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之间的对话

2018-12-21谢福源

人民音乐 2018年10期
关键词:高平探戈作曲家

笔者印象中,高平最早是以钢琴家的身份在国内闻名的。200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期间,高平在中央音乐学院开了一场现代钢琴作品独奏音乐会。当时作为钢琴家的高平以其高超的琴艺与完美的音乐表现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压轴曲目,由钢琴家本人创作的《两首俄罗斯歌曲》中“钢琴歌者”{1}的表演形式震撼了全场的观众。当最后高平以激情的拍打琴板的方式结束最后一个音时,全场观众起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这种类似于大型演唱会的情景是很难在现代作品音乐会上见到的。

这两首作品展现了高平作为作曲家很高的创作天赋,也使得听众对于高平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期待。自那以后,高平多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虽然有着一位身为作曲家的父亲(高为杰先生),但是高平并没有专门随其父亲学习作曲。1998年他以钢琴专业进入美国辛辛那提音乐学院后才正式转学作曲,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虽是“科班出身”,高平的音乐特点却不同于众多“学院派”作曲家,这或许与其经常在钢琴家与作曲家的身份转换有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是其音乐最为显著的特点。多样性是指其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多样性,高平的作品既有即兴性很强的《两首苏联歌曲——为弹唱钢琴而作》《匿吻》等,也有完全是以阿根廷探戈风格创作的“探戈三部曲”(钢琴独奏《舞狂》、小提琴与钢琴《琢磨探戈》、为左手钢琴而作的《LefTango》),还有以中国民歌为素材的独奏钢琴曲《遥远的声音》。在他的作品中很难见到那种刻意去追求先锋性与民族性的倾向,而是追求能否最大化地表达自我,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典浪漫主义的作品中所有的本真性特质。

早在2006年,高平的这种音乐特质便被全球三大古典音乐厂牌之一的拿索斯(NAXOS)公司看中,推出了他的室内乐作品专辑,同年该专辑就被新西兰《听众》杂志评选为2006年度十佳古典音乐唱片。2013年拿索斯公司推出了高平的第二张室内乐专辑,同样广受好评。2016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了《窗外·高平钢琴作品选辑》。意大利的Percorsimusicali称高平的作品“……有众多值得去发现的美妙细节……根据文字或纯净情感塑造出音乐形象的强大的能力,这些品质让高平成为近年来中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令人期待的是,此张专辑演奏者是被英国《国际钢琴杂志》誉为“中国诠释巴赫的领军人物”的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盛原。他与高平相互赏识,有过多次合作,此次为高平的钢琴作品录音,堪称“大师之间的对话”!专辑中收录的七部钢琴作品均为高平先生近年来所作的优秀作品,一些作品是首次录音。

第一部作品《窗外》是2011年4月为北京的琴童张思滢(妞妞)而作的。高平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说:“在我同年的记忆中,有趣的事情似乎总发生在窗外。尤其是那些不得不做作业、练钢琴的无奈时刻,我的心思更是容易飞出窗外。这样的感受好像也并不因长大了而改变。窗外始终意味着幻想,意味着解放和自由。我愿意把这首作品献给所有童真不泯的人。”

这部作品由四首精致的小品构成,分别是《在路上》《萤火虫的合唱》《云》《跳皮筋》,描写了练琴的少年对窗外生活的渴望和美好的想象。第一首《在路上》的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上是同一个主题的变化重复(音色与调性变化),主题旋律的调式调性是F羽调式,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其主要织体形式为二声部的对比复调织体,有趣的是,作曲家有意将左右手的节奏形成紧接模仿的形态,使得音响体现了一种“错位”印象。就如同两个顽皮的小姑娘手挽手地从窗外一蹦一跳地走过,给屋中的孩童留下了一个俏皮可爱的背影。第二首《萤火虫的合唱》是一首典型的描绘型钢琴小品。作曲家用密集快速的“点描”织体与五声性的柱式和弦交替重复分别描述了黄昏中闪烁的萤火虫的个体印象与群体印象。仿佛看到在夏夜的傍晚,窗外的萤火虫在草丛中飞舞的情景。第三首《云》描述的是窗外云朵的变化与印象。与第一首《在路上》的结构相似,《云》也只有一个主题,不同的是在中段时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性上的展开。主题采用的是不太常见的A商雅乐调式,由左手声部陈述,旋律形态典雅端庄。右手伴奏部分的音高是由四个音(全音列)构成的音块,就如同天空中的块块云朵一般。最后一首《跳皮筋》是整部作品速度最快的一首小品,其节拍为5/8拍。左手的音型类似于固定低音,为五个音一组的重复。右手的五声性的旋律(G羽调式)有意避开了与左手在相同的节拍点出现,都是在后半拍插空进来的,与左手部分形成了节奏的交叉。这种节奏律动一直保持直至曲终。其音响效果诙谐有趣,孩童在窗外跳皮筋的场景跃然琴上。

从整体上来说,《窗外》的创作充分考虑了中国琴童的特点,音乐形象鲜明有趣,调式调性清晰可辨,同时又在节奏、节拍与织体形态上打破了一般的儿童钢琴作品的单调性。担纲《窗外》作品首次录音的正是作曲家题献给的“琴童”张思滢(生于2000年)。这次《窗外》录音距离作曲家题献给她的时间已经过去6年之久,当年的琴童已经成长为一名青年钢琴家。张思滢的演奏成熟而又不失朝气,音色清亮透彻,乐句交待清楚,层次清晰透明。尤其是《云》的演奏,旋律声部、伴奏声部与补充声部的音色截然不同,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层次感。《萤火虫的合唱》与《跳皮筋》中快速密集的音型更是张思滢的拿手好戏,演奏得干净利落颗粒性极强,真宛若“大珠小珠落玉盘”。整体而言,张思滢对《窗外》的诠释已经十分完美。不过笔者倒是希望时光能够回到2011年,那时的张思滢的艺术处理也许没有现在成熟,但正是这种不完美可能更加能够体现出该作品所蕴含的心境。

专辑的第二部作品(第5首)是《夜巷》,这部作品创作于2006年,是受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委约而作, 并题献给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的。2007年10月,在厦门比赛期间由12名入围选手首演。在谈到《夜巷》的创作过程时,高平说:“我曾无意中听到熟悉的音乐,或许在一部电影中,或许在漆黑的夜巷里,有谁家传出忽隐忽现的琴声。突然这耳熟能详,通常未必会让我激动的音乐有了新的含义、新的质感和色彩。《夜巷》这首乐曲就是要表达这样一种不期而遇的如梦般的诗境。”为了表现出这种意境,作曲家在钢琴演奏法上采用了诸多不同于古典钢琴作品的新颖的手法。例如,左手的“无声按键”替代了踏板,使得其音响具有某种悠远、深邃、空谷回声般的效果。在乐曲的中部,出现了大量的自由小节和不规则即兴演奏的段落。作曲家只是标出了需要演奏的音符和大致的速度标记,如“由慢至快”“某某音不规则重复5秒钟”“内声部不规整即兴,上下声部视记谱间距即兴处理”等指示,给予了每位演奏家即兴发挥的自由。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使用了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材料:一个是具有浓郁中国五声性风格的旋律,另一个是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升c小调玛祖卡》(Op.13, No.6)的片段。作曲家将中国风格的旋律处理成是显性的(实奏),玛祖卡的片段处理成了隐形的(虚奏),隐喻“电影中或漆黑的夜巷中传来的忽隐忽现的琴声”。《夜巷》的音响版本很多,笔者听过三个不同钢琴家的版本,由于乐曲本身就有一些不规则即兴演奏的段落,因此每个人演奏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盛原教授演奏的版本是我听到过的控制力最强的,也是最忠实于原谱的版本。乐谱中的每一个强弱记号、表情记号、速度记号、音色要求、特殊演奏记号等等诸多细节,盛原教授都通过他那具有巴赫般理性的大脑以及层次分明極为细腻的触键在钢琴上还原出来了。尤其是乐曲的中部肖邦的玛祖卡碎片,钢琴家以细若蚕丝的力度将其演奏出来,然而这种弱并不是“虚”,它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仿佛是另外一个房间传过来的琴声,让人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一探究竟。相似的音响效果笔者只是在现场观看美国作曲家科瑞·里亚诺的《第一交响曲》时,幕后钢琴演奏的圆舞曲中感受到过。不同于体积庞大的大型交响乐队,盛原仅仅只是用一架钢琴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如同交响乐队般多声场的感觉,不得不让人感叹其强大的控制力。

专辑的第三部作品(第6—8首)是《遥远的声音》,这也是高平唯一一部以完整的中国民间曲调作为动机的作品,是作曲家对故土的音乐和歌唱的致敬,三个乐章分别献给作曲家Joel Hoffman、作曲家高为杰、钢琴家Jams Tocco{3}。三个乐章分别以内蒙民歌《思乡曲》、四川民歌《康定情歌》、陕北民歌《兰花花》作为原始的素材。高平对民歌素材的使用不同于普通的民歌改编(民歌旋律+伴奏),而是用多种变奏手法将旋律加以展开,形成了类似于变奏曲式的框架。这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创作,同时也流露出了作曲家在异国他乡的乡愁情思。这些民歌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但是高平的音乐却给人一种新鲜感。其中所使用的一些多调性色彩的支声复调的运用,使得音响色彩非常迷人,民歌的旋律像是忽明忽暗的光亮一样在不同的空间闪现。我们从中听到的是民歌的“碎片”,但是这些“碎片”又奇妙地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结构。作曲家似乎在寻求自身音乐语言与民间音乐语言的对话,从而达到融合的境界。这部作品的首次录音出版收录在高平的第一张专辑《作曲家肖像——高平室内乐作品集》(Naxos 2006),由作曲家自己演奏。笔者手中刚好有这两张专辑,禁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连忙拿来对比听赏。一般来说,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与专业演奏家演奏同一首作品,听起来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然而对于这部作品来说,盛原的演奏与高平的演奏感觉十分相似,尤其是前面两个乐章《思乡曲》与《康定情歌》,从速度、力度、控制、乐句的气息几乎一模一样。这或许是由于两人经常沟通,因此在乐曲的处理上取得了共识。但是在第三乐章《兰花花》上却可以听到较为明显的不同:在速度上高平的处理要稍微慢一点,但是他后面根据音乐的情绪有一点加速,给人一种“向前冲”的感觉。相对来说,盛原演奏的速度较为稳定。在音色的处理上,高平重视突出旋律声部,伴奏声部的震音音型演奏得的比较“虚”。盛原的每一个音都是“实”的,因此听起来更加有力一些。整体上来说,高平对作品的处理更加随心所欲,盛原则严格地按照谱面在演奏,力图还原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专辑的第四部作品(第9—10首)《谷应》是一首四手联弹的作品,其中第一乐章是应新西兰的Promeathean出版社委约创作的,并于2010年发表于该出版社的四手联弹作品集里。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时高平说:“人在山中能体验到空灵和神秘,《谷应》这首作品的灵感就来自这种体验。旋律沉浮不定犹如山中雾气和浮云,又像万物之声在山间回响。”{4}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是在普通的钢琴的音色中去寻找特殊音响模仿山谷中的各种自然声响,如山谷的回声、溪水声、鸟鸣声等等,是一种“写实”手法。当盛原的右手同音重复的呐喊声进入时,左手随即以第一反射声跟进,高平的右手和左手分别在低音区演奏第三和第四反射声。四只手衔接得天衣无缝,音响力度逐渐减弱,延音踏板的微妙使用,山谷中回声的效果立马跃然琴上,让人仿佛置身于空旷的山谷之中。第二乐章模仿的则是山谷中的鸟鸣声,旋律俏皮可爱。四只手仿佛化身为山谷中两只声音婉转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嬉戏打闹。二位钢琴家演奏得是如此之默契和有趣,隔着CD唱机都能见到二人飞扬的手指以及心领神会的微笑表情。

专辑的第五部(第11首)和第六部(第12首)作品分别是《残余的探戈》和《舞狂——向皮亚佐拉致敬》。高平有一段时间着迷于阿根廷作曲家阿斯图尔·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的音乐,十分欣赏皮氏音乐中新与旧的和谐而有生机的并存以及其淳朴硬朗的作曲风格。为此高平专门创作了“探戈三部曲”向皮亚佐拉致敬!除了上述提到的两部以外,还有一部创作于2005年的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琢磨探戈》。《舞狂》是其中的第一部,也是目前高平的钢琴作品中上演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创作于2000年的这部钢琴独奏作品模仿前辈探戈大师的痕迹是较为明显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3+3+2)探戈节奏型,节奏律动与速度较为稳定,和声进行与旋律的形态都是具有皮亚佐拉的探戈味道。正如作曲家所言:“这部作品对我来讲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它全然与我的中国文化背景无关,或许是一种异国情调吧。”创作于2014年的《残余的探戈》是“探戈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作品是为左手钢琴而作的,作品的英文名LefTango具有一语双关的含义。Left一词既附会了左手弹琴的生理制约,也暗示了作品中如同记忆残片般的萧索情景。{5}在笔者看来,《残余的探戈》的艺术性和思想深度是要高于《舞狂》的。后者的模仿痕迹很重,音乐构思较为“传统”。而前者尽管风格仍然是皮亚佐拉式的,但是可以明显感受到高平自己的东西。换言之,皮亚佐拉的音乐语言已经融入到了高平的血液當中,这部作品已经不再是一部探戈舞曲而是一部探戈叙事曲,具有很强的情景感与情节感,作曲家甚至把它当成是一部无声电影的配乐。

两部探戈着实考验了一把钢琴家盛原。因为这两部作品是探戈风格的,与前面的中国风格的作品完全不同。相对来说《舞狂》的演奏难度要稍低一些,盛原演奏起来较为轻松。无论是探戈节奏型的重音处理,还是快速的琶音与断奏,亦或是中部连绵起伏气息悠长的旋律线条,盛原都处理得十分完美,皮亚佐拉的韵味完全被展现出来了。而《残余的探戈》演奏难度是整张专辑当中最大的,对演奏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部作品有一个先天的难点,为左手而作!单手钢琴曲是钢琴音乐文献中重要的支流,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勃拉姆斯、斯克里亚宾、雅纳切克、普罗科菲耶夫、拉威尔等都专门为单手谱写过钢琴音乐。这些前辈大师创作的单手钢琴作品的体裁多为协奏曲,因为其他乐器可以弥补单手钢琴作品中多声部织体中一些天然的不足。《残余的探戈》这部作品是为钢琴独奏而写的,体现了作曲家独特构思的同时,也增加了钢琴家演奏的难度。笔者手中有作曲家自己演奏的录音,对比之后发现,盛原演奏的感觉与高平的十分相似。可见,对于这么一首节拍自由、速度自由的个性化的乐曲,钢琴家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钻研乐谱并与作曲家进行沟通,否则很难演奏得如此地道。从技术层面来看,这部作品最难的地方就是声部层次的清晰性。

例如乐曲的高潮部位的织体共有四个声部层次。高声部是八度重复的旋律层,低声部是长音旋律,中间的两个声部是对比旋律(谱例1)。盛原用一只手将每个声部的音色都弹奏得色彩不一样,再加上细腻的踏板,使得多声部立体感油然而生。

专辑的压轴作品《秋池》是盛原委约高平为其2012年9月中秋时节的音乐会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标题来自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夜雨寄北》中的第二句,是诗人旅居巴蜀时写给长安親人的一首思乡的诗。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高平说:“我的构思没有很具体的乐外因素,尽管这么说,秋天的种种气象,那万紫千红、连山晚照红的色彩,以及渐渐步入萧瑟、苍茫的景象却在写作时常常浮现于眼前。”{6}从创作手法来看,这部作品是非常旋律化的,可以说整个作品就是连绵不断的曲调,在变奏、在加花。主题由“同头异尾”的四个乐句构成,仿佛一步一回头,迂回环绕、意犹未尽。采用了古朴典雅的雅乐调式音阶,12/8绵长的复合拍子,再加上较慢的速度,使得旋律的曲风具有了中国古曲韵味。盛原的演奏充满情感,娓娓道来,长连线气息悠长的旋律演奏得如丝般光滑,如同是弦乐拉奏出来的一般。尤其是对于力度层次的处理,从mp-p-pp-ppp这种渐弱的变化演绎得清晰无比,内声部和一些次要的线条都被清晰地展现出来。每一次主题重复时,在触键上都有细微的改变,形成音色上的变化。将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蜀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那种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只要提到盛原的名字总是与巴赫的音乐联系在一起。这些年盛原做了许多与巴赫音乐相关的活动,如译著了图雷克的《巴赫演奏指南》、开展一系列“完全巴赫”的系列音乐会与讲座活动、录制巴赫键盘音乐的唱片、撰写有关巴赫的文章、用羽管键琴来演奏巴赫等等,人们会给盛原贴上中国“巴赫解读者”的标签。但正如他自己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并不在音乐各方面刻意追求自己的风格,只不过是把自己理解的作曲家、时代作品情感等等如实地表现。别人给我贴的标签只是他人对我的理解,与我都无关。”{7}的确,在这张专辑中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盛原,一个对于现代音乐有着浓厚兴趣与深刻理解的盛原。也看到了一位渴望与作曲家互相交流,推广中国当代音乐的盛原。

这次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的高平的最新原创钢琴作品CD专辑是中唱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挑战。为此中唱公司特意邀请获得过“中国十大录音师”殊荣的资深录音师沈援之先生担纲此专辑的录音重任。专辑的录音质量十分出色,钢琴音色细微的变化表现得很清楚,音色清亮透明而又圆润。个人感觉就同一部作品来说,其录音效果已经超过了拿索斯(NAXOS)公司。值得一提的是专辑的封面与封底的图片使用了中国当代抒情现实主义画家、“伤痕美术”代表人物何多苓的绘画作品。画的构图精致、色彩淡雅、线条简洁,与高平的音乐气质吻合。可以看得出来,这是一张用了满满心意做成的专辑。在电视流行音乐与网络流行音乐双重包裹下的当代中国音乐界,我们要为中国唱片总公司能够沉下心来做这么一张艺术性极强的专辑的行为点赞。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够有更多的国内的唱片公司能够关注国内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创作与演出,出版更多的艺术性强、高质量的CD唱片。

{1} 钢琴歌者(Vocalizing Pianist):这是由高平首创的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即在钢琴演奏中加入演奏者嘴中发出的声音,可以是歌唱、口哨声、喊叫声等等。

{2}{3}{4}{5}{6} 高平《窗外——高平钢琴作品选辑》(CD),中国唱片总公司2016年版,内页乐曲说明。

{7} 赖菁菁《践行历史性表演 探求音乐真谛——学者型钢琴家与他的巴洛克音乐实践》,《人民音乐》2017年第2期,第10页。

谢福源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高平探戈作曲家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千年古建看高平
高平夜景
五“地”五“乡”圣地高平
仰望高平
雷军的汽车探戈
一曲探戈
跳一段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