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历史及目前研究进展

2018-12-23张跃非钟钼芝黎倩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

张跃非 钟钼芝 黎倩

摘 要:羊肚菌是具有重要经济及科研价值的珍稀食用和药用真菌。从羊肚菌的价值、人工栽培历史及目前进展成果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应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羊肚菌是一种名贵的食药用真菌,具有极高的保健价值和经济价值,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食用菌爱好者所热衷。本文将从羊肚菌的经济价值、国外研究进展、我国人工栽培历史、研究进展、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羊肚菌的食药用价值

羊肚菌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因其外形有很多凹陷褶皱似羊肚而得名,属珍稀的食药两用真菌。羊肚菌由菌盖和菌柄组成,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子实层,菌柄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在我国,有关羊肚菌的记载始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羊肚菌在我国有许多的俗称,包括干狼肚、羊肚蘑、羊肝菜、编笠菌、羊肚子、包谷菌、天狼肚、牛肚菌、蜂窝蛾子、阳雀菌等。羊肚菌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含19 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丰富,是羊肚菌味道极其鲜美的原因。粗脂肪由4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亚油酸 56.0%,油酸 28.4%,硬脂酸 2.0%,软脂酸 13.5%,不饱和脂肪酸占优势。羊肚菌含有抗氧化活性的硒多糖、含有抑制脂褐质形成的酪氨酸酶抑制剂、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疲劳等诸多作用。

二、我国人工栽培历史

20世纪50年代,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对羊肚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报道了羊肚菌的半人工栽培技术及相关的基础理论。1953 年,我国的刘波利用羊肚菌的菌丝和子实体在林下腐殖质落叶层中栽培均获得子实体。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 2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涉足羊肚菌的人工栽培驯化研究,时有报道室外羊肚菌人工栽培形成子实体,但栽培技术可重复性差。1992年四川绵阳一家民营食用菌研究所在绵阳大田栽培成功出菇,并且于1994年注册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专利,这种专利主要是在室外进行人工栽培,这是我国羊肚菌栽培技术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但是随后几年的栽培发现也并不能稳定出菇。直到1998年至2000年,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偶然发现大田栽培中的外援营养袋技术,并迅速在四川实践推广,继而羊肚菌大田栽培才扩展至全国多数地区。目前我国四川、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新疆、山西、吉林、江苏、云南、河北、北京等地区均有栽培。

三、我国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技术目前进展成果

通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人工栽培羊肚菌技术得到长足进步,近几年我国羊肚菌室外人工栽培技术得到快速推广。羊肚菌大田栽培、设施化栽培、林地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应运而生,自2011年开始实现规模化种植以来,种植规模增长迅速,2014—2015年度全国栽培面积为8000余亩,2015—2016年度达到2 万多亩,2016-2017年度在3万亩左右,2017-2018年度增加至7万多亩。主栽梯棱和六妹羊肚菌。播种方式有穴播、条播和撒播。遮阴方式有温室大棚、单体拱棚、大田平棚、林下栽培等。栽培方式有蔬菜大棚、菌-稻轮作、菌-果蔬套作、林下仿野生栽培、室内栽培等。水分控制方式有漫灌、喷灌、滴管、微喷等。在栽培类型上,室内栽培可打破季节限制,实现量产,目前室内栽培方法较难,还尚不成熟,但未来羊肚菌室内栽培技术必是研究热点并有望在我国得到突破。大田栽培相对完善和成熟,较易取得收获,亩产在50-600公斤不等。

四、我国羊肚菌人工栽培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目前,羊肚菌在人工大田栽培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这里提出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1.品种退化严重、稳定性差 分离选育菌种的方法有组织分离、多孢分离及单孢分离。单孢分离技术将孢子单核化配对,更易获得明确遗传特性来源的高产菌株。从业者多用组织分离的办法,羊肚菌是子囊菌,一个细胞内就有几十个细胞核,且相邻细胞还会发生细胞融合,在制种过程中,难以维持其遗传稳定性。加之菌种保存时间过久,转接次数过多,导致优良的菌株在栽培中抗逆性差,菇脚变长,产量下降,最后出现“草莓菇”,退化很快。一些提供菌种的公司由于出售量太大,人力物力沒有跟上,栽培种质量参差不一,加上气候、土壤原因,出现同一出处的菌种产量大有差异,每年都有大面积不出菇或者产量很低的情况发生,望供种单位或个人正确评估供种能力,对栽培者采取负责任的态度,维护产业的良性发展。

2.片面夸大宣传 在宣传过程中,片面夸大产量,偶尔一小块地产量很好,媒体、QQ、微信上就大肆宣传,谋取收益。广大栽培户也要多了解多考察,充分掌握羊肚菌栽培技术,先进行小规模试验性栽培。要有风险意识,不能人云亦云,盲目栽培,避免造成过大经济损失。

3.子实体的形成机理 目前对羊肚菌菌丝形成子实体的机理还在研究过程中,这就是认为羊肚菌栽培有“运气”成分和不能每年确保产量的原因。一定程度的营养枯竭或逆境条件导致形成菌核,菌核储存营养,可以萌发为菌丝,也可以产生子实体。经过试验,后补的营养袋不是出菇的必然原因。分生孢子也存在较多的争议,究竟什么样的外部环境能把产生分生孢子的营养利用到长子实体上?其他像环境变化、化学元素变化、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变化、土壤渗透压变化等条件对原基形成和分化的影响均需进行深入研究,生活史的类型亦有争议也要科技攻关,为高产稳产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4.病虫害的防治 病虫害的防治也是生产成败的关键因素。病虫害与羊肚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生长发育,造成产量和质量下降。如果防治不力,则容易发生,轻者减少经济效益,重者导致企业或农户破产。分清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逐步掌握其发生规律,分清高湿、高温和霜冻导致的死菇和畸形菇。对蛞蝓,跳虫、蕈蚊、鼠害等需通过物理和生物的办法进行综合防治,避免“重病不重虫,重治不重防,重化防轻农防”的现象。

五、结语

在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探索的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弄清如何保证菌种质量,如何适应的种植环境,才能更好解决现在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羊肚菌深精加工上做足功夫,改变目前仅仅靠卖羊肚菌原料获得收益的方式,拓展效益空间,从而改变恶性竞争局面,更好地促进羊肚菌产业发展和维持行业良性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龙.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J].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2015,(11).

[2]熊川等.羊肚菌生活史周期、人工栽培及功效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 ,2015 ,34(1):7-12.

[3]朱斗锡.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08 ,27(4):3-5.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
猪δ冠状病毒的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慢性完全闭塞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自噬与衰老的研究进展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氢在治疗烧伤中的研究进展
Marchiafava-Bignami病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