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设物流强国的十大重点任务

2018-12-22何黎明

物流技术与应用 2018年12期
关键词:物流业供应链物流

文/ 何黎明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也是现代物流业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四十年。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回顾总结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历程,展望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探索物流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任务,以激励我们迈向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征程。

一、我国物流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经过四十年发展,我国物流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物流发展道路。

一是为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体制改革做出重大贡献。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250多万亿元,支撑了GDP总值超过80万亿元;全社会货运量472亿吨,货物周转量19万亿吨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14倍和18倍;全年快递业务件量超过400亿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为14.6%,比有记录的1991年下降接近10个百分点。物流业加速发展为我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国提供了有力支撑,对产业升级、流通业改革、发展方式转变和人民生活改善发挥了重大作用。

二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家现代意义物流企业成立至今,全国物流相关法人单位数已近40万家。按照国家标准评审认定的A级物流企业5355家,其中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5A物流企业293家,一批综合实力强、引领作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电商、快递、汽车、冷链等细分市场领域,出现了追赶或超越世界领先水平的标杆企业。从第一个物流园区启动到现在,我国规模以上物流园区超过1600家。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477.1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6万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2317个;民航运输机场发展到229个。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基本成型。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

三是物流人才队伍加速成长。目前,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以上,成为服务业就业主渠道之一。全国已有610多所本科院校和近2000所中、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形成了从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全系列物流人才教育体系,在校生规模达50万人。在职培训同步推进,已有60万人参加了物流、采购等职业能力等级培训与认证,多层次、全方位、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成长壮大。

四是行业基础性工作体系趋于完善。自2003年9月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立以来,已制定并发布国家标准68项、行业标准52项、团体标准15项。自2004年10月物流统计制度建立以来,已形成社会物流统计、物流业景气指数、公路运价指数、仓储指数、电商指数、快递指数等系列。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自2005年7月首次发布以来,已成为国内知名、世界有影响的观察中国经济走向的“风向标”。自2002年11月省部级奖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已有1330项获奖。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产学研结合、军民融合不断引向深入。

五是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政府层面从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立时的15个成员单位,到中长期规划涉及33个部门。十几年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规划、政策,支持促进和规范发展的物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行业社团组织深入企业调研,积极反映行业诉求,参与政府决策。政府、企业和协会沟通协调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持续向好。

二、建设物流强国的重点任务

建设“物流强国”是新时代赋予新物流的新使命。从长远看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近期需要重点突出、务实推进。

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做好物流服务保障。适应“制造强国”战略,推进服务型制造供应链创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农业、农村物流服务体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区域物流布局;顺应“军民融合”战略,形成军事物流和社会物流兼容、应急物流和平时物流兼顾的物流服务保障体系;构建符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物流服务网络,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

二是顺应产业升级趋势,推进物流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物流向社会化、服务化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产业物流融合发展平台,提供平台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鼓励物流业深度介入各相关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全产业链服务,开展销售、生产、采购及逆向物流预测预警,更好发挥物流业的支撑服务和先导带动作用。

三是根据市场需要,加快物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盟合作、上市融资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资源集聚,培育一批实力雄厚、模式先进,行业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和专业化服务平台。鼓励物流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提升自动化、柔性化、可视化、智能化水平,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四是双管齐下,促进物流降本增效。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物流税费、通行、融资、用地、审批等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方面引导物流企业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和运输结构。引导工商企业优化物流成本管理,从降低物流企业成本向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乃至整个供应链物流成本转变。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供应链等新模式和智慧物流等新技术,降低全链路物流成本。

五是推进互联互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协同。科学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加大中西部内陆地区、大中型消费城市、重点制造产业集群的枢纽设施配套。打造“百驿物联”等公益性服务平台,促进物流园区互联互通,发挥社会物流网络整体效能。规划完善城市物流网点布局,科学制定配送车辆通行规则,缓解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

六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鼓励供应链创新应用。推动建立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质量管理、追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功能,提供采购执行、物流服务、分销执行、融资结算、商检报关等一体化服务。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引导工商企业聚焦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协同创新。加强数字供应链、智能供应链研究,提升供应链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七是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推广智慧物流。制定智慧物流专项规划,编制智能物流技术装备路线图,开展重大智能技术装备的科技攻关。鼓励社会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智慧物流模式创新。出台财税引导政策,解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出现的数字化治理问题和政策障碍。要加强数字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物流互联网,引导基础设施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八是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低碳物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清洁车辆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分阶段分步骤引导不达标车辆退出市场。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技术,开展绿色物流、绿色配送、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等科技攻关,支持液化天然气车辆、仓库屋顶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装备设施应用。鼓励托盘循环共用、集装箱多式联运、挂车共享租赁等绿色装备设施共享。

九是立足长远发展,培育物流人才队伍。加强物流领域理论研究,逐步完善物流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开展专业化、定制化职业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推动落实行业保险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社会福利待遇。通过多种方式关心关爱行业劳动者,增加行业归属感、荣誉感。

十是夯实行业基础工作,提升市场治理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政府的作用,围绕“物流强国”建设目标,建立和完善符合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完善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和地方协调,抓好已有政策的落实,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出台新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全面推行便民服务措施。开展平台数字化治理,创新“政府监管平台、平台监管企业”的监管方式,推进诚信体制建设,营造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物流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物流业供应链物流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西安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