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颂
2018-12-22茨平
感谢过年
春节是村庄最热闹的时节,外出谋食的人们赶回来了。村前、路上,到处是晃动的人,大声互喊着发财,洗邋遢贴春联,有人打爆竹,有人放烟花,小孩子钻来跳去,冷不丁扔出一个砸地炮,砰,大人装着吓到了,他们笑得很开心。街上更是挤得水泄不通,人们都要去采买年货。夜晚也不冷清,至少,老屋新房有灯光溢出来,站在高处,会以为乡村大地,是星星落下人间盛开成花朵。
父亲说,要是天天过年,那才好。母亲说,想得美呀,天天过年,天天过年那叫过年吗?看着父母亲苍老的面容,我不由愧疚地低下头。父亲是冷清怕了,他本是个爱热闹的人,曾为看一出采茶戏,走三十里山路。
村子并不是很偏僻,距小布镇街只有五里路,有两所学校,小布中学,陂下小学,落在村庄旁边。一条丁字形马路上,总有人在走动。路旁小卖店摩托车修理铺,常年有麻将声传出来。然而,这已是过去时了。中学迁到镇街旁,小学只剩下一二年级。村庄仿佛是一夜之间冷清下来。青壮年都去外面打工了,少年读书郎们,一部分长住到镇街上,一部分去了县城。四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原先有十四五个老人,这两年也走得特别急,只剩下五六个了。房屋需要人住才会有生气,村庄需要人多才会有热闹。人老了更会盼热闹,这五六个老人无力将村庄热闹起来。要说盼过年的心急指数,父亲应该是最高的吧。
平时,我会挤时间回老家。比如把两个星期的休息日调到一起,这点,要感谢老板的宽容与理解;比如中秋国庆端午五一,这些法定的节假日。父母年老,总是让人担心,非要回去看一下,才可安心。平日回家,并不心急,到了时间,起程便是。唯独过年这次,内心仿佛有了某种力量在驱使,莫名奇妙地急切起来,天天掰着手指计算放假时间,心已在飞,看到有人回家,还会抱怨公司,为什么放假那么迟?
在村里,能够平时回家的人,可能只有我一个。绝大多数的人,回家,只有过年这个时间。春节临近,他们回家过年的心情急不急?我想他們肯定是急。我平时能够挤时间回家,都这么急切,他们一年到头只有这一次呢。
上屋的广东仔在泉州一家制鞋厂里打工。他告诉我,平时呀,压根儿没想到要回家,上班加班,日日夜夜,就像启动了的车轮,转个不停,只有到了过年时间,仿佛猛踩了一下刹车,才记起,在那遥远的山村,有个家要回。他说,感谢过年,不然,真会把家乡忘了。
有时会想,这工不打了,回到家乡去,陪着老迈的父母,自己慢慢变老。这想法注定是无法践行的。年老的父母要钱去赡养,儿女要钱去培养,自己的一日三餐,四季衣裳,想有点余钱,砍几斤肉买几斤酒打打牙祭,想衣着得体一点,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情往来日常开支灾荒病痛,若不外出打工,简直就是活不下去。
将来我老了,工是肯定打不动了,我想打也没人要呀,家乡注定是收留我的地方。接过父母的棒,我将成为村庄的留守老人。而我的儿女,如今日的我一样,在外面打工谋食。在村庄留守冷清的我,也要感谢过年。因为只有过年,忙得如启动的车轮一样的儿女,会来个急刹车,会记起,还有这个老家要回。我可以享受这暂短的热闹。暂短的热闹也是热闹呀。
洗澡
大年三十,母亲和老婆在厨房烧米果,父亲挑着一担尿去菜园里了。捞鱼、砍肉、打肉丸,线香、蜡烛、爆竹,该采买的年货也买回来了。大门上贴上了春联。是我自己写的。字没写好,但左瞧右瞧,还是瞧出了过年的味道。闲来无事,便给门前一株桂花树培肥土。这株桂花树种了好多年,一直半活不死。直到前年,门前晒场全部铺上水泥,它才长出一点生气。我是希望它快快长大的,将来自己老了,坐在枝繁叶茂的桂花树下看书写字,倒是蛮惬意的。
这时有人跟我打招呼:“春生,什么时候回来的哟?”我抬头一看,是抱薮下村的仙姑保。他屁股下压着一辆破摩托车,一脚点在地上,满是慈爱地看着我。仙姑保是我拐了几道弯的亲戚,应叫他表舅。现在六十多岁了,人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苍老得我无法从记忆里抽出他原先的模样。
他说是来下屋王有门家等一个人,一个姓蒋的老板。他常年跟随蒋老板辗转各地在一些小工程上干粗活,工钱一直没拿到。王有门是我堂叔,与仙姑保年龄相仿,也跟蒋老板打工。蒋老板跟他们说,年前一定把工钱结了。六十多岁的人,就因为身上背了个农民身份,还要四处辗转卖苦力,工钱拖到过年,还不知能不能拿到手。
过年,又叫年关,这是一年之中的一道关卡。欠债的,过年前,屋里来来住往都是讨债的人。讨债的,大年三十这天是最后的机会。过了大年三十,准确的时间是大年三十晚十二点之前,还可以追债,之后,就不能追了,叫化子都要过年。欠债的人,往往是过年前这几天很难扛,那要陪多少笑脸说多少好话。这方面我有深刻的体会。我家一直是欠债户,过年前讨债人门槛都要踏烂了。特别是我刚做房子那几年,欠了一屁股的债。房子五百块钱起手做,木工泥水工钱是欠的,钢筋水泥砖瓦是赊的。到了年前,屋里热闹得像农贸市场。有人气愤得要搬走我结婚时买的黑白电视机,有人要推走那辆烂得全身都响只有铃儿不响的长征牌自行车。话又说回来,讨债讨不着也是很令人气愤的。2000年初我在镇街上开了个小店,卖五金家电,基本是赊账,约到过年给。别人欢欢喜喜准备过年,我却要骑辆破摩托车冒着寒风雪雨四处讨债。有的摊开双手说要明年发过财来,一副可怜相,弄得你没办法;有的干脆铁将军把门,躲起来,气得你直想问候他祖宗。
如今想来,年关这个设置,对乡村而言还是挺人性化的。人间烟火,总有欠债讨债的。若是没有过年这道关卡,就变得没完没了没指望了。一旦有了过年这道关卡,这几乎就是债务的截止日,既给欠债人压力,也给讨债人希望。实在不行,还有明年哩。
我想起了洗澡。居在南方,洗澡实在是件太平常的事情了,几乎天天要洗澡,寒冷的冬天稍微邋遢可能要隔几天。一件这么极其平常的事情,一旦与过年结合在一起,就赋予了另外一层寓意。大年三十夜的洗澡,洗去的不是污垢而是缠身的债。当然,本年度的债是欠定了,无法改变,是寄希望于来年不用欠债过年。无债一身轻,想想呵,这年是过得多么的舒心。
小时候我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特别怕洗澡。那时穷呀,没有炭火焙暖房间,没有专用的洗澡间,我们那儿又不兴澡堂子,洗澡就在屋后的屋檐下,天空下着雨加雪,寒风刀子一般,洗一次澡就是受一次难。平时还能躲着过去,大年三十真是一道年关,我畏畏缩缩时父亲已扬起竹鞭子:你想欠债欠到死了呀。
大年三十洗澡能够洗掉缠身的债,不知是哪个年代流传下来的习俗,一点都不灵验。年年大年三十洗澡,依旧是年年欠债过年。可村庄里的人们哪,依旧是年年把大年三十的洗澡当作一种仪式。
对了,过会儿我就要去洗澡了。今年过年洗澡不算难,我已做好了洗澡室,安装了浴霸热水器。
认祖归宗
大年初一,我叼支煙出门,本想去路边店寻几个伴儿打麻将,一辆新宝来在我面前停下,一颗脑袋从车窗里探出来:王春生,今天不要去打麻将,手痒得再难受都不要去,今天有石城同宗来祠堂下认祖。
此人外号叫猪膏,有门泥水手艺,技术比较烂,砌的墙老是歪。发了财的他,成为陂下村王氏族人的说话人。我比他年长七岁,以前会叫我声哥,现在把哥字省掉了。
村里有个大祠堂,供奉着祖宗牌位和一大樟木箱的族谱。每次站在祠堂前,内心便有一种充实感。我是有来历的人。族谱上清晰记载着先人的迁徙路线图,从山西太原出发,一路往南。据说王安石,乌衣巷的“王谢堂前燕”的王家就是我们的祖上。陂下村这支,三百年前从福建建阳迁来,在此安居,生息繁衍。
然而石城一支就没这么幸运,战乱、逃亡、颠沛流离,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来处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来处。做祠堂的青砖是羊角坳砖窑里烧出来的,做祠堂的木头是热水坑山上砍下来的,老屋门前那块大青石,是我和父亲从河中抬回来的。门前那株桂花树,是从苗圃买回来的。就连鸡鸭鹅一株小草,都可以寻找到它的来处。就那么一个家族,五六十口人,居然没有来处,可以想象,他们的心是多么地悲伤。他们不是没有来处,而是丢了。现在,他们把丢了的东西捡回来。他们选择在大年初一认祖归宗。
说来也是偶然。他们中的一个叫名发的青年与我村的王名书同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同省便是老乡,加上同姓王,两人便亲密起来。一次闲聊,两人先说起两人的名字有两个字相同。王名书说,我是按辈份取的名。王名发说我也是按辈份取的名。再从上至下追数,发现辈份名是一模一样。王名发当即就哭了:我们一族人,一直不知道祖宗在哪,现在终于知道了。于是我想,他们这一支,得知这消息时,是怎样的欣喜若狂。
上午九时,一辆中巴驶进了村庄,祠堂门口的鞭炮声响起来了,我们赶到车前迎接他们。车上下来二十余人,老、中、青、少皆有,还有两个孩童两个女人。一个老者,大概是领头的,他拉着猪膏的手,热泪盈眶:找到了,总算是找到了,我们是有祖宗的人,不是野人。现场的气氛把所有的人都感染了。
他们进祠堂拜祭祖宗,各家各户都送来瓜果酒水菜肴。祠堂里摆开几张大桌,拜祭祖宗完毕,大家依次入座,喝酒聊天,气氛浓烈。聊得最多的是他们这支人丁入族谱的事情。猪膏以说话人的身份拍胸,今年一定把这事办好。然后是商量细节,比如说每个人丁派多少钱,哪个人负责主笔,哪个人负责印刷。老者也拍了拍胸,说钱的事不是事,虽然不富裕,但小钱还是有。他们见祠堂前的空地还是泥沙,立马表态要捐笔款铺上水泥。
言谈中得知,他们这支,是一个人开枝散叶出来的。祖爷爷一死,所有的记忆都断层了。那些年,形势紧,生活苦,没有去想认祖归宗的事情。这些年生活变好了,反倒惶恐不安了。平时为生活而忙碌,倒没什么,就是到春节祭祖、清明扫墓、六月初六晒族谱时,他们就会升起莫名的忧伤。这么一大家子人,族谱上都不会有记载,所有的繁衍生息似乎只在做一场无用的努力。他们居住地又是个大村庄,姓谢的占主导,他们翻修了祠堂,修好了族谱。每当看到谢氏族人祭祖晒谱,他们躲在屋里不敢出来,感觉低人一等无颜见人。还好,他们牢牢地记住了祖先定下的字辈。那位青年成了他们的功臣。他也来了,说起话来神采飞扬。他们告诉我,他本是个不善言辞的人。
至下午,他们走了,一场盛宴曲终人散,他们也将走入生活的各个角落。我知道,明年春节,祠堂前又将有一场盛宴。因为只有春节,散落在各个角落谋生的人们才会回到家园。
(茨平,原名王春生,江西宁都人。作品散见《星火》《作品》《西部》《广州文艺》《散文》《文学报》《野草》《山西文学》《文学港》《牡丹》等刊。《开始找妈妈》获首届浩然文学优秀中篇小说奖。)
插画:曹淑风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