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2018-12-22苏朝江姜燕司马重阳
苏朝江 姜燕司 马重阳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应用介入技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 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治疗, 对比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穿刺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瘘口血流量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5.19±1.93)、(61.05±13.56)min, 均短于对照组的(8.41±5.65)、(71.62±17.83)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瘘口血流量为(538.02±32.98)ml/min, 高于对照组的(518.36±36.01)ml/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52, P<0.05)。结论 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可以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超声引导;介入技术;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28
动静脉内瘘为维持血液透析肾功能衰竭永久性血管通路的理想径路, 可是, 由于此径路被反复穿刺, 再加上感染、压迫、动脉硬化等因素影响, 会导致动静脉内瘘严重狭窄和闭塞, 从而影响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 甚至需要再行外科造瘘治疗[1-3]。介入治疗经皮腔血管成形术对动静脉内瘘狭窄治疗效果较好[4]。為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中,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 并分别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研究对象临床均表现出触诊内瘘处搏动减弱或消失, 对血管听诊有微弱的杂音, 经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液成像检查发现患者局部血管内径有明显的狭窄, 而血液速度明显加快或血管存在闭塞, 检测静脉压明显升高。经皮腔血管造影确诊动静脉内瘘狭窄>70%。所有研究对象知情本次研究, 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58.1±6.9)岁;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50~77岁, 平均年龄(57.9±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行介入技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 取20G密闭式静脉留置针, 为患者植入5F或6F动脉止血鞘, 根据C型臂X线透视机, 由动脉鞘为患者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3~5 ml, 行正位和侧位造影, 有时需要增加斜位造影。经造影对狭窄部位确定以后, 由动脉鞘手入导丝, 若狭窄部位严重, 导丝很难通过, 可以选择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导丝, 经狭窄或闭塞病变处, 按照造影血管直径对外周血管介入球囊、冠状动脉介入球囊进行选择, 由导丝送球囊到病变狭窄处, 控制压力在6~12 atm, 经过1~3次的扩张后, 至球囊切迹彻底消失。当血管狭窄>30%则要取直径>1 mm的球囊再次扩张, 经复查造影未达理想效果, 则要以双导丝双冠状动脉非顺应性球囊扩张技术, 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导丝送至狭窄处, 由血管直径将导丝送至两个小直径冠状动脉非顺应性球囊, 加压扩张至球囊切迹消失, 直至实现满意的扩张效果为止。给予患者常规的肝素化、拔鞘、加压、包扎等处理后, 给予患者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观察组行介入技术前以GE超声仪检查患者的动静脉血管, 确定狭窄处和管径时, 当狭窄处在桡动脉则要选择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法, 如果狭窄处在吻合口、吻合口近端的静脉段时, 可以选择经超声引导下狭窄部位上5~8 cm逆行穿刺静脉端血管, 为患者置入5F或6F动脉鞘, 操作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复查造影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估, 术后以超声对狭窄血管内径和内瘘口血流量进行检查, 并与术前进行对比。
1. 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 穿刺时间是指从局部麻醉至动脉鞘置入血管, 经鞘管注入普通肝素的时间。手术时间是指从局部麻醉至手术复查造影结束为止的时间。比较两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内瘘口血流量。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对比 观察组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低于对照组的2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内瘘口血流量对比 观察组术后内瘘口血流量为(538.02±32.98)ml/min, 高于对照组的(518.36±36.01)ml/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052,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维持动静脉内瘘狭窄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案, 由于动静脉内瘘狭窄和闭塞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需要及早实施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当动静脉内瘘严重狭窄时还要再行造瘘手术, 患者自体血管会严重受损, 要行中心静脉置管过渡, 术后分流过大, 从而增加了心力衰竭的发生率[5]。
介入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已普及推广应用, 尤其对于动静脉内瘘狭窄治疗即时效果较好, 可以对远端血管保留,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而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并不需要再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是动静脉狭窄首选治疗方案[6]。仅行常规介入治疗, 因头静脉、桡动脉侧和端侧吻合会形成血管迂曲段, 对于此处狭窄介入治疗球囊, 可以经常规肱动脉途径球囊很难通过成角或迂曲血管段, 导致狭窄段扩张不充分,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能观察到血管结构和介入器械, 应用超声引导联合介入技术已势在必行。有研究发现[7], 超声引导下联合介入治疗取得成功个案。本次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相符[8]。
综上所述, 超声引導联合介入技术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狭窄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可以缩短穿刺和手术时间, 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军艳.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减低的价值分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 1(10):57-58.
[2] 韦祖升.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6):160-161.
[3] 何秀英, 王玉梅, 张婷.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液透析动静脉瘘中的应用. 青海医药杂志, 2015, 45(11):80-82.
[4] 黄少敏, 芩忠耿, 张伟帅,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及狭窄的临床价值.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6, 32(1):31-33.
[5] 朱宇莉, 丁红, 范培丽, 等. 彩超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及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9):824-826.
[6] 刘明生, 周红庆, 邓体斌. 不同术式处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的疗效分析.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7, 17(10):606-609.
[7] 吕霞, 王浩宇, 刘园园, 等. 超声引导下经皮静脉球囊扩张术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的临床观察. 广西医学, 2017, 39(9):1413-1415.
[8] 彭鑫, 涂波, 黄晓玲.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 17(4):261-262.
[收稿日期: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