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之道
2018-12-21卢俊于红仁
卢俊 于红仁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教育改革核心目标,关系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学校教育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本文从课堂教学、课程结构、推进学生社会化三个方面探讨落实之道。
关键词:发展核心素养落实
一、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素质教育”。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二、依托课堂主阵地
——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课堂的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完成立德育人的任务,主要依托在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也在课堂,在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修订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价值导向,就是把立德树人的国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最顶层、最核心的要求落实到高中教育的每一个学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核心素养,最后一直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由课堂教学目标到学科素养,再到整体的学生核心素养这样一个层级关系。
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将成为所有学科教学的第一目标。学校教育要引导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从关注学科知识转向关注核心素养,从思考知识讲授和获得,转向思考育人目标、学科知识背后隐含的学科思维方法,以及思维方法背后隐含的价值诉求。
学校教育要引导教师努力做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要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将“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要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中转出来,转到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中去。
三、抓住课程主渠道
——依靠丰富多样的课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坚持、多维度发力、多渠道共进的系统工程,除了课堂教学主阵地外,丰富多样的课程,将是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渠道。
课程一次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延伸出来的。它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可知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由此来看,课程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辟“奔跑”的“跑道”。学生在“跑道”上进步、成长,经受锻炼,铸就必备品格,形成关键能力。
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改革中,浙江杭州二中的一体两翼三层四类(见图1)的课程架构,具有借鉴意义。在这一架构中,“一体”指向作为学业基础的国家必修课程,此称“核心课程”;“两翼”中的一翼指向促进人格成长的“社会类自主课程”,另一翼指向促进智慧成长的“学术类自主课程”;“三层”是指“一体两翼”三大板块的课程,均按由低到高三个目标层次设计与实施;“四类”是指包含核心课程、社会类自主课程、学术类自主课程和以现代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为内容的“学校基础素质课程”的四个课程类别。(来自搜狐网--全国著名高中如何建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
四、推进学生社会化
——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要重视推进学生的社会化,帮助学生逐步具备走上社会需要的品质和关键能力,从而未来能够在社会上赢得生存和发展。
为此,学校应该创造条件,重视学生的社会化。例如重视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形式可采取模块化、专题化,体现综合性、活动体验性;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机地结合团体心理辅导课进行,引导学生合理制定生涯规划;充分利用班会课开展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加强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应通过对本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趋势和职业对应等内容的教学,将生涯規划教育渗透到本学科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以生涯探索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撰写实践体会和报告。
北京十一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不仅有着若干让学生了解社会、理解职业的社团和技术课程,而且还有近40个行业的社会考察课程。学生在课程中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确立了人生方向和职业目标,便有了努力完善和提升自我的强劲动力,适应职业需要的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真正体现了“面向未来的教育才能适应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