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中国钢琴新征程
2018-12-21蒲方
引 子
半年前,笔者很荣幸得到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邀请,参加他们组织策划的“迈向新征程——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这是一次集两场座谈会、10场讲座、6场音乐会、2场大师班的大型音乐盛会。然而在此之前的1月28日到2月2日,由海南省文体厅、教育厅、省文联联合全国音协会钢琴学会等多家单位举办的“首届海南国际钢琴音乐周”和2月3日至8日在三亚举办的“首届中国(三亚)国际钢琴音乐周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论坛及中国钢琴作品展演”,都是规模浩大的大型中国钢琴音乐活动。仅相差3个月,星海音乐学院于5月3—8日又在本院及佛山举办了持续六天中国钢琴音乐活动。连续三次,密集地在同一地区(华南)举办同类大型活动,这种现象对全国乐坛来讲,还是极为罕见的。这些活动巨大的声势和反响不仅吸引着全国专业及非专业的钢琴师生,同时也显露出今天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强大的影响力,笔者想以自己亲身参与的星海音乐学院“迈向新征程——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为例,梳理并分析其中的经验,从而展望和思考中国钢琴发展的未来。
一、全面 深入 务实
无论是三亚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论坛及中国钢琴作品展演”,还是“迈向新征程——中国钢琴作品研讨会”,首先吸引人的是活动中既有座谈会、学术讲座这种偏重理论性学习的环节,同时又安排了多场音乐会、大师班的现场观摩,六天议程被座谈会、音乐会、讲座塞得满满的。多方位、多视角的全面接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学习,使得活动不仅保证了学术性,同时也极具魅力。此次星海院的活动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全面梳理和展示中国钢琴音乐的历史与当今;特别是六场音乐会的安排,别具匠心。
首先是沿着历史线铺开的两场《中国钢琴历史作品传承音乐会》,其中第一场由中央音乐学院青年钢琴家陈韵劼演绎从1913年赵元任创作的《花八板与湘江浪》,直到1975年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夕阳箫鼓》;紧接着是由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老师与同学,接续演奏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06年张朝创作的《音诗》和叶小钢创作的《纳木错》;事实上两场音乐会并没有在星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厅演出,而是面向社会,延伸到佛山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也许是音乐会上作品的熟识度决定了听众的地域。
其次是特邀这几年在中国钢琴历史作品挖掘方面表现非常突出的青年钢琴家、美国天普大学钢琴博士张奕明先生演绎两场极具特色的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其中第一场以老志诚、李树化、黄祯茂、江文也等人的钢琴曲构成“中国早期钢琴作品音乐会”,另一场则是以民国时期广东籍作曲家的作品和部分当代作品组成的音乐会。这两场音乐会上展现了绝大多数作品均很少演绎,无论是早期作品还是当代创作,其目的就是向与会的听众展示中国钢琴创作的多个侧面。虽然这两场音乐会从时间线索上与在佛山的两场《中国钢琴历史作品传承音乐会》基本相仿,但作品背景及音乐语言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讲熟识度较低,因此两场音乐会均邀请熟谙中国钢琴音乐历史的、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史学教授梁茂春和我做现场讲解。例如第一场音乐会中梁茂春教授详细讲解了早期中国钢琴教育家李树化先生的生平及创作,又特别奉献最新从法国挖掘到的李树化遗稿。当钢琴家张奕明演奏作于抗战时期的小曲《紧张之夜》,从压抑的寂静到惊恐的警報式音响,让人听后不寒而栗;这一场里还演奏了华侨音乐家黄祯茂先生早期创作的《迷恋的花园》以及40年代邓尔敬先生的《序曲》、陆华柏先生的《浔阳古调》等;最突出的是把江文也先生创作于东京的《五首素描》及从日本回祖国路途中写作的《断章16首》进行对比式演绎,从而探寻这其中创作风格及技法的细微变化。
张奕明与我合作的《广东早期钢琴音乐及中国当代作品》音乐会事实上是前后对比极强的一场音乐会,前半场以20世纪上半叶广东籍作曲家,如萧友梅、马思聪、陈洪、王义平等人作品,与下半场刘施任、梁红旗、葛甘孺、邹向平、王阿毛的钢琴创作做“硬接”。听众从欧洲古典音乐语汇逐步延伸到现代音乐语言,特别是最后葛甘孺创作的《古乐》,事实上是一部为预制钢琴而创作的作品,作曲家通过演奏前对钢琴琴弦施以各种手法,拓宽钢琴演奏区域,独特的音色令在场的许多听众大开眼界。钢琴家冼劲松在现场则表示:“几乎把钢琴的所有可能都发挥了出来,而且非常深入地把中国传统音乐融合起来,非常精彩,让人脑洞大开。只有更多像他这样的人参与到钢琴事业中,才能更好地把中国钢琴往前推动。”精湛的演绎使两场音乐会博得听众一致好评。
为了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学术性,“储望华钢琴作品”及“广东钢琴音乐”这两场专场音乐会的安排也是别具匠心的。虽然两场音乐会都是以个性特色为主,但音乐会曲目本身又都依据历史脉络顺序展开,因此这两场也可看做是前四场音乐会的纵深延展。首先,储望华先生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突出代表,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中国钢琴音乐的经典作品,长期以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喜爱,他的创作从上世纪60年代直到当前,横跨近六十年,期间创作技巧、音乐语言均有较大改变,因此前期的作品流传度较广,而出国后的一些作品较为生疏,由于技巧拓展和音乐风格变化较大。这次活动主办方派出了较强的阵容,仍然以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师生的力量认真演绎作品,特别值得赞扬的是外籍教授、比利时钢琴家博复生先生认真准备了《筝箫吟》《幽谷潺音》两首小曲,和三乐章的十二音作品《灵隐之声》,在揣摩中国钢琴音乐韵味方面理解深刻,得到储望华先生热烈的认可和赞扬。其实,在《中国钢琴历史作品传承音乐会》中星海钢琴系的俄罗斯钢琴教授波波娃和韩国钢琴家沈慧莲都积极地参与这次活动,沈慧莲老师演奏的《长短的组合》,民族风味鲜明准确,非常独道。
组织者把此次活动的亮点扎扎实实地放在闭幕式音乐会上,即以广东地区风格钢琴音乐为主。演奏家依然是钢琴系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他们从马思聪《粤曲三首》、夏理柯《粤调》、黄容赞《狮舞》、陈培勋“广东音乐主题”钢琴作品{1}《卖杂货》《双飞蝴蝶》,一直演奏到现在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青年教师们的作品,即曾宇佳《晚春》、王珂琳《摇篮曲》、杜宁武《d小调赋格》、罗紫艺《幻想曲与赋格——根据潮州音乐主题而作》以及胡玥《月满天心》。满场洋溢着热烈的岭南粤风,满场充盈着创作者与演奏者的友情,让我们看到一个团结的学术群体——星海音乐学院,作曲家与钢琴家的良好合作将注定未来岭南钢琴重要时刻的到来!
二、理性 开放 拓展
与音乐会相比,十场讲座和两场座谈会则是偏重理论素质的提升。此次受邀请的院外专家有许多是长期从事中国钢琴研究的,如20世纪80年代提出“中国钢琴创作”概念的第一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魏廷格先生,致力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及理论研究多年的储望华先生,还有对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颇有研究的音乐史学家梁茂春先生,从上海音乐学院邀请的钢琴演奏家李名强教授,对上海地区钢琴音乐有多年关注和研究的杨燕迪教授,以及对中国音乐创作一直有所关注的笔者本人。也许正因为有多场中国钢琴作品的集中展示,激起与会者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浓厚兴趣,而多侧面的学术讲座又使得他们将讲座与音乐会紧密地关联在一起,加深了对音乐多角度的理解和认识。例如针对“储望华钢琴作品音乐会”,储望华先生讲述了“中国民族风格探索55年”以及“黄河钢琴协奏曲创作中鲜为人知的故事”,针对“中国钢琴历史作品传承音乐会”安排了杨燕迪先生的“国立音专的钢琴杰作——价值的再判断与再认识”以及我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文化发展概况”;针对“广东地区风格钢琴音乐会”,安排了梁茂春老师的“岭南风格钢琴曲刍议”和我的“马思聪钢琴创作研究”。总之,短短的六天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始终紧密配合在一起。
魏廷格先生虽然这些年对中国钢琴未发表太多文章,但他三十多年前的硕士论文《论中国钢琴创作》和其后的一些研究都是中国钢琴音乐研究中的重要文献,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有见地。例如这次讲座里他提到“中国的钢琴家不仅会弹琴,还(要)有作曲能力,而作曲家不仅能作出好的曲子,还能自己演奏钢琴,其乐融融。”他还特别提出了“建立中国审美母语体系”的建议,事实上在逐步开放的音乐创作思维以及技术同时,不注意保存个性,终将会被他国文化同化。中国钢琴音乐原本就是建立在西方钢琴音乐文化基础之上的,在逐步形成自我个性钢琴语言的过程中,近些年又被较为现代的音乐风格所干扰,因此魏廷格先生提出建立“中国审美母语体系”的观点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青年教师赵瑾也是近些年积极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重要钢琴家之一,不仅如此,她还非常注意搜集和研究中国钢琴资料,这次活动的讲座中她以“星海钢琴系师生中国作品演奏回顾”为题,从广州最早的钢琴教学说起,梳理了自广州音专、广州音乐学院到星海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以及他们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相关情况,这项工作看起来不大,但事实上非常有意义。例如她讲到著名广东钢琴家李淇先生早在1970年,就在广东首演《黄河钢琴协奏曲》,成为了第一位演奏该曲的钢琴家。她还在现场播放了李淇当年创作一首极具岭南海洋文化风格的钢琴作品《渔乡情》。她提到最早的俄裔钢琴教师夏理柯的广东音乐钢琴曲创作,还谈到广东钢琴界元老李素心老师、黄天东老师,目前星海钢琴系的大多数教师,他们都对中国钢琴音乐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辛苦的付出,正是有这些努力,才使得星海钢琴人在今天这个中国钢琴音乐大发展的时代里脱颖而出,成绩斐然。理性而扎实的回顾与总结将是他们未来前进的基石。
与其他几场学术性讲座相比,梁茂春教授的“岭南风格钢琴曲刍议”的讲座显得非常开放而活跃。首先梁老师说:“在写《百年琴韵》(中国百年钢琴发展历史)时,发现岭南钢琴作品有一条比较完整的历史发展线,加上我的妻子也和广东有一定的渊源,所以今天我以一个历史旁观者和钢琴发烧友的身份谈谈岭南风格钢琴作品。”梁茂春在讲座上提出了12个论题,讲解了岭南音乐的概念及特征,又从岭南风格钢琴曲的概念、作品及历史发展脉络讲到了岭南风格钢琴曲的未来发展,讲解内容充实且丰富。全场讲座采用讲解加提问的方式,及时促进了观众的理解,最大程度实现了主讲人与观众的互动。这场讲座也是所有十场讲座中最长的,几乎用了四个小时,让外来的许多钢琴教师体会到了音乐理论研究的特殊魅力,为这场讨论加油添彩不仅有钢琴家张奕明的现场视奏,还有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曹光平老师的参与,曹老师在探索岭南风格钢琴创作中颇有见地。
与十场个人学术讲座相比,一头一尾两场专家座谈会显得非常活跃和热烈。活动开场便是“中国钢琴作品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展望”,外来专家与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钢琴系的老师们坐在舞台上,与台下听会者和星海音乐学院的师生们通过热烈讨论,交流彼此的看法。各方观点坦诚碰撞,寄望于使中国钢琴作品得到真正推广,产生既具创新性、又具可听性,既被业界认可也让大众接受的一大批新的中国音乐经典。杨燕迪教授针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情感单一,共性多,个性少,情感深度和内涵深度不足”,而提出“上世纪40年代与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中创作”应给予高度评价。李淇先生也提出:“我们的钢琴演奏人才现在已经在国际上取得承认,在世界性赛事上取得各种好成绩,而我们的音乐创作则与此不太相称。钢琴演奏家多,作曲家少,能让大家记住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实在是太少了。”对此,梁茂春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中国钢琴音乐产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道路曲折坎坷,与历史悠久、积淀丰厚的西方钢琴史相比,难免相形见绌。但他认为,“音乐创作永远是要往前走的,总要发展出新的东西。”针对现代风格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中“曲高和寡”的现象,笔者也认为:“人们的思维需要突破禁锢,欣赏习惯需要进步,耳朵需要打开,应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各种向度上的创新。”
星海钢琴系系主任黎颂文教授则表示:“今天的音乐创作不断更新与突破,对欣赏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作曲家的个体经验、内心情感出发,使用最新的技法进行写作,技术成熟后也会变得具有可听性。我认为,作品还是需要时间来回答。”热烈的讨论似乎难以停止,原定两个小时的研讨被拉长到了三个多小时。说明人们需要对话,还说明中國钢琴音乐在今天真正受到广泛的关注。
第二场座谈会“广东钢琴音乐创作与演奏的探索”的研讨被安排在整个活动的后半部分,也预示着整体活动从梳理中国钢琴百年发展历程,最终落实到本地区的发展。而这场座谈又为当天晚上张奕明的“广东早期钢琴音乐及中国当代作品”音乐会,梁茂春教授第二天上午的专题讲座“岭南风格钢琴曲刍议”,和最后的闭幕音乐会“广东钢琴音乐专场音乐会”,一齐打开了探索的序幕。围绕着“广东风格(岭南风格)”钢琴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专家们各抒己见,老作曲家曹光平教授与青年作曲家罗紫艺教授也积极地参与讨论,梁茂春教授结合参观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周凯模教授主持),概括地提出“岭南音乐分割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无论是讲座还是座谈,与会专家与星海院师生以及来观摩的全国各地钢琴教师们始终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下,各种观点自由呈现,畅所欲言,整个活动始终笼罩着祥和而浓郁的学术气氛,在这里大家心里只有对中国钢琴音乐迫切的需要和学习。六天的平等自由思想交流,从总体到分支,从广东到全国,人们思考着钢琴,乃至整个中国音乐的问题。
三、鹊起 鼎新 征程
与海南三亚两个大型活动不同,星海音乐学院这些中国钢琴音乐活动被定名为“迈向新征程”,为何主办方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呢?众所周知,自21世纪以来,我们在2008年迎接了首次中国奥运会,同时我们还迎来了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和回顾,那么今年又恰逢改革开放40年,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月新日益。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为此,这几年相继出版了几套大型的中国钢琴作品谱本,即2010—2013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16本《中国作曲家钢琴作品选集》,2015年又出版了7卷本的《中国钢琴独奏作品百年经典》(附CD),2015年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也推出五卷十本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百年》;这些乐谱集不仅整理了百年間中国钢琴创作的大量作品,还向世界展示中国钢琴辉煌成果。而与中国钢琴音乐相关的论著和论文多如牛毛,全社会音乐人的关注使得“中国钢琴音乐”成为当前乐坛最炙热的音乐品种。这还不包括业余及专业各种层面的钢琴教育培训,钢琴比赛活动直到当前,都是相对火热的。
回想起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常常会提起“钢琴热”这个词。确实,当年人们抢购与当时实际生活极不相配的钢琴,再花费昂贵的学费和其他投入,一门心思敦促后代学习这件硕大而生疏的西方乐器;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这股时代热潮似乎毫无减势,反倒是愈演愈烈。学习钢琴、参与钢琴考级的人们有增无减,各种钢琴培训机构生意兴隆。即便在教育部分否认了考级成绩和艺术特长的升学作用,人们学习钢琴的热情依然不减。因此我国持续三十余年的“钢琴热”绝不是简单的时尚热潮,它是音乐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强势渗透,是中国人民面对丰厚内涵钢琴文化的极度渴望和依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了人们的基本生活观,对未来生活方式和品质的追求必然选择世界性高文化品种,即便目前钢琴培训良莠不齐,常常事与愿违,但渴望拥有现代音乐文化的心情依然是迫切的。广泛而大量的学习要求必然产生多样化的产品,多样化的中国钢琴音乐再次成为钢琴师生的急需品。
我国音乐界在改革开放40年的浪潮里,也走过一段不平坦的发展道路,从对西方现代音乐技法的热烈渴望到冷静学习,从盲目模仿到适时应用,从刻意标新立异到客观凝就个性。40年间中国钢琴作品也如此,曾有一度被钢琴家们疏远;但在近十年间又重新得到青睐。
无论审视历史,还是端看今天,中国钢琴大力发展的祥瑞时刻似乎已经到来!甚至有人重新提出“中国钢琴学派”!
可以这样认为,星海音乐学院此次活动正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成果的辉煌展示。但我们并不满足于此,“迈向新征程”的脚步应该如何踏出正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此次活动能够兼顾演奏、研究、思辨等方面,可谓是组织者的良苦用心。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此次活动并不是这些年音乐活动中规模最大,也不是钢琴界活动影响广泛的,但置身其中,让我感到它的学术含量是最纯的。组织者用心设计,一切从活动的艺术品质出发考虑,既没有印制华美的活动手册,也没有看到任何高档的接待,钢琴系领导干部带动全体教师兢兢业业地准备音乐会,协调各种讲座工作,甚至接送专家的车辆都是系领导及教师们自己的私家车。还值得一提的是,组织者还特别安排独家媒体支持——凰豆音乐教育网,和执行单位——佛山日报社,从活动前期预报到每一场音乐会、座谈会、学术讲座的现场报道,并努力跟踪采访每一位专家、演奏家,每天通过微信公众号快速传播活动的信息,特别是现场视频,为整个活动插上了现代传媒的翅膀,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于整体发展的引导这是具有很大影响的。
睁眼看世界,钢琴在中国这40年的发展早已构成强大态势,今天中国钢琴的发展战略是什么?格局与方向如何确定?我想兼顾全面、深入探索的专业思想,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与时俱进,必将未来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在闭幕式音乐会结束后,星海音乐学院蔡乔中院长与我谈到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或许应该建立一个“中国钢琴音乐研究推广中心”,积极打造“中国钢琴音乐”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品牌,引领中国钢琴音乐向着有彰显民族文化,更造福中国人民的方向发展,让它成为我们 “迈向新征程”的第一个目的地!
{1} 即《卖杂货》《旱天雷》《思春》《双飞蝴蝶》《平湖秋月》。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专业音乐人才培养未来发展研究》,批准号16JJD760002)
文中采访文字大多出自“凰豆音乐教育网”的相关报道,在此特别说明并致谢!
蒲方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 刘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