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力
2018-12-21杩开华
杩开华
摘要: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体现着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的水准高低。新课程改革以来,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相关政策得到大力落实和推进,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借此“东风”,顺势加强了对阅读理解能力这一具有语文综合技能体现的内容教学。本文秉持灵活的教学模式为主导,写作内容通过对多角度教学方法的解读,对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做如下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课堂教学
自新课改以来,人们的教学观念得到根本上的解放,而在摆脱了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基础上,各类对学生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也应运而出。基于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有着许多具有良好引导和提升作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以下,本文择取三种颇具代表性和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实际学情的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罗列一二。
1.利用群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所谓“群文阅读”,具体指的是围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主题,为学生们提供一组与之相呼应的文章,继而组织学生们展开“群读”,在对比中进行阅读的分析、思考,逐步构建对文本的认知,并最终形成某一特定的共识,是为“阅读理解”。这方式的开展,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的局限性,帮助学生摆脱教材文章对个人思想、思维的束缚,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鲁迅”一文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对本文进行理解和分析,我在课堂中为学生们分别提供了诸如《宛如英雄》、《我的老师——管叶羽先生》、《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等文章开展了群文式的阅读。如果说鲁迅先生思想深邃,内容有设计较为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情感,笔调对于初中生带有略显沧桑的隔阂感,那么一下这一系列丛书的提供,则风格明快许多,学生们在阅读中感受不同风格的语言艺术魅力时,也初步掌握了此类文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进而在以此为基础的独特体验中,去品位语言,揣摩内涵,分析文意,进而在分析能力的循序渐进中感受鲁迅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以及对藤野先生发自内心深处的思念和感激。
2.利用复述形式,提升学生阅读概括能力
复述形式的开展,是基于初中及以上学段的学生而设置的学习犯法。这一时期的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见识增多,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变得颇为丰厚,因此,利用复述,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之余,有效打开思维之门,为阅读能力的提升做出铺垫。同时,通过复述实践,学生们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逻辑思维的能力也能得到极大地进步,从而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确保了阅读理解的重要思维前提。
例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胡适”一文的相关内容时,在教学之余,为了加强学生对本文的深层理解,我便组织学生们在课堂中展开了复述的活动。本文是一篇自传体散文,胡适先生通过具体事例的描写,会议类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等影响自己一生成长的往事,在复述的過程中,学生们可以抛开文章既有的写作结构以及语言特色,通过穿插、倒叙或者先总结后分散式的复述方式,紧紧围绕展现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这一主题进行表达。在这一形式中,极大地拓展了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在每一节、没一点的表达上都有了创新的突破,对文章的概括和把控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从而为阅读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利用读写结合,增强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读写结合是基于语文知识特性而言的,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教学,读与写是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亦可称之为一个整体。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针对于阅读一方的教学来说,通过“写”的侧面教学,能够使学生们体会文本创作的实际过程,在亲身体验的形式中去学习理解文本的某些表达意图,从而促使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在教学“春·朱自清”一文的相关内容时,我便指导学生们根据对本文的阅读理解和其他所学得的知识为基础,展开了对季节的作文创作。如:在对本文的阅读中,学生们认识到了作者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的写作手法,通过畅快活泼的语言形式赞美了春天的季节。在阅读层面,学生们只只感觉到了文章的顺畅、自然和清晰,而用意何在却不能一时参悟。而通过写作,通过对这些写作技巧的运用,语言的组织,学生们才能真切的体会到如此写作为文章整体所带来的诗意盎然的情调,进而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春》这一篇文章的深层用意和作者将诗比之春天的美的内涵和蕴意。如此,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们的阅读感悟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激发和提升,从而奠定了高效的阅读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对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教学方法是十分丰富而多元的,我们只要能够善于去把握教学目标的特性以及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而才能从更多的角度和层面去对课堂的教学作出创设,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培智.浅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策略[J].好家长,2018(83)
[2]郭秀.“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新课程(中学),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