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罕古泉“西夏五宝”
2018-12-22郝占奎
郝占奎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钱币史源远流长,上自殷商,下至当今,跨越数千年,且种类丰富多彩。其中,西夏文钱币就是一朵不可多得的古泉奇葩。
据了解,目前西夏文钱币只发现五种,分别是“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和“天庆宝钱”,为便于研究,我统称为“西夏五宝”。
“西夏五宝”属于珍稀古钱币,以罕见的西夏文为贵,光背,小平铜钱形制,铸造十分精美,形制规范统一,书法俊逸流畅,品相质地上乘。“西夏五宝”也曾像神秘的西夏王朝一样,远离世间和历史,甚至历代钱钞汇考、文论、杂论等典籍著录中也毫无踪影,直到19世纪初,它的神秘面纱才逐步得以揭开。
西夏是西北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从1038年李元昊称帝,到1227年被蒙古国灭亡,享国189年,历经10帝,除“西夏五宝”之外,还有“大安”“大德”“元德”“天盛”“乾祐”“天庆”“皇建”以及“光定”8种,除“元德重宝”为折二钱外,均为楷书汉字体、小平钱,可称作“西夏八珍”。
北宋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一派繁榮,艺术发展达到历史新高峰,但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统治却缺乏强有力的手段,以致造成了与辽、夏、金,相互鼎立,群雄割据,时而兵戎相见,时而又和好如初的局面。但纵观宋、夏两国历史,二者基本就是敌对关系。在西夏近200年的历史上,宋、夏两国光大型战争就发生了5次,小型摩擦基本不断。
李元昊称帝当年,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其间就有四次重要战役。直到1044年,双方签署《庆历协议》,两国才“罢战修好”。但结局不是像以往一样,而是大宋给西夏“馈赠”,以换取一时和平。宋朝每年给“大夏”提供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每逢节日再赐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从此,两国间断断续续恢复以民间交往为主的小型边贸活动,武备不足的宋朝开始走向下坡路。二十余年后的1064年,第二次宋、夏战争爆发,至此两国战火绵延不断,直到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
西夏文,是由李元昊即位后创制的一套书写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史称“蕃书”或“河西字”,明代末年衰落成死文字,被湮没在历史深处。
历史会不会跟世人捉迷藏或过家家,实未可知,但一度消失的西夏文确被历史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我曾站在高大的西夏古王陵前,为西夏文明的神秘消失感慨万千,为中华文化的历史缺失感到遗憾。我想探寻历史的细节,探寻文化的亮点,以此感受历史的脉动和文化的温度。多年前,在游览保定莲花池时,一个两米多高刻满笔画繁多文字的石幢引起我极大兴趣。导游告诉我,石幢上的文字是西夏文,是19世纪70年代,郭沫若先生释读出来的,之前曾长期被人们误认为是“巴思巴文”。当时,对郭老的博学极为敬佩。后来才得知,早在19世纪初,学者张澍就发现蕃汉文合璧的《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对西夏文进行了初步释读。1914年罗振玉父子又在《西夏国书略说》中释读了福圣、乾祐、天庆、大安宝钱。1937年,赵权之考证了贞观宝钱。随后,钱币学界对西夏钱的研究逐步取得丰硕成果。
历史创造了文物,文物又记载了历史。“西夏五宝”的神秘面纱终于被层层揭开,西夏的历史也通过珍罕古币鲜活起来。西夏据丝绸之路主道上的河西走廊,非常重视与宋、辽、金诸国和西方的贸易。《天盛旧致新定律令》要求,优待西方商人。商贸的活跃,民族的兴盛,大大促进了钱币的铸造和流通,催生了“西夏五宝”的相继临世。
“福圣宝钱”,铸行于景宗李元昊在天授礼法延祚年间,直径2.4厘米,重4.1克,属西夏早期铸币,虽然制作粗疏,但形制工整,铸量甚少,发现总数不足百枚。
“大安宝钱”,铸行于惠宗大安年间,直径2.45厘米,重4.04克,轮廓规整,文字朴茂,造型古朴,铸量稀少,属西夏诸钱中的奇珍之品。
“贞观宝钱”,铸行于崇宗贞观年间,直径2.5厘米,重5.3克,属古泉大珍,存世量超不过10枚,极其珍贵。 “贞观宝钱”是西夏文钱币中发现相对较晚的一种,1937年在北京首次面世,1940年泉家赵权之在《泉币》第三期撰文介绍,成为身价倍受泉界关注的大珍。
“乾祐宝钱”,铸行于仁宗乾祐年间,直径2.4厘米,重3.9克,形制较以前几种钱币更加精致,字体精美,边廓坚实,光背无文,铸造量小,存世量极少,属西夏文钱中之上品、当今泉家追寻的珍品。21世纪之初,我偶得一枚“乾祐宝钱”,释读后便爱不释手,也激起我对西夏文化及其他西夏文钱币的极大研究兴趣。
“天庆宝钱”,铸行于桓宗天庆年间,直径2.4厘米,重3.8克,制作精整,边廓坚挺,文字清晰,笔画匀称,铸量不大,存世较少,系西夏文钱中之最佳妙者。
文物记录着历史,历史亦被文物所收藏。极其珍罕的“西夏五宝”,见证了民族历史,丰富了中华文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了解,“西夏五宝”存世较少,多在藏家之手或博物馆之中,平时难得一见,更别说有缘收藏,价格也因此连年涨高,使得神秘古钱币文化更加璀璨夺目,更显亘古悠远和博大精深。
编辑:刘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