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本科与大专院校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研究

2018-12-21潘雪范为桥

高教探索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差异大学生

潘雪 范为桥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追求已从数量层面转移到质量层面。根据“最大化地维持不平等”假设和“最有效地维持不平等”假设,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的入学机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对常州6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利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在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职业层次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一般本科院校与大专院校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职业层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类型院校更倾向于母亲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父亲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这在某种程度上较好的验证了“最大化地维持不平等”假设和“最有效地维持不平等”假设,为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提供实证研究依据。

关键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高校类型;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学和社会学讨论的重要话题。2016年1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突出强调了教育公平,并要求有关部门要把“推进教育公平”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两个方面。[2]教育机会的概念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数量层面、質量层面以及教育结果层面。[3]由于高等教育能够为个人提供较多的升迁机会和更高的回报率[4],所以社会必然对包括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等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从图1[5]我们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幅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数量逐年递增。据相关研究表明,在2018—2022年之间,我国高等教育将进入普及化阶段[6],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带来了更多的入学机会。但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毕竟是稀缺资源,现有条件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在高考成绩既定的情况下,学生往往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来选择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因此,许多学者开始从质量方面探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

Raftery提出了“最大化地维持不平等”假设(MMI假设)。MMI假设认为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会必然改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教育机会的影响。除非高阶层的教育需求已经达到了该级教育水平的极限,那么阶层之间的教育机会差异才会缩小。否则,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庭会利用各种优势资源使自己的子女获得最大化的教育机会,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程度不会改变。而Lucas提出的“最有效地维持不平等”假设(EMI假设)认为,对于已经普及的教育,优势阶层将寻求获得质量更优的教育资源,不平等总是存在的。社会地位生成机制研究表明,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之间存在互动关系。[7]高等教育机会的普遍增加是在社会阶层分化的基础上进行的。[8]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作为社会地位的一方面,体现了家庭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可以反映家庭的经济状况、人力资本状况和社会资本的情况。通常对父母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职业分布进行测量来衡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

丁小浩对高等教育机会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高校内部分层因素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更倾向于经济背景好和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子女。不同类型高校生源的家庭经济背景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从高到低分别为“985”院校的学生,其次是“211”学校的学生,最后是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9]Bourdieu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法国高阶层子女倾向于进入名牌大学学习,而低阶层子女倾向于在入学要求较低的文理学院学习。[10]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方面,王香丽发现家长文化程度会影响子女能否接受高等教育和子女对高校类型、层次的选择。[11]史秋衡、矫怡程的研究显示,父亲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学生越倾向于“985”学校,其次为“211”学校,最后为一般本科院校。在父母的收入水平对子女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方面,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学业预期较低[12],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子女不仅在高等教育入学方面处于最不利的地位,对就读高校的选择上面也有许多障碍[13]。多纳德研究显示,美国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倾向于进入两年制公立院校学习,而美国高收入家庭的子女倾向于在四年制的大学里学习。[14]因为父母收入较高的家庭可以为其子女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子女可以专心学习,并给子女支付各种相关费用,使子女获得更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学习质量。[15]在父母的职业对子女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方面,相关研究显示,父母职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时,其子女在进入重点大学机会方面处于优势;父母职业拥有较低的社会地位时,其子女在进入重点大学机会方面处于劣势。[16]

国内现有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部属重点高校,对于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责任的公立一般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院校,鲜见有研究分析其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状况。由于不同院校所颁发的文凭证书具有不同的价值且传授给学生的身份文化也不相同,毕业于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职业前景。一般来说,就读于部属重点高校的学生比就读于一般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更好的职业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更大。当大学生因个人能力等因素无法进入部属重点高校时,那么就有可能面临对一般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选择。虽然就读一般本科院校能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位,但是高职教育学制短,更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率往往要好于本科生。[17]有鉴于此,在讨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选择学校的影响亦不应小觑。本文希望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在分析一般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基础上,一方面了解不同类型高校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探讨逐步进入普及化的高等教育是否弱化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选择一般本科院校与大专院校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常州市的六所高校为样本,其中一般公立本科院校和公立高职院校各三所。剔除无效样本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499份,其中有效参与调查的本科生人数为557人(37.2%),有效参与调查的大专生人数为942人(62.8%),男生1044名(69.6%),女生455名(30.4%)。

本研究所调查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的性别、年级、父母双方各自的收入、受教育程度以及职业等。本研究所调查的家庭经济状况为父、母各自的月收入。参考史秋衡、矫怡程的研究分类(2014),并结合常州统计局公布的收入情况[18],将父、母亲月收入划分为三个水平:2000元以下(低收入)、2000-10000元(中等收入)、10000元以上(高收入)。

父母受教育程度分为四个水平:初中及以下、高中和中专、大学(本科和大专)、硕士及以上。

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研究成果[9]中将职业划分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失业半失业人员。参照陆学艺对职业分类的水平,本次调查将职业划分为十一类: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林牧渔从业人员、失业半失业人员和其他。

本研究主要运用了软件SPSS 16.0以及EXCEL2007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具体使用了列联表卡方检验、条件概率计算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为了便于统计结果的直观分析,参照谭敏对十个职业阶层的合并与分类(2016),对样本大学生父、母亲的职业等级划分成基础职业阶层、中间职业阶层和优势职业阶层这三个等级并进行统计处理。具体操作为:去除调查问卷中父、母亲职业阶层为“其他”职业选项的数据,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业主和经理人员合并为优势职业阶层;将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合并为中间职业阶层;将农林牧渔从业人员、产业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和失业人员合并为基础职业阶层。最后根据这三种职业阶层对样本大学生的家庭职业阶层背景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表1显示了不同家庭文化程度、月收入和职业阶层在各类型院校分布的样本量及条件概率,卡方检验结果差异显著(p

其次,在父亲月收入方面,本科生父亲中间收入水平的条件概率是大专生父亲的1.24倍。在母亲月收入方面,当母亲处于中间收入时,其子女就读于本科院校和大专院校的条件概率分别是母亲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子女的1.04倍和0.62倍。

最后,父亲、母亲的职业在各个类型高校的分布与父亲职业的分布大体一致,随着职业层次的升高而比例逐渐减少。当父亲属于优势职业阶层时,在本科院校就读的大学生是大专院校的2.08倍。当父亲属于基础职业时,在大专院校就读的大学生是本科院校的1.2倍。当母亲属于优势职业阶层时,在本科院校就读的大学生是大专院校的3.6倍。

基于本研究的数据,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因变量为进入本科院校的虚拟变量,本科院校学生取值为1,大专院校学生取值为0,结果见表3。该模型包含六个自变量(父亲学历、母亲学历、父亲月收入、母亲月收入、父亲职业、母亲职业)。整个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6,N=1499)=244.594,p<0.001,表明该模型能够区分大专学生和本科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整个模型解释了22.1%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进入不同类型高校的影响。如表2所示,六个自变量对模型的贡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强预测子女进入何种类型高校的自变量是母亲的学历,比值为4.660。

表2显示,父、母亲各自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和职业均具有统计意义。具体来说:在父亲受教育程度方面,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学习的概率随着其父亲学历的提高而减少,父亲学历每增加一个单位,子女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发生比率将减少0.427倍;在母亲受教育程度方面,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学习的概率随着其母亲学历的提高而增加,母亲学历每增加一個单位,子女进入本科学习发生比率将增加4.660倍,也就是说母亲学历越高,其子女进入本科院校的可能性越大。

在父亲月收入方面,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学习的概率随着其父亲收入的提高而增加,父亲月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进入本科学习发生比率将增加3.249倍;在母亲月收入方面,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学习的概率随着其母亲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母亲学历每增加一个单位,进入本科学习发生比率将增加2.966倍。也就是说,父、母亲收入越高,其子女越倾向于一般本科院校。

在父亲职业方面,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学习的概率随着其父亲职业层次的提高而减少,父亲职业每提高一个层次,子女进入本科学习发生比率将减少0.170倍;在母亲职业方面,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学习的概率随着其母亲职业层次的提高而增加,母亲职业每提高一个层次,子女进入本科学习发生比率将增加3.326倍,也就是说母亲职业层次越高,其子女进入本科院校的可能性越大。

四、讨论

学业生涯作为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影响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进入不同类型高校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以上结果反映了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其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母亲的学历与其子女进入本科院校呈显著正相关。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教育抱负随着家庭文化程度变化而不同,高教育水平父母的子女比低教育水平父母的子女具有更高的学业追求,母亲受教育水平影响其教养行为,而教养行为又直接影响其子女的学业活动。[20]所以,母亲的学历作为客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可以对其子女学业活动产生影响。Bryant等人认为,父母自身文化程度越高,越希望其子女能够拥有与自己相同或者是超过自己的文化程度,对自己子女的学业期望也就越高,同时也能够在具体行动上给予支持。本科学历层次高于专科学历层次,追求研究生学历也需要以本科学历作为垫脚石,要满足较高的学业期望则更需要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如果父母对子女没有较高的学业期望,就会造成子女对学历追求的动力不足。

其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其父、母亲的收入水平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父亲、母亲的月收入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父亲、母亲收入与其子女在不同类型高校就学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父、母亲收入水平越高,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比例也越高。依据家庭投资理论,在各种社会资源中,经济资本是最有效的资本形式,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越高,就意味着有更强的经济支付能力来选择更优势的教育资源。[21]以往研究发现,家庭收入水平能直接预测流动子女的学业成就,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不需要过多考虑学费问题,来自家庭的经济压力较小,而低家庭收入的青少年表现出较低的学业预期。[22]父母的月收入与其子女选择不同类型高校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验证了EMI理论。

最后,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其父、母亲的职业层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母亲的职业层次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母亲职业等级越高,其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的可能性也越高。因为具有良好职业环境的母亲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子女的学业教育中去[23],促进子女表现出更好的学业成就[24]。

与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是,在父、母亲各自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和职业这6个影响因素中,父亲的学历和职业层次对其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为负向预测。这表明:一方面,虽然精英文化的代际传递越强,子女越有更多的机会就读较高层次的高校,但是精英文化遗产不会自动地、同样地对所有接受它的人都有利;[25]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40%,我国高等教育将很快进入普及化阶段。父亲的学历和父亲的职业与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呈显著负相关。根据Raftery提出的MMI假设理论,“当某级教育水平已经普及以后,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该级教育机会的影响将减少并可能消失”。所以在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的时候,父亲的学历和职业虽然对子女进入一般本科院校和大专院校产生影响,但是面对子女选择一般本科院校或大专院校,父亲在优势职业阶层或具有高学历并没有对子女进入本科院校呈正向预测。以往有研究表明,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是表达性的,即养育子女,而父亲的角色则是工具性的,主要是提供经济来源。[26]这可能导致了母亲的学历、收入、职业与其子女进入本科院校呈显著正相关,而父亲仅收入与其子女进入本科院校呈显著正相关。

五、结论

1.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其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类型的院校更倾向于母亲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子女,但没有倾向于父亲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子女。

2.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其父、母亲的收入水平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类型的院校更倾向于母亲收入水平较高或父亲收入水平较高的家庭的子女。

3.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其父、母亲的职业层次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本科类型的院校更倾向于母亲职业层次较高的家庭的子女,但没有倾向于父亲职业层次较高的家庭的子女。

4.研究结果比较好的验证了MMI假设和EMI假设。

5.逐步进入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弱化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选择一般本科院校与大专院校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通过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理突出强调“教育公平”[EB/OL].[2016-12-30].http://www.gov.cn/premier/2016-12/30/content_5155014.htm.

[2]Baye A,Demeuse M.The European Commission Stepping Up Both the Efficiency and Equity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s.[J].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2008,6(6):772-781.

[3]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中国教育学前沿,2007,4(2):24-33.

[4]薛天祥.高等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内涵及其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8(4):34-35.

[5]国家数据[EB/OL].[2017-02-04].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6]易梦春.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模型的预测[J].中国高教研究,2016(3):47-55.

[7]朱家德.论转型社会中受高等教育权的特权属性——基于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互动关系的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1):22-27.

[8]谢作栩,王伟宜.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从科类、专业角度谈起[J].大学教育科学,2005(4):58-62.

[9]史秋衡,矫怡程.不同类型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基于“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1):18-23.

[10][法]布尔迪厄.国家精英:名牌大学与群体精神[M].杨亚平,译.商务印书馆,2004.

[11]王香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5(3):47-49.

[12]Harvey E.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Parental Employment on Children of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9,35(2):445-59.

[13]谭敏.社会分层、城乡二元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化——基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1):72-79.

[14]王伟宜.我国社会阶层与不同类型高校间关系的变迁研究(1982-2010年)——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3(4):26-32.

[15]刘志民,高耀.家庭资本、社會分层与高等教育获得——基于江苏省的经验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12):18-27.

[16]岳昌君.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人学机会均等化(初稿)[C].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2009.

[17]关于高校毕业生的十个真相[EB/OL].[2017-03-04].http://learning.sohu.com/20161031/n471895064.shtml.

[18]2016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3-02].http://www.cztjj.gov.cn/html/tjj/2017/OEJQMFCO_0303/13340.html.

[19]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Hill N E,Castellino D R,Lansford J E,et al.Parent Academic Involvement as Related to School Behavior,Achievement,and Aspirations:Demographic Variations across Adolescence[J].Child Development,2004,75(5):1491-1509.

[21]张云运,骆方,陶沙,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父母教育投资对流动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1):19-26.

[22]Fouad,N.A.,& Brown,M.T.Role of Race and Social Classin Career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Psychology[M].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New York:Wiley,2000:379-408.

[23]Lindstrom L,Doren B,Metheny J,et al.Transition to Employment:Role of the Family in Career Development.[J].Exceptional Children,2007,73(3):348-366.

[24]Newman K S,Chin M M.High Stakes:Time Poverty,Testing,and the Children of the Working Poor[J].Qualitative Sociology,2003,26(1):3-34.

[25][法]P.布爾迪约 J.-C.帕斯隆.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邢克超,译.商务印书馆,2002.

[26][美]谢弗.发展心理学 :儿童与青少年 [M].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赖佳)

猜你喜欢

差异大学生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