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减压方案的优化研究

2018-12-22张素英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5期

张素英

【摘要】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对桡动脉压迫止血采用不同减压时间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838例初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冠脉造影术组(590例)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24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不同时间的桡动脉压迫减压, 观察分析两组的最佳减压时间。结果 经皮冠脉造影术组:A1组于术后30 min开始接受减压, 持续3~4 h结束, 血肿2例, 出血8例, 肿胀5例, 麻木不适6例, 疼痛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13%(24/295);B1组于术后1 h开始接受减压, 持续3~4 h结束, 血肿1例, 出血3例, 肿胀16例, 麻木不适38例, 疼痛9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2.71%(67/295)。A1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1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 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A2组于术后1 h开始接受减压, 持续6~8 h结束, 血肿2例, 出血9例, 麻木不适24例, 疼痛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9.71%(41/208);B2组患者中未能坚持到2 h開始减压的, 各种肿胀、麻木不适、疼痛症状明显出现, 只能提前减压放气, 但均未出现血管闭塞的患者, 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0%(40/40)。A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33, P<0.05)。结论 对接受冠脉造影术治疗的患者, 术后30 min开始接受桡动脉压迫减压, 持续3~4 h, 为最佳减压时间, 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术后1 h开始接受桡动脉减压, 持续6~8 h, 为最佳减压方案。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桡动脉压迫减压;最佳时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22

经桡动脉穿刺适宜冠脉介入术, 因并发症较少, 且安全性较高, 受到临床广泛应用, 该术式所采取的桡动脉压迫减压法同时也具备较好的耐受性、简便性, 遂被列为常规止血方案, 但现阶段, 不同医疗结构对该方案的压迫时间均存在不同意见, 且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1-3]。冠脉造影术、冠脉介入术临床操作不同, 且所针对的患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实施桡动脉压迫减压方案时, 应区别划分压迫时间, 因此, 为了探讨两种术式的最佳桡动脉压迫减压时间, 选择本科收治的838例初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838例初次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 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冠脉造影术组(590例)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

(248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全面检查, 无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出血倾向以及肝肾功能障碍等情况。冠脉造影术组女272例, 男318例, 年龄35~80岁;将其平均分为A1组与B1组, 各295例。经冠脉介入治疗组女62例, 男186例, 年龄34~81岁;将其分为A2组(208例)与B2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冠脉造影术组 A1组患者于术后30 min开始减压, 首次放气控制在2 ml左右, 然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对放气量进行适宜调整;以30 min为间隔, 对患者进行减压, 预计3~4 h彻底解除压力。B1组患者于术后1 h开始减压, 单次减压间隔时间为1 h, 减压持续周期同样控制在3~4 h左右。

1. 2. 2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 A2组患者于术后1 h开始减压, 首次放气量同样控制在2 ml左右, 然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对放气量进行适宜调整;以1 h为间隔, 对患者进行减压, 预计6~8 h彻底解除压力。B2组患者于术后2 h开始减压, 单次减压间隔时间为2 h, 减压持续周期同样控制在6~8 h左右。

1. 3 观察指标[4] 观察不同术式、不同解压时间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例如麻木、肿胀、疼痛、出血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皮冠脉造影术组:A1组于术后30 min开始接受减压, 持续3~4 h结束, 血肿2例, 出血8例, 肿胀5例, 麻木不适6例, 疼痛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8.13%(24/295);B1组于术后1 h开始接受减压, 持续3~4 h结束, 血肿1例, 出血3例, 肿胀16例, 麻木不适38例, 疼痛9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22.71%(67/295)。A1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1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02, 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A2组于术后1 h开始接受减压, 持续6~8 h结束, 血肿2例, 出血9例, 麻木不适24例, 疼痛8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9.71%(41/208);B2组患者中未能坚持到2 h开始减压的, 各种肿胀、麻木不适、疼痛症状明显出现, 只能提前减压放气, 但均未出现血管闭塞的患者, 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0%(40/40)。A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2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8.33, P<0.05)。

3 讨论

目前, 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其中占比最高的便是冠心病, 甚至被冠以“人类头号杀手”的称号[5]。近些年, 受医疗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影响, 冠脉介入技术持续发展, 其不仅在极大程度上优化了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 还为患者的预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基于此,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冠心病临床治疗的最佳方案[6-7]。而为了保证患者的预后发展, 术后穿刺点止血工作尤为关键, 桡动脉压迫减压法作为当下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止血方案, 其具备较好的耐受性、简便性, 但不同医疗结构对该方案的压迫时间均存在不同意见, 且医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8]。冠脉造影术、冠脉介入术临床操作不同, 且所针对的患者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实施桡动脉压迫减压方案时, 应区别划分压迫时间[9, 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皮冠脉造影术组患者在30 min后开始减压持续3~4 h后结束,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1 h后开始减压持续3~4 h后结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组患者在1 h后开始减压持续6~8 h后结束,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 h后开始减压持续6~8 h后结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经皮冠脉造影术后30 min开始对患者行减压, 3~4 h减压结束, 经皮冠脉介入治療后1 h开始对患者行减压, 6~8 h减压结束, 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属于最佳减压时间方案。

参考文献

[1] 周浩英, 谢屹红, 丁岚, 等.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压迫器拆除时间的探讨.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7, 38(10):1129-1131.

[2] 卢晓虹, 魏丽丽, 张艳, 等.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首次减压时间探讨. 中国临床研究, 2018, 31(5):710-712.

[3] 纪明, 陈宏伟. 脉搏血氧仪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桡动脉压迫止血中的应用效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 25(9):89-91.

[4] 兰艳莉, 钟梅, 许金仙.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应用替罗非班使用弹力加压型止血器压迫时间的研究.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7(6):948-950.

[5] 张燕, 刘霞, 陈绣.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替罗非班应用与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和护理观察. 血栓与止血学, 2014, 20(6):339-340.

[6] 石全宝, 张金盈. 替罗非班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35):64-65.

[7] 赵冰, 刘建国, 李俊峡, 等.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桡动脉止血器临床应用.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1):108-110.

[8] 敖钦, 马进, 王新旺, 等. 国产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32):68-69.

[9] 张志联, 范卫泽, 姜云发, 等. 经桡动脉入径急诊冠脉介入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河北医药, 2010, 32(11):1354-1356.

[10] 张丽, 丁世芳, 蒋桔泉, 等. 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全科医学,2016, 19(10):1156-1160.

[收稿日期: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