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及其借鉴意义
2018-12-21王玉萍
王玉萍
【摘 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演进和哲学价值,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Abstract】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and philosophical value of the idea of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关键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生态文明观
【Keywords】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 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8-0081-02
1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溯源
1.1 奴隶制时期
在奴隶制时期,人们崇拜自然,认为灵魂永生。依据当时存在的 “神圣天命观”思想,所谓的天,是一种人无法与之抗衡并且受其支配的强大意志。所以,人只能服从上天并反映上天想让其反映的一切意志。这种思想在周朝时期获得发展,周公所述的“敬德保民”的思想,隐有“天人合一”的意蕴。周朝时期,种类繁多的宗教祭祀活动恰恰也说明,这时期的天人合一是人绝对服从天的意志。
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
汉朝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思想继续发展。儒家的继承者,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天人三策”为内容,以“天人感应”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连接。[1]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天”是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的神,这种思想为其教化理论中的王道教化思想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基础。他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感应”,人的性情源于天。帝王是天神派来的“天子”,奉命接管人间,统治人民,为帝王的王权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2]
1.3 玄学盛行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余敦康在《魏晋玄学史》所述“自然即天道,是外在于人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必然之理;名教即人道,是内在于人的受人的意志支配的应然之理。”表明这时期,“自然”与“名教”关系之争讨论激烈。这时期的代表人物郭象,主张“名教即自然”的思想。他认为,儒家所提的“五常”,符合人性和自然的要求。他把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融合于道家学说,创新出更加符合人性要求的“自然观”,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
1.4 割据一统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和一统,不同文化碰撞激发了思想家们的灵感,使得“天人合一”思想又得到了发展。如这时期韩愈的“道统说”是进一步加强对已存等级的维护,也是对传统儒家学说的继承。[3]同时期的刘禹锡在《天论》中,则更是强调了“天人相交,还相用。”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是对现有 “天人合一”思想的补充和发扬。
1.5 主客二分时期
清代末期,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对 “天人合一”思想的挑战。王夫之率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同时,他也对“气”这一万物起源的概念做了更加丰富的阐释。这时期的思想家们,大都认同“经世致用”之道。
面对列强的侵略,思想家们开始反思。最终将关注点集中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很多思想家们认为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于是直接套用西方的“主客二分”的思想观念,并且重新审视中国现存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观念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应该基于中国的哲学基础,重新去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并且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它,给它赋予时代的新内涵。
2 “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价值
2.1 道德约束方面
“天人合一”思想中涉及两个基本对象,一个是“天”,一个是“人”,对这两个对象的哲学价值的挖掘体现着中国古代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就是所谓的世界观。天人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思想家们同时将这种天人关系引入伦理道德领域,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深化了天人关系。“天人”关系,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过程。从简单的自然和人,到追求道德规范,再到求内心的自然,最终再回归自然。[4]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往往是“你从我中来,我从你中来”,由此及彼,相互影响和不可分离的。但是两者又不仅是简单的等同关系,不同的思想家都对其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总体而言,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天人合一”思想正随着历史的发展,开始向着内心的自由发展,追求内心的自我约束与自我规范。这种发展方向,在本质上与在传统文化教育下长大的中国人谦虚内敛的性格息息相关。
2.2 思想统治方面
“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时期,是中国文明的中心部位即大河文化的产物。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哲学依据,让农耕文明时期“靠天吃饭”的“耕种农民”和“天”之间的关系有了合理的阐释。同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为中国古代帝王巩固封建王权统治提供了理论根基。王权的神圣化,为封建帝王进行权力统治提供了合理又合法的理论保障。同时将贵族的阶级利益以“合法”的方式现实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吸收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众多精髓的思想观念,汇众家所长于其中,发展并创新,不断地巩固完善了这一思想观念。“天人合一”兴起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肥沃土壤,并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其理论,使其更加贴合统治者阶级的统治思想,成为其思想统治工具。诸如宋明理学、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等等,都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政权的作用。“天人合一”思想流传至今,与其成为思想统治工具有莫大的关系。
3 “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借鉴意义
我们生活的当下,“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工业发展迅速,我们在享受工业发展带来的一切美好生活的同时,却由于向自然索取资源过度,受到了来自自然的威胁。当威胁到我们的生存之后,又泛泛的倡导保护自然。但是这种保护,不是以“自然”为主体导向的保护自然,更多的是倾向于对“人”进行的保护。在当今时代环境下,要想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必须被重新挖掘其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促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的现代化建设。报告提出了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的多方面的问题,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明白人民的期许,推进绿色发展,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自然生态的发展是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方面同时进行的。一是应该充分尊重自然界的客观发展,做到“不违农时”,对自然要遵循其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二是应该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论是遵循自然规律方面,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应该是两条平行线,同时进行。既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不去违背,又要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取之有度并且适时尽力修复破坏了的环境。只有做到这两方面,才能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实现绿色发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参考文献】
【1】庄凌飞. 浅析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76-78.
【2】崔文君. 论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J]. 大观周刊2012(6):56-58.
【3】黎红雷.儒学回归当代中国[J]. 周易研究2013(2):71-77 .
【4】黄涛.以整体性思维方式,寻求人与自然发展的契合点——“天人合一”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8). :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