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为核心的适应性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2018-12-21谢欣倖

赢未来 2018年2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谢欣倖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下,生活适应课程应以生活为核心,以生为本,借助学生生活经验、鼓励实际亲身探索、适当运用活动情景和问题情景、即时给予表扬鼓励、运用社区资源,提高生活适应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生活适应;教学策略;生活实际问题能力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程是一门帮助培智学校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的一般性课程。是学习生活自理、从事简单家务劳动、自我保护和适应社会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2016年版)》提出,生活适应课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求,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在体验、操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1]。

当前培智学校学生不仅智力障碍程度重,而且伴有多重障碍,个体差异明显[2]。如何落实生活适应新课标精神、满足学生最大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下面以研究者所在学校教师参考生活适应新课标并结合主题教学,设计的中年级适应《乘坐陆上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一课为例,浅谈些许感悟。

一、借助学生生活经验,自然进入新内容的学习

在试教中年级适应《乘坐陆上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些学生上学时乘坐交通工具的照片,引导学生自主介绍图片上的交通工具。学生看到图片中熟悉的交通工具,感觉真实、亲切,介绍起来格外投入。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能够明白图片中的隐藏信息,通常这样介绍:“早上爸爸开汽车送我来学校。”;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能够明白图片中的基本信息,通常这样介绍:“爸爸开汽车送我来学校。”;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则只能明白图片中基本信息的某一具体表象特点,通常这样介绍:“爸爸、滴滴。”。

这一板块的设计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介绍每天使用的交通工具,他们十分乐意。当学生处于较为兴奋的状态下,再让他们找出图片中乘坐的不同交通工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阶段。在活动中渗透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才能更好提高课堂效率,将“寓教于乐”落到实处,从而使教学富有成效。在《乘坐陆上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充分运用教学用具

课前,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的拼装玩具。同时对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进行了充分了解。因为是中年级学生,学生喜欢直观性、可操作性强的内容。学生在拼装过程中感受到不同交通工具的特征。比如,公交车的座位多,乘坐的人员就多,进而联系之后乘坐公交时要排队上车。教师借助教具,让学生通过自我操作学习感兴趣的知识点,同时也进行了多维度的感官刺激,牢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 适当运用活动情景

儿童很难长时间安坐在座位上,尤其是专注力缺乏的智障儿童。如果一堂适应课一直让学生坐在原地看、听、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很快涣散。所以根据中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们非常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动静结合以及生活适应课必要的实际动手操作和实际生活运用。活动情景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策略,它是指以活动为载体创设的情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教学《乘坐陆上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一课时,教师请学生们在校园停车场内寻找教师的小汽车,按照车位序号可以轮流有序地寻找。活动内容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有规律地记住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具体所在的位置。

(三)适当运用问题情景

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课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他们缺乏思考,只有重复、多次的思考和操作才能获得经验,从而形成一种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应该逆向思考,通过巧设问题来创设情景,从而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比如,教学《乘坐陆上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一课时,教师提问,全班10人要一起乘车外出,现在停车场内有一辆小汽车,校门口有公交车,乘坐小汽车可以吗?请学生做出选择。这样有利于学生逆向思考,选择乘坐小汽车,全部人不能同时出发;选择乘坐公交车,则全部人可以一起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是根据实际生活中具体事件的需求而定的。因此,依据学生能力适当运用简单问题情景是有利于提高智障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

(四)及时给予表扬激励

对于智力障碍的学生来说,食物往往是最有效的奖励品。将“代币制”理念引入课堂,课前教师告知学生,凡是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同学,就能获得一枚代币,这一代币代表同学用心学习后可以兑换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谁获得的代币越多,换取的食物也就越多,在食物的吸引下,学生学起来就更有动力,良好行为逐渐增多,理解力也有所提高。现在,课堂上,当一位学生出现良好的学习行为受到教师表扬和奖励时,其他学生立刻会效仿同种良好行为。

三、合理利用社区资源,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社区资源丰富,将社区设为生活适应的课堂更加事半功倍。

(一)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玩乐社区

龙应台说过,“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对于智障学生也不例外。大部份重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在幼儿时期多數是被限制在家里的,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玩耍成长的体验,并被孤立在社会团体之外。在生活适应课中重度智障儿童获得体验的机会应该是更多、更丰富的。比如,教学《乘坐陆上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一课时,教师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体验乘公交车前往社区超市。重度学生的目标就是认识公交车、体验乘坐公交的感受和外出的乐趣。当他们看到公交车到站时会开心挥手,乘坐时会抓握扶手,看到车外风景会大笑,下车时会与司机挥手告别。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传递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生活适应课中,重度智障儿童更容易积累内心的体验,逐渐发展自身的心智。

(二)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认识社区

中度智力障碍学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模仿和沟通能力。课堂上图像文字等信息知识能够理解掌握一部分,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较为肤浅,面对实际环境和问题是手足无措的。因此根据他们的学习特点,让其从抽象的课堂走入具体客观的环境中。比如,教学《乘坐陆上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一课时,教师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体验乘公交车前往社区超市。中度学生的目标就是认识公交车、熟悉乘坐公交的具体事项和体验外出的乐趣。他们自觉排着队等待公交车的到来,乘坐时会抓握扶手、嘴里还说着“老师说头不能伸出窗外”,看到身旁经过的车辆会大声说“黑色、白色”,下车时会礼貌的与司机告别。在真实的社区环境里,他们的观察力、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明显提高,在这样的生活适应课中,中度智障儿童能逐渐消除接触社会人群的胆怯,逐渐增强自信心。

(三)轻度智力障碍学生利用社区

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课堂知识,但他们太少参与社会实践,以致于面对生活中许多状况不知如何处理。比如课堂上学习了乘坐公交车、小汽车、出租车,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优选一种乘坐方式时就不知所措。因此要更加关注这类学生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将课堂知识有效地迁移到生活实践中。比如,教学《乘坐陆上交通工具——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一课时,教师利用社区资源,让学生体验乘公交车前往社区超市。轻度学生的目标就是注重培养他们的行动力。他们自行仔细查看公交站牌,乘坐时会尝试与陌生人聊天,提醒身旁的同学抓握扶手注意安全,看到身旁经过的车辆会小声说车辆牌号,下车时会礼让他人。从走出校园胆怯面对人群,到勇敢体验社会大课堂。当他们平安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刻,完成了课堂知识的迁移,才是一堂课目标的最终达成。

以生活为核心的生活适应课程,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者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广大教师要明确课标精神,灵活运用新教材,以生为本进行有效教学,努力提高每一个学生适应生活的综合能力[3]。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适应课程标准[S].2016

[2] 金莉.立足生活,提高生活適应训练实效——以生活适应课《学校的工作人员》为例 [J].现代特殊教育,2017(8).

[3] 高鹏凌.生活适应课程建设背景下的教学行为改进[J].现代特殊教育,2017(8).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