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分析
2018-12-22高树新
高树新
摘要:党的十九大中对“立德树人”该教育理念进行了反复的强调,认为该理念直接影响着国家发展和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古代边塞诗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不仅可以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该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还可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我主要就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古代边塞诗中所蕴含的德育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体育说明,借此为教师借助边塞诗渗透德育指明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边塞诗;德育功能;理想信念教育
所谓的古代边塞诗的德育功能是指边塞诗的智育功能、德育功能以及美育功能。通过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边塞诗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德育功能可以划分为三个内容,即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信念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养成热爱国主义精神的功能;培养学生生命意识的德育品质功能。具体而言,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如下所示:
1.理想信念教育
在十九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给予了殷切的期望,要求广大青年在坚持实现中国梦的旅途中,放给青春的梦想,坚持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谱写出一篇积极向上的人生华章。这些谆谆的教诲说明了理想信念对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青年学生要勇于承担国家和民族建设的重任,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语文作为一门极具人文性的学科,其需要肩负其培养学生理想信念的重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奠定堅实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艰苦奋斗的征途上依然能屹立不倒,其离不开民族血液中所流淌的不卑不亢的理想信念。无论是曹操,还是岑参,还是陈子昂,这些边塞诗人能够在众星璀璨的文坛中放射光芒,离不开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此,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教材中所收录的边塞诗的德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其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其展翅高飞。
以《观沧海》为例,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在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经登临的碣石的时候,其内心的激动之情是久久难平复的。他在磅礴壮观的自然风光领略的过程中,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寓于诗歌之中,利用汹涌磅礴的大海形象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展现出来。尤其是“天下归心”,一笔道破了曹操的雄心壮志。在组织该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气势磅礴的诗句中领略曹操对人生的崇高追求,借助曹操豪迈的情感来感知其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再以《木兰诗》为例,这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该首诗记叙了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子,在可汗大点比之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凯旋回朝之后辞官归家的故事。这首诗中对米兰传奇的一生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木兰这一普通的北方女性替父从军展现了其“女儿当自强的”民族心理,同时,其一言一行都显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的优秀品质。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字词知识之外,还要将木兰身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人物分析过程中树立起奋发图强的理想信念。
2.爱国主义教育
每当民族、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总会有一群爱国主义仁人志士涌现出来,其所做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也会大放异彩。我们所使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可以带领我们感受到爱国诗人在经历动荡中仍对国家、民族怀有的浓浓热爱之情。
以杨炯的《从军行》这一边塞诗为例,杨炯作为一介文弱书生,在国家遭遇灾难的时刻,心中不自觉地涌出了弃笔从戎,保家卫国的爱国使命,不自觉地发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呼号,这是他保家卫国,为国效力的肺腑之言。杨炯的《从军行》不仅展现了其爱国主义精神,还代表着千千万万文人才子坚贞不屈的爱国本色。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诗句中所描绘的内容,利用诗人寄予诗句中浓浓的爱国情怀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受此感染,自主地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再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该首诗为例,这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者起笔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描述出了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塞外天气严寒。接着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凌冽的寒风比作是春风,将满天飞月比作是洁白的梨花,将一幅北国冰天雪地的寒冷景象描绘成了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在这里,漫天飞舞的白雪代表着诗人纯洁高尚的品质,西域奇异的景象展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精神品质,美丽的自然风光后寄予着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对此,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立足这首诗中四自然景色的描绘,引导学生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感知语言意蕴,领悟到岑参寄予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3.道德品质教育
所谓的道德品质其实就是指人的品德或德性。党的十九报告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就明确指出要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品质。这一论述同样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部编版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边塞诗中所折射出来的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互动、交往以及人从战争的血泪中所感知到的生命价值,树立起的生命意识。
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例,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元姓朋友西出阳光,在当时看来尽管是一壮举,但是颠簸且备受寂寞的漫漫征途却是令人心酸的。因此,诗人在与朋友临别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将自己对朋友真挚的友谊和无限的渴盼寓于这杯琼浆之中。在这首诗里既有诗人与有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又有诗人对友人独立上路远行的殷切祝愿。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语言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浓浓的友善精神。
再以《渔家傲·秋思》为例,在这首之中,诗人通过对来自南方驻守在北方的士兵不能归家画面的描绘,渗透出了无奈与心酸。在结尾更实用“家万里”“归无计”展现出了对家乡的思想之情,展现出了战士驻守边疆青丝变白发却无法归家的孤寂之情。在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战士驻守边疆来感知战争的凄楚,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起生命意识。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语文学科的特点,展现教材中所收录文章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获得的过程中树立起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