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的比较
2018-12-21刘霞
刘霞
摘要: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如何做到真正的爱人,如何修身,甚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義。
关键词:“仁爱”;“兼爱”;孔子;墨子
一、孔子“仁爱”思想的内涵
“仁”是内在的道德体系的最高范畴,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仁是儒家传统的道德精华,也是孔子伦理道德体系的最高原则。[1]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中庸》里孔子说:“仁者,人也。”在他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其根本在于“仁”。孔子仁爱思想内涵丰富,大概分为以下三点:
(一)爱人
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涵,也是核心。《论语·颜渊》中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看来,爱人分为两方面,即“爱亲”和“爱众”。
1.爱亲。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梯是“仁”的根本。《中庸》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是“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
2.爱众。孝悌不仅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论语·乡党》中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尹不问马。马棚失火了,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了重人不重财,这就是爱众的表现。《论语·颜渊》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把爱博施于众。可以看出,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人”体现了一种有差别的爱的变化。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2]
(二)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谈怎样归于仁,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即自我约束。《论语·颜渊》中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看来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做,就做到了仁。“礼”是“仁”的外在标准,是外在形式,“仁”是“礼”的内在表现,二者紧密联系,互为一体。
(三)忠恕之道
“忠恕”之道是孔子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所谓“忠”是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庸也》)。[3]所谓“恕”是从消极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自己的“不欲”想到别人的“不欲”,因此不能将自己不想承受的强加给别人。”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别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4]的个人立身处事的准则,具有很大局限性,是对等级制度的无限崇尚。因此,墨子提出无差别、无等级的“兼爱”思想。“兼爱”作为墨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爱无厚薄”
《墨子·大取》论述“亲亲之爱”:“义可厚,厚之;义可薄,薄之。谓伦列。德行、君上、老长、亲戚,此皆所厚也……亲厚,厚;亲薄,薄。”[5]在儒家看来,根据道义可以厚爱的便厚爱;根据道义可以薄爱的便薄爱,这就是所谓伦常序列。近亲要厚爱,远亲要薄爱。可见,墨子的“兼爱”是与儒家“仁爱”思想不同的进步主张,是对有等级差别的爱的批驳。墨子倡导天下人彼此相亲相爱,认为爱人应不分厚薄的差别,可见,其“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和血缘亲疏的无差别的爱。
(二)“相爱相利”
在墨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内心的“爱”与“利”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实际表现出的“爱”与“利”是由内心外化而得的结果。“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6]墨子指出:义,就是利;不义,就是害。在墨子看来,施爱人不能仅限于言语,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还要根据出发点和具体效果来判断。“相爱相利”既是人们理想行为方式的出发点,又是人们理想行为方式追求的目标。
(三)“爱利天下”
“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7]孟子这一总结可概括墨子“兼爱”的宏大志愿和伟大实践。墨子“兼爱”倡导在利他的同时实现主客体的互利共赢,从而为所有人争取合理利益。[8]
三、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一)两者相同之处
1.两者都主张“仁”。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倡“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孔子的“仁爱”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仁”的思想,孔子十分注重和提倡“仁”。墨子的“兼爱”也称之为“仁”。墨子在《兼爱下》说:“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9]意思就是说作为仁者,必须做出对天下有利的事情,而阻挡住对天下不利的事情。因此,可以推断出:墨子的“兼爱”也包含着“仁”的思想,墨子也是十分注重“仁”的。
2.两者都注重践行。孔子提出:要想了解一个人是否爱人,只要察看其行为,了解其走过的路程,了解其爱好,那么就会知道他是否爱人了。孔子是非常注重把言行付诸于实践的,注重践行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与孔子一样也非常注重践行的。墨子认为:说过的话一定要能够付诸于行动,不能够付诸于行动的话只能是空话,毫无意义的。
(二)两者不同之处
1.“爱”的对象不同。孔子“仁爱”思想是不平等的爱,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并且认为血缘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亲的程度依次递减,由爱父母推至爱所有人,而产生不同的等级。孔子“仁爱”思想中的“爱人”是有差别的,不是爱所有的人,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墨子“兼爱”思想中“爱人”是不分等级的,平等之爱。墨子主张爱人不应该有亲疏厚薄之分。
2.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不同。孔子“仁爱”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个人的行为规范应符合“礼”的要求。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忠恕”之道,注重主观道德修养。墨子“兼爱”思想以“交相利”为基础,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的思想,反对喊口号似的“仁爱”,注重事情的结果。
四、启示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化发展进步的源泉,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因此,认真研究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爱人”思想,汲取其中的永恒价值,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分析、融合,将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夏.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传承,2008(11).
[2] 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夏.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传承,2008(11).
[4] 石占文.论语品绎[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297.
[5] 方勇.墨子·大取[M].中华书局,2015:122.
[6] 方勇.墨子·大取[M].中华书局,2015:376.
[7] 方勇.孟子·尽心上[M].中华书局,2013:271.
[8] 张海冰.墨子“兼爱”思想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
[9] 陈小勇,杨国林.孔子“仁爱”思想与墨子“兼爱”思想之比较[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8).
[10] 赵亚元.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J].科学管理,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