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名山区“茶+树”茶旅融合发展模式的探讨
2018-12-23沈芝虎
沈芝虎
摘 要:本文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对名山区“茶+树”茶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发展现状,主要做法等进行了调查和探讨。
关键词:名山区;“茶+树”模式;探讨
一、名山区概况
名山区地处川西平原西南边缘,幅员面积614.27km2,地貌以平坝、浅丘为主,有少部分台地和低山。海拔550—1456m。地带性土壤为黄壤(主要为老冲黄壤和山地沙黄壤),有少量黄红壤,土壤主要呈酸性至中性。名山为内陆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5.4℃,年降雨量1500mm,年均相对湿度82%。平均日照989.7小时,适合于茶叶种植生长和林业产业发展。
二、林业发展情况
名山区林地面积28926.6hm2,其中,公益林14666.6 hm2,商品林14260 hm2,森林覆蓋率47%。自98年以来,全区先后实施以茶为主要退耕树种的退耕地还林工程7393.3hm2(退耕还茶面积达5333.3 hm2),促进全区茶产业发展,全区茶园面积从3800hm2猛增到23333.3hm2,一跃成为“中国绿茶第一县”。 名山区根据茶叶生长适度遮荫的特性,结合茶园面积大的优势,在茶园内套种银杏树、桢楠树、紫薇、红枫等乔木,成功探索出了“乔、灌”结合的“茶+树”林业发展新模式,大大提高了林地产出效益,目前,全区“茶+树”面积达8666.6hm2,每亩年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效果十分明显。
三、“茶+树”模式创新性
1.乔、灌生态互补效应实际应用。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一种耐荫灌木,根系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适宜在降雨多、光照少、云雾多的环境下生长,土壤要求呈酸性、微酸性、土层深厚肥沃的黄壤。在太阳光被遮避20—30% 和散射光情况下,茶叶生长品质更好。因此,在茶园适当套植一定数量乔木树,有利促进其生长和提高品质。
2.增强生态保护功能。“茶+树”乔、灌结合模式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稳定生物群落,土壤根系密度增大,有效减少水土侵蚀模数。茶树是灌木,且根系较浅,虽然种植密度达4000—5000株/亩,成林后地表也基本上被覆盖,但为单层林,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方面不及乔木林。在茶园内套种一定树量乔木后,形成“乔、灌”结合的复层林,立体茶园的生态防护效得到了有效提高,确保了工程实施的生态效益,满足了生态建设的需要。
3.改变单一种植模式,丰富林(副)产品供给。首先“茶+树”变原单一种植模式为多物种复合种植模式,利用多物种混交相互拮抗抑制病虫害发生发展,减少农药施用量,逐步茶叶生产绿色化、有机化。其次,在茶园内套种桢楠、香樟、桂花、桢楠、银杏、紫薇、红枫等,短期可培育大量绿化苗木,长期可培育一定的珍贵木材,满足社会对珍贵木材的巨大需求。
4.茶旅融合,提升综合效益。实施“茶+树”种植优先选择在百公里百万亩茶产业生态旅游文化经济走廊区域内实施,美化茶园及周边环境,奠定旅游发展基础,催生了一大批茶家乐、农家乐、森林人家等,促进多业态发展。
5.为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探索。颠覆传统林业向自然索取的思维模式,有效提升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同时,丰富林产品供给种类,提升林产品产出的质和量,拓展林业发展空间,为在有限林地上发展林业探索出新的发展思路,以客观实例阐释习近平总书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四、主要的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树种以银杏、桢楠、香樟、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和紫薇、黄枫等园林绿化树种为主,禁用巨桉等速生树种,避免与茶叶过度的争水争肥。
2.种植时间及密度:时间安排在每年的春、冬季,密度为20株/亩。栽植后加强管理,如天气干燥,每2—3天应补充浇水一次,确保成活。
五、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苗木收入:按现在的市场行情,以套种桢楠为例,按种植苗地径1cm的苗木测算,栽植10年后,胸径达7-10cm以上以,每株卖500元,每亩可增加纯收入1.5万元,即每年每亩平均增收1500元;旅游收入:实施区3个乡镇带动农家乐、茶家乐等60家,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20万人*50元/人=1000万元,每年产生1000万元的旅游收入。“茶+树”种植面积每年1万亩,每年新增销售额共计2500万元。
2.社会效益。由于示范基地建设成片成规模推进,每1万亩“茶+树”的实施可为社会提供6万个用工机会,促进社会就业。引导带动社会、林农投资“茶+树”模式产业建设,增强发展信心,具有积极社会效益。
3.“茶+树”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示范推广,将大大提高林地生产力,有利于提高森林覆盖,有利于改善生态,绿化美化乡村环境,也为发展现代林业,创建无公害茶叶基地,实现助农增收,建设宜居宜游宜养宜商的中国茶都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六、取得的成效
一是“茶+树”突出了以生态茶园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特点,为名山茶叶进一步打响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被评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茶叶公园。二是“绿美名山”行动的推手。突出了名山特点,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在茶园内套种紫薇、脆红李等花果,茶园变公园,“茶中有花、花香茶海、色彩纷呈、四季辉映”,实施区的茶园正成为中国至美茶园,2015年名山区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三是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在重点实施的万古乡、中峰乡等乡镇带动农家乐、茶家乐等60家,每年吸引游客20万人,产生1000万元的旅游收入。2016年名山区被评为“全省三农工作先进县”。目前,全区已建成“中国至美茶园绿道”骑游道3条、里程40余公里,已成为雅安、成都节假日乡村旅游的首选之地。2016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与2011年比较分别达到133.5%和281.7%。
七、发展潜力
预计到2030年,经过示范带动,全区“茶+树”立体生态茶园面积将发展到25万亩。全部投产后,预计综合产值将达到22.5亿元/年,全区茶业产业年综合产值达40亿元以上。
八、结语
名山区”茶+树”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体现利用生物共生、农旅融合协调发展的现代林业发展方向,破解了名山区林地面积小,必须集约发展林业的瓶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也为在茶业主产区的林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重要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2010,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论发民林下经济[J].中国林业产业,201012:14.
[2] 张维祥.大邑县林下经济调查及发展建议[J]中国林业科技2011,6:106-109.
[3] 名山县地方志编《名山年鉴2006》.
[4] 王国鉴,王蕾编著《茶树高产种植技术》.
[5] 高等院校园林专业通用教材《园林树木学》(修订版),陈有民主编.
[6] 赵巨栋.推广茶园套种珍贵树种构建生态文明家园[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