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学数学中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
2018-12-22夏阳
夏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之下,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构建自主学习课堂的理念。自主教学策略可以有效的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独立思考与交流的学习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将根据小学数学实际教学,来分析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需要强调学生学生行为方式的转变。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现挖掘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潜力,进而让学生逐渐的爱上数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重视学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可以得到体现,因为只有当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他们才会更加全身心的进入到高效率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再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在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时,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通过教材或者简单的图片来让学生认识图形,这样是不利于学生立体感的形成。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进而产生更为直观的感知与认识。可以在课的开始阶段准备一个小游戏:在一个大盒子里装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闭着眼去用手去摸一下盒子内的物体,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逐渐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产生深刻的认知。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得到满足,进而兴趣会被激发,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会积极思考,自己在体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最终有效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是构建自主学习课堂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除了需要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还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首先需要充分的了解教材,发现教材中关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元素,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设计教学过程,进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开展数学思维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勤于动脑进行思考,动手进行数学操作,学会并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同时,教师需要合理创设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的形式下增强学生问题意识,进而锻炼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成长,以此来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这些都是小学数学自主教学的核心及魅力所在。
三、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知识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制定学习方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高效的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培养他们自主探索知识、理解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来设立几个具有开放性质的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如请各位同学运用割补法来自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就会自主的进入到对问题的思考状态中;之后教师看学生进入状态的情况,再进行提问:当将平行四边形切割为一个长方形,那么它与原有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在这种层层问题的引导与启发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知识的重点。学生在通过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进而对各种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与学习,在整个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通过自主探索问题过程,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培养与提高,尤其是数学中的发散思维。在这种高效的方法之下,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主动积极。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对于教师而言是教学策略方面的创新,同样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学习形式的转变。一堂高效率的小学数学课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精心引导过程下,让学生可以逐渐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课堂质量与效率。但是教师应当意识到自主学习课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坚持,不断探索与改进,只有这样才可以构建优秀的自主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 田小林.探究新形勢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7(08)
[2] 陈强.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浅谈自主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17)
[3] 董翠玲,张爱遮.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