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及实施

2018-12-22李晓宁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命活力感动创造

李晓宁

[摘 要] 语文课堂是个创造过程,是生命与生命创造性对话。“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上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教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关注生命的潜能。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学生个体生命思维之火,多关注学生的生命潜能,提供一些既能够让学生学得有趣,又能够让多数学生的思维创新得到训练的场景,学生就会在合作、体验和表现的过程中感受美、展现美。

[关键词] 生命活力;创造;感动

教学是一个生命的载体,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载体,“压抑教学的个性就是堵塞教学的生命之源”。当前,“生命课堂”成为许多老师关注的对象。叶澜教授近年来大声疾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在以人为本的教育中,生命似乎缺席了。人作为生命个体,总要经历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进程,也是学习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

“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上真正把“学生”当作“人”来教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关注生命的潜能,承认人是与生俱来的有向上和向善发展的愿望,并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以让学生得以充分或自主地发展。

一、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生命个性

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同活动的舞台,语文课程是一门有着浓郁人文气息的生命学科,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阵地。如今,学生已不再是过去的认知情形和学习需求状况。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能紧跟时代的节奏,从传统的知识课堂转向现代的生命课堂。学生一旦对某一问题有兴趣,他们青春的活力就会在语文课堂的碧野中蓬勃焕发。

比如,在上《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时,可以先设置这样一个情境:请你用最直接的方式来表现李白的梦是怎样的一个梦。有位学生,作了个精彩的演示。他先展开一个白纸团然后说:“这张皱巴巴的白纸蕴含我对李白梦境的认识。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天姥山的迷离与朦胧就不说了。‘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云的光亮与雾的纯洁组合成的一幅白色的奇妙画面,‘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中,山与水的光泽就形成了不同的层次,而纸上的皱痕就是对这山、这水的缠绵而有力的深沉表达,山与水融合一起,浑然一体,自然成就了这片白色背景下的美妙。诗人登上那青云梯,低头看,缭绕着云海,抬头望,人间天堂,只有用白色才能传达出天姥山这人间仙境般的奇伟。可以说,这一张皱巴巴的白纸演绎的便是李白独一无二的奇幻梦境。”那个时候,班上响起热烈掌声。这样的构思,其实是李白的梦境在学生心中所唤起的一种独特感觉,这个时候天姥山的梦境已不再是简单的写景状物,而是学生的思维进行再创造的个性闪光,让课堂上充满了生命律动的活力。

二、以灵性理解激发学生生命创新

现代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一个与语言对话的天地。女作家张洁也曾说:“人和人的眼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瞳仁,实际上是长在自己的心灵上的,他们只能看见各自心灵上所给予他们的那个界限之内的东西。”我们课堂的审美的个性,就该是让学生在语言艺术表达与心灵真实感悟的碰撞中激发新的生命的火焰。

比如《声声慢》这首词是凄美的,词中有“淡酒、晚风、大雁、梧桐、细雨、黄昏、天黑”等一系列的意象,都融入了词人的莫名愁绪。不同的人或许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的感悟来,品读《声声慢》也该是一个让学生的生命个性理解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词中找出最能引起自己感情共鸣的句子,看看它能引发你哪些联想,学生自然打开思维的门,想到了温庭筠《望江南》的“愁肠寸断”,想到了李煜《浪淘沙》中的“梦里不知身是客”,想到了晏殊的《蝶恋花》中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有学生想到了有自己痛苦的经历……学生回答:“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一句中,读出了词人的寂寞和孤苦,而这种伤痛让我想起了一对伤感的夫妻——陆游与唐婉,陆游与表妹唐婉本是恩爱的夫妻,感情浓郁。但因不合陆母的意,被迫夫妻分离。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独自游沈园与唐婉邂逅。两人感伤不已,陆游在园壁上题词《钗头凤》,抒发了自己心中的无限思恋与不尽的追悔,“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唐婉更是百感交集,含泪和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这两首词与《声声慢》一样,同样的绝望凄楚、缠绵悱恻,同样的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可以说,这是学生对文本独特的生命理解,课堂生命活力再次展现。文本理解与现实体验在文本生命与学生个性生命理解的碰撞中都有了更深更新的内涵。

三、借助媒体展现生命课堂

生命化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把一篇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而应该是让每一节课都变成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上课的感觉像春天。

在《雨霖铃》这一首词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内容、体验古诗词中的生命情感,同时提高对词歌欣赏品味能力,可以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对古诗词中蕴含的生命情感的体味。

一上课,教师就用Flash营造一个恋人难舍难逢的意境。同时借此启发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和联想,背景音乐是小虎队演唱的《一路顺风》,学生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场景,这样,自然更投入地进入了对诗词的深度生命解读。

意境营造好了,再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品读《雨霖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自己所理解的《雨霖铃》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意见,一致定下了《雨霖铃》的感情基调:哀婉低沉。用的背景音乐也是悲戚的,目的是营造诵读的氛围。设置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有相同的感悟,你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一时间,整个语文课堂仿佛沉浸在一种灰蒙蒙的离愁别绪中。学生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雨霖铃》,下面分享几位同学的解读片段:

学生甲:凄清的秋天,苦涩的风,无休止的疼,别离肠断,泪涟涟,不尽的忧伤,似洒不尽的雨,三更的凉梦,年年的别绪,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掩不完的愁,一夜西风萧瑟,一帘的秋影,更有花香清欲寒,关山月,草木风,离别又是一场雨纷纷。

学生乙:无穷无尽的的幽怨,缠绵哀怨的是千古离歌,泣泪涟涟,却不知何日是归期。渺渺长空深羁绊,年年相思年年望,时光苍白,挥之不去是含泪的雨,姑且唱一曲姑蘇城外已夜半,寒山寺已入眠,最难过的是此去经年更难堪,长亭外古道旁,离别时你我更无言,马萧萧,柳依依,柔情脉脉,河水潺潺,不诉离情,难消悲伤。

学生丙:人生一场梦,梦里不知身何处,前世我们缘分不够,今世如何再续前缘。浅浅遇,淡淡爱,自古离情引肠断。河堤柳,拂不动,离别意。皎洁的月,映悲欢,照离合。销不尽的离魄,殆不尽风花,雪月也流离,千里飞逝的是烟波。凄切蝉声,饮酒无味,氤氲着的暮霭沉沉,倾覆的是大片江天。

“诗歌缘情而发”,学生的情感火花被媒体点亮后,生命的火花不断迸发,有时候,不是学生不想说或不会说,而是我们没有为其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时候会让我们惊叹不已。

语文是个创造过程,是生命与生命对话后绽放的花朵;语文是一个感动的过程,是心灵碰撞后产生的火花。语文课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这种创造力,保护学生的这种感动。如果教师课前创设得当,就可增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对生命的体验,让师生间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与撞击,催生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感动的火花,课堂上就一定会不断地展现生命的激情篇章与无穷的活力光芒。

语文是一门鲜活的课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点燃学生个体生命思维之火,多关注学生的生命潜能,提供一些既能够让学生学得有趣,又能够让多数学生的思维创新得到训练的场景,学生就会在合作、体验和表现的过程中感受美、展现美。如果说,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朵等待绽放的生命奇葩,那么我们就要让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

参考文献

[1]焦名海.语文“生命”课堂的构建[J].中学语文教学,2003,(7).

[2]梁薇.“以认为本”及生命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

责任编辑 周正旺

猜你喜欢

生命活力感动创造
如何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谈谈如何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活力
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创造幻想世界的思考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质疑,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也许一个转身,你就已经泪流满面
“感动”与“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