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习的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2018-12-22丁元松
丁元松
[摘 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地利用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尝试着让学生先预习再进行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是:先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看书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全班交流学习。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将当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以前所学习的知识建立联系,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既解决了小组成员的个性问题,又能将组内成员的共性问题集中起来;全班合作交流学习,重点问题能够得以解决,课堂效率提高了。
[关键词] 课堂预习;课前提问;自学;合作学习
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来形容当今教育改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正经历着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伙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預则废。”预习,是自主获取知识的初步感知,也是培养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预习的方法,我们将预习纳入课堂上进行,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一、教学模式
我们的数学课本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特别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尤其是到了小学中高年级以后,学生按照问题串的问题,基本可以将课本的内容自己学明白。
1.问
(1)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出示课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例如“认识底和高”这节课,出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什么是底?”“什么是高?”“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等等,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尝试解决这些问题。
(2)有效的提问。经过一段时间后,提问已成为一种模式,哪节课都可以这样提问,学生已失去了新鲜感,课前提问无法反映本课的主要内容,也无法知道学生学前基础情况。为使学生能真正提出自己疑问,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将看课题提出问题改为自主预习以后再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的发问也由“看到课题你想研究什么问题?”改为“自学教材后,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自己的疑惑?”。这样,学生的提问更有指向性,教师在课堂上也就可以因学而教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问学生“通过预习,你认为本节课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很容易就会说出“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等问题。因为学生有了预习,对教材的重难点内容基本能够找到,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师生的追问。在课堂教学中,会有许多思想的碰撞,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于这些做法不要盲目地肯定或否定,要动脑筋想一想,不明白的地方就要大胆质疑,有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也要适时追问。例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这一课时,学生说:“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长[×]宽[×]2+长[×]高[×]2+宽[×]高[×]2”,这时就应该追问,为什么要乘2?这时学生要说出理由:长[×]宽求出的是上面的面积,因为上面与下面相对且相等,因此要乘2。这样的追问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道其所以然。
2.学
(1)看书自学。课堂上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看教材呈现了哪些知识点,如何解决问题的。学生自学时将书中能看懂的地方填写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没看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作为问题提出来。
(2)组内合作学习。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汇报自己学懂了什么,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对组内学生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小组长做好记录,待全班学习解决。
在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层次不一样,相对较差的学生汇报比较简单的问题。刚开始由老师安排谁汇报第一题,谁汇报第二题,以此类推,训练一段时间后就在小组长的安排下,组内学生有顺序汇报。教师要调控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好处:一是个别学生的问题通过交流就可以解决,例如,对某些学生前期遗忘的知识,通过同组学生的讲解或提醒,就能解决;二是对一些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小组成员可以帮助他讲解,在进行集体学习时他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三是通过给别人讲题,一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更多的学生有了锻炼的机会。
(3)全班合作学习
经过前两轮的学习,一些简单的小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剩下的大多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内容,或是一些共性问题,这时全班集中学习解决,这样重点内容更突出,教学的指向性更明确,避免了好同学陪听,差一点的孩子听不明白的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些内容比较简单,大多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学会,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本课重点内容要强化训练,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这课的教学时,不能只停留在学生会计算就可以了这个层面上,还应让学生知道长方体长、宽、高与它的展开图相对应的长、宽、高的相应位置;还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例如,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物体缺少上面,计算时应减去长乘宽。这样的训练要有,这是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基础的,不能忽视。
3.小结
当学生的疑难问题解决后,本课的重点内容也讲清楚了,师生一同总结,看看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已解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地方。例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时,在小结环节,学生总结说:“我知道了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还有的同学说:“我要提醒大家,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注意单位是‘平方厘米或‘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还要注意单位间的换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要提醒同学注意,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生活的实际情况,具体算几个面。”如果学生没有总结到位,教师一定要补充。
小结环节很重要,教学时一定要重视,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个口一定要收好。
4.练习
小结后,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内容及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进行练习,发现问题后及时解决。在练习这一环节可以进行分层,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做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也可以帮助那些接受较慢的学生,给他们讲题,教师也要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二、教学效果
这样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改变了以前好学生吃不饱,差一点的学生学不会,好学生陪听,教师一言堂或好孩子一言堂的状况。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会主动将前面所学习的内容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个性问题通过组内成员的交流讲解就能解决,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样课堂教学的方式要求教师的掌控能力较强,不但要很好地把握教材,对所讲的重难点内容心中有数,还要对学生很了解,对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在哪个地方会出现问题,应该心中有数。课堂上能让学生讲就要让学生讲,重难点内容教师还要讲解强调,马虎不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有些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自学,通过教师讲解效果更好,这样就要求教师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定夺,不能一刀切。另外,当学生课前的提问已经模式化后,可将提问这一环节放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同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概括出本课的知识点,这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无定法,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主动去学,让学习成为学生终生的习惯,这是我们教者的任务。
责任编辑 李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