客观事实在形成舆论方面影响较小,而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会产生更大影响”的情形,这无疑是对传统媒体和新闻业的生存法则的直接冲击。繁荣发展的计算传播学,也成为互联网平台智能分发的技术基础。算法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和人类的传播活动编织在一起成了新型的“行动者网络”,挑战了传统新闻业的“公共性”,使用户置身于“信息茧房”,继而导致事实查验和真相勘破的传播失灵,新闻业的职业控制与公众参与之间的矛盾和张力不断增强。

2.2 主观能动

美国传播学者梅罗维茨认为,由媒介造成的信息环境同人们表现自己行为时所处的物质环境同样重要。在新媒体条件下,以网络移动终端为代表的信息传播载体的变更,使得媒体舆论场与社会舆论场都发生了改变。当下,互联网语境对传统舆论场的强烈冲击影响着整个传播形态和环境,对信息报道和舆论表达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互联网的赋权一定程度给予了公众“监督”政府媒体报道真实性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武器。面对网络平台的爆料的“恶劣”事件,大多公众本能地将自己“代入”弱势的一方,对社会“强势”力量进行批判和攻击,于是互联网成为公众“社会抗争”的工具。并且,如若事件调查结果违背了公众既定的认知,新一轮的“情绪暴动”便会变本加厉的在网络平台展开。媒体逐渐成为大众情绪的减压阀,成为情感宣泄和共鸣的聚集地。但近段时间来的“文明净网”的新举措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敏感词库”的建立,使公众汹涌的网络情感表达受挫,导致中国互联网的抗争性情感表达出现“情之殇”。而与此同时,“舆情监测制度”从最初目的是帮助执政者了解社情民意,到逐渐转变为消灭网络舆论本身,使得主流政治传播所强调“公开”、“透明”、“民主”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受阻,增强公众对权力机关和媒体的集体不信任感加剧。

3 建构媒体的社会信任的多向性

3.1 媒体自身反思

互联网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促使着海量信息在网络空间的发酵。在众多的信息源头中,媒体从业者应当首先保证自身的专业素质——在选择和抓取新闻事件或热点事件时对“源信息”进行核实和勘察。

当下热点事件的爆发,各大网络媒体为了不失去“头条”、“流量”通常都转载和发布内容雷同和不确定的信息,2017年大批的“反转新闻”其实都是源于媒体对网络帖子、视音频的轻信。在UGC,PGC,OGC共同发展的互联网时空,专业的媒体平台想要获得公众的信任和牢靠的生存空间,就要保证自身发布的信息的准确性,而衡量一条信源的标准其实就在于,媒体从业者到底多大程度帮助公众考察了信息来源,而不是根据媒体自身的需求和目的引用了信源。

其次,媒体平台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纠正错误信息问题的补偿机制是极具必要性的。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呈现及时性、碎片化的特点,新型媒体的报道难以保证在事件调查过程或者发展过程中把握正确的事件走向和舆论引导,所以,及时地更新和积极地核实事件的真实情况是一个媒体“赢回”公众信任的必要措施。并且,大型的新闻平台机构需要对平台内部故意流窜的不实信息、谣言、虚假新闻进行相应的惩罚和公示措施;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建立勘破谣言的识别程序,微信平台推出的辟谣助手的小程序就是一个现实中很好的范例。

3.2 政府主动参与

互联网表现出的开放、动态、隐匿性、交互性的特点一方面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参与政治的路径的同时,另一方面使得政府在政策制定及推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舆论压力。所以,政府为了获得公众的信任,是否应该采取更积极的回应方式,以及如何在这样的语境下培育政府信任成为需要关注的焦点。

首先,公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主要是源于社会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提供了公众对于政治事务间接参与的可能,许多偶然事件信息便携带着强烈的个人情绪被炒作与传播。而针对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信息公开和及时的发布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政务媒体可以在突发事件和公众舆论的焦点问题前,第一时间做出信息的输出传达和解答回复,从事件起始就降低谣言产生的几率。

其次,结合互联网语境下大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如何积极地传播新的政策信息、如何有效的解读政策推出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的引导舆论导向,而不是被动地对舆论进行“整改”,都是当下的网络舆情机构和政府相关部分需要结合新时代的传播特性来进行思考和转型的。

3.3 个人素养升级

互联网时代下,传受众间的分界逐渐模糊,每一个普通的公众都有可能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环。所以,在面对信息流时,公众必须具备曾经要求记者所应具有的怀疑精神。明确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得到信息不等于知道事实的理念,理解区别事实与真相需要知道如何检验和评估证据的道理。在面对信息来源不明确的信息和情绪化语句明显的报道时,保持质疑的态度,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力图不成为干扰公众接收官方媒体真实信息的传播流。

3.4 意见领袖功效升级

互联网环境下,网络中的“情感”是具有流动性的。网络空间中,海量的信息快速地更新换代,与此同时的网民的注意力会根据平台的热点节奏流动,“情感”所指向的议题也会随之流动。“网民很少会对某一议题产生持久的关注,他们更加乐意追求新鲜的议题,而不愿真正长期和努力参与一个议题并最终推动事件的解决”所以,当面对社会争议话题和事件,媒体与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核实调查真相澄清后,进行其他话题和舆论的引导,而不采取对舆论的“围堵”和“禁止”。

并且互联网是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但并不是一个“人人都是意见领袖”的时代。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导向作用是互联网语境下的传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所以,充分利用网络意见领袖——行业专家、权威媒体人的发言引导作用,成为媒体构建社会信任的有效途径。

4 结束语

如今媒体的社会信任不断衰落的现实,归根溯源是由于,在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载体的变更使得媒体舆论场与社会舆论场都发生了改变,它强烈冲击了传统媒体主导的主流舆论场,给整个的传播形态带来了剧烈的变化。而公众信任累积和建构的长期性,决定着新时代媒体的社会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它需要在媒体积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掌握持续更新的传播机制中,不断推动公众走向媒体,选择媒体。于是,最终为了赚取受众视线、骗取用户流量、消磨大众信任的媒体,结局只会是淘汰。

猜你喜欢

舆论信任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跟踪导练(三)2
信任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