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刍议

2018-12-21郭建如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研究型一流国际化

郭建如

摘 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当前正在转型或即将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关注的话题。关于什么是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如何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众说纷纭。地方性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基本属性,这一属性规制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服务范围、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乃至组织特征。在界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一流”的内涵以及评估时应特别突出这一特性,避免简单套用“双一流”指标衡量应用型高校,还应逐步建立符合应用型高校使命与特点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一流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地方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一流”情结

随着国家“双一流” 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和相应的重大教育项目的实施,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争论的核心是国家层面是否也应该建设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及配置以相应的政策、项目与资金?近些年,教育部一直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并明确地将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三类。研究型高校以原“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为主,培养学术研究人才,强调理论研究与创新;技能型高校以高职院校为主,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非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就属于应用型,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能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或技术应用创新的人才[1]。应用型高校以省属地方高校为主体,绝大部分是1999年之后新建的普通公办和民办院校。在较长时间内,这些地方高校以学科教育为主,服务地方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委明确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制定的主要依据是高校和学科的科研实力,尤其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学术竞争力,针对的是研究型高校。那么,应用型高校能否有自己的一流呢?尽管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计划或项目,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已有“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提法或相应规划。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6月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应用型也要加强一流本科建设”,应用型高校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2]。

相对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有许多国际上的排行而言,几乎难以找到关于一流应用型高校的排行,这对准确界定何谓世界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增添了难度。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于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在没有公认的应用型大学的排行榜和评价方法时,国内一些关于应用型大学的排行在相当程度上参照了学术型高校的评价标准,引起了众多的混乱和质疑[3]。要对应用型院校进行排行,从中选出“一流”,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应用型院校的缘起、使命、任务和组织特征。

应用型高校的模式与特色

应用型大学的出现同高等教育功能的拓展有关。传统大学以保存和传授知识为主,通过教学活动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德国大学的崛起使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此后美国大学将社会服务拓展为大学的第三项基本功能。美国赠地学院对社会服务有着明确的承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就体现了大学服务于全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因为服务社会是美国大学的一项重要传统,美国大学并没有严格的应用型本科这种类型。美国在对大学的划分上更多采用卡内基分类法,依据教学与科研的比重,依据博士生培养的多少而将大学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等。

应用型高校明确作为一种类型出现,可以说是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突出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奥地利、瑞士、芬兰、荷兰等国都在大力推动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形成了欧洲模式。欧洲模式有一些显著特点:一是作為与学术型研究型综合大学并列的高等教育部门存在;二是这些应用型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而且还要求有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不少于三年的企业经验),有的国家甚至要求十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三是学生来自职业教育中学或中专的比例较高;四是教学和科研均强调应用型,而非学术发表。欧洲国家的应用型大学并不属于职业教育系列,更强调科学的应用,是应用科学大学或学院。我国台湾地区的应用科技大学,其办学的定位也是非常明确的,如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在谈到该大学的目标时就明确提出“两不要”和“两要”,“两不要”就是“不追求世界排名”和“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两要”则是“要为企业培养优质实务人才”和“要为产业提供创新技术服务”[4]。

谈到世界一流大学,人们常常想到美国哈佛大学等常春藤名校。但在谈到应用型高校时,除更多地想起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模式外,似乎很难有世界公认的一流应用型学校。这除了应用型高校本身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地位不像一流大学那样显赫耀目外,可能与应用型高校本身的特质有直接关系。

应用型高校的地方性、行业性与国际化

1.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一流大学的目标指向不同,一流大学指向的是国际,是在国际范围内争高下。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高校,这些大学更倾向于关注和解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普遍面临的重大和基本的问题,对于这些大学水平的衡量是对解决这些重大和基本问题的贡献程度。相对来讲,科学研究成果、科学研究水平、拥有影响力的拔尖科学家的数量、充足的科研经费、对全球优秀学生的吸引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指向则是地方性,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解决当地企业的技术问题,为当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高校要解决的通常并不是学术前沿问题,更多的是理论、科学原理或是新技术如何在现实中应用并加以改进的问题,虽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会产生新技术,但很难在科学层面产生新发现或者说不是以追求新发现为目的的。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学术发表。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创新,解决现实的问题常常还是需要创新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人才。因为地方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更突出,这就使得应用型高校的排名更为复杂,需要考虑到不同的维度和指标,才能彰显其本质的特征和特色。

2.地方性与行业性。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中,有不少高校将自己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和国际化”,或者是定位于“行业性、应用型和国际化”,也有些高校定位为“城市型、应用型和国际化”。那么,地方性与行业性、城市型、国际化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就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讲,最重要的特性或者说本质属性是地方性。城市型和行业性都只是强调其服务的范围而已,城市型更强调其服务于所在城市的发展,解决其所在城市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些高校提出行业性定位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是行业主管部门创办的高校,服务于该行业的特色比较明显。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原部属高校的行业院校大多已下放到地方,这些高校已经很大程度上地方化了,因此所服务的某个行业主要是所在地的某个行业。换句话说,行业性也是有一定地理范围限定的。相对于行业性、城市型来讲,地方性的特点对于应用型高校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服务范围与服务目标,甚至规定着学校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

3.地方性与国际化。地方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重要的特性。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一流大学的面向不同,一流大学要面向国际,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比较和排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面向地方,主要服务于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型高校可以不关注、不参与国际化。只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国际化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应用型高校参与国际化重在师生的国际交流、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学习、专业的认证或者国际的应用型科研合作等,国际交流的圈子更多聚集于应用型或应用导向比较突出的国外高校,而非以学术研究取向的高校为重点。目前,国内的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强调国际化时,并没有强调应用性的导向,只是为国际化而国际化,或者仅仅是让学生有更多留学经历,这就与普通高校没有什么区别。在这样的情况下,简单地强调国际化就会把应用型做“空”了。

应用型高校中的“一流”

一流是比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一流。尽管地方性会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但并不是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就不可比较。只不过这个可比性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地域,超出一定的地域,其可比性就弱了。因为地域不同,各地产业不同,需求不一样,学校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有很大的差别。前面提到,地方性是应用型高校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服务范围和努力的方向。如果应用型高校办得比较好,就必须扎根于地方,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力的推进器。相应地,这就要求这些应用型高校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深深地打上地方性的烙印。

那么,如何来判别应用型高校是否真的扎根于地方,对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呢?齐格勒(Ziegele)等人测量了与应用科学大学的应用性导向相关的两个领域:地方事务的参与和知识转移。地方事务参与度有六个指标,分别是本地(50公里邻近地区内)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占比;本地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占比;在本地完成实习的学生占比;高校教师与本地的一位作者共同发表著作占比;地方提供的资助在高校获得的第三方资助中的占比;与地方上合作伙伴建立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占比。知识转移维度的测量有九个指标:与一位企业员工共同完成并发表的学术著作占比;每一位学者拥有的来自于非官方赞助者提供的第三方资助;取得专利的绝对数量(每千名学生十年期间);十年间每千名学生取得的专利数量;与校外合作伙伴共同取得的专利占比(十年期间);每一位学者拥有的衍生公司的数量 (全职工作的学者);至少在一项国际专利里被引用的高校出版物的占比;高校基于培训活动取得收入在整个学校收入中占比;毕业生创建企业的数量(每千名毕业生)[5]。其实,应用型的导向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两个领域,还体现在教与学领域、科研领域、国际化领域,这五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应用型大学的应用特色。

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主要目的是使这些高校能更好地为地方服务。与“一流”相关的评估和评价在国内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是非常有效的动员和激励工具,一流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能够在这种类型高等教育主导功能的发挥上起到表率和示范性作用,体现在人才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应用性科研和服务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努力上,也体现在校企结合与产教融合方面。在设定一流应用型高校的相关评价指标时,特别要注意突出这类院校应有的导向、使命和特征,有效地避免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名不副实”“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出现。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项目编号:AIAI5000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04)[2018-09-18].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2]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EB/OL].(2018-06-21)[2018-09-18].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

[3]应卫平. 如此“排行”误导公众[N]. 中国教育报,2017-03-25(1).

[4]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讨会举办[EB/OL].(2018-09-17)[2018-09-20].http://news.cyol.com/yuanchuang/2018-09/17/content_17589033.htm.

[5]Isabel Roessler,Frank Ziegele,陳颖.高校应用型特色的可识化—以多维全球大学排名为比较视角[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2):58-64.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与政策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研究型一流国际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研究型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应用困境及原因探析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小学数学单元研究型整合学习的探究
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下数学课程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