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课一得”之“得”
2018-12-22高岳成
高岳成
2006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山东潍坊启动,以其课内大量阅读、“一课一得”等鲜明主张,得到全国数千所学校的认可和推广。现今,部编版语文教材问世,其主张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遥相呼应。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现在的语文课普遍存在一个弊病,就是烦琐,他认为语文教师要用“1+X”的模式,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实现海量阅读。这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不谋而合。
其实,“一课一得”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即在一堂课上学生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简言之,就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明确一堂课内只完成一个总的学习目标,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这一学习目标来展开,让学生在一堂课上真正学有所获。具体到语文课上,这一“得”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相应学段的课程目标和教材单元训练的重点,就是要学生得到某一方面的素养提升,包括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习得,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等,从而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那么,“一课一得”到底让学生“得”些什么呢?
一、得“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点就是“语文的建构与运用”。文本是由語言文字构成的,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因此,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从理解重要词语的表达效果入手,也可以从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入手,还可以从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入手,关注精美语句的品读、精彩语言的赏析,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恰当地进行表达。
如学习《春》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精妙的比喻手法的感染力;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可以引导学生感悟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景物的作用;学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可以从品读“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等语句切入,揣摩其语言的精致凝练。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如果脱离了语言,都不是真正的语文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过程。
二、得“法”,掌握语文基本方法
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的例子,也是学习优美语言的例子,还是学习写作方法的例子。语文课堂要做到“一课一得”,就要关注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和语言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的习得。
教师要根据教材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在一节课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朗读,那么《春》一文就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品味精妙的语言,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训练的重点是精读,那么在教学《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时,就让学生精读关键语句和细节描写,分析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形象;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训练的重点是比较阅读,就可以把《紫藤萝瀑布》一文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好一朵木槿花》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深入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训练的重点是体会思想感情,就把《秋天的怀念》一文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史铁生的《合欢树》放在一起进行整合阅读。教师要以朗读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品读蕴含丰富情感的语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还要根据文本的写作特点,在一节课中有针对性地教学相关写作方法。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要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教学《台阶》要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教学《苏州园林》要学习巧用中心句的写法,教学《驿路梨花》要学习巧设悬念的写法,等等。
三、得“意”,理解文本知识内容
得“意”,即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读懂课文的每一词、每一句、每一个标点。得“意”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的有效途径。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意忘言”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盯着文本内容,满足于对文本意思的获取,要由“跟着内容走”,到“跳出内容教”,引导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兼顾得“言”。如学习《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可以让学生同时了解《朝花夕拾》,整体感知“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这两部分内容。学生会在语言文字的比较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而审视文中“我”的童年生活和人生思考。
四、得“情”,得到思想情感体验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用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来学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来落实立德树人。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还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中受到思想情感、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实现育人功能。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章承载着一定的道理。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受到人文熏陶。如在《春》的教学中,学生去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一幅幅美丽图画,自然会产生对春天的热爱,进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习时,教师不妨带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这比在课堂上讲要生动得多。如果没有实际的感受,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没有任何情感体验而言。得“情”,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感受和理解,它不是在讲解分析里,也不是在读背默写中,而是贯穿于教师对整节课的设计,甚至延伸到课堂之外。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面对教材和课外书籍,教师要有整合的意识,有取舍的心态,找准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连”,这些落实下来就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就是要剔除非语文的元素,确保教学不偏位;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确保教学不越位;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确保教学不缺位。学生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特点、借鉴写作手法,进而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教学中,阅读理解是主线,语言运用是重点,学方法、练技能、养习惯、悟情感则是归宿。总之,得“言”、得“法”、得“意”、得“情”在每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是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
(本栏责编 莫 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