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语言教学中多媒体应用有效性探究
2018-12-21李玲卉
李玲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在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更是需要通过融入一些有效的多媒体应用方式,从本质上提升整个幼儿语言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也为每一名幼儿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良性、宽松而又自由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在具有视觉冲击、听觉冲击的多媒体应用过程中,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幼儿的逻辑思维水平,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其整体的语言应用,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无限可能。
关键词:幼教语言教学;多媒体应用;有效性探究
语言作为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支撑,通过何种教学手段进行引导也是每一名幼儿教师所面临的核心课题。如果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语言模仿来进行教学,那么很容易导致幼儿失去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在这种环境下每一名幼儿教师便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来展开幼儿语言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环境来带给孩子们全新的认知。
一、通过多媒体激发幼儿学习欲望提升的有效性
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年龄尚小、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必须要通过融入更为丰富、立体的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学习欲望。特别是对于中班、大班的小朋友而言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更是要明显的强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融合应用不仅能够在展示有趣的动画、漂亮的视频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听觉与视觉神经,同时还能够像一双无形的手样牵引着孩子们找到全新的语言进行内心世界的共鸣。
二、通过多媒体激发幼儿表达欲望提升的有效性
新时期下的幼儿语言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几张图画、几个道具便可以充分展示的,更多情况下教师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通过鼓励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游戏当中来而体会语言的奥妙与神奇,同时利用这种方式来对每一名幼儿展开语言表达上面的引入。例如在进行对小动物身体、习惯特征的表达过程中,教师便可以融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来对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惯、身体特点进行动态展示,通过激发学生观察力、注意力的提升来激发学生内心的表达欲望。例如在《猜猜我是谁》的视频播放过程中,幼儿教师便可以将幼儿们分为若干的小组,一个小朋友通过模仿视频中的小动物和叫声,另一个小朋友则是大声的说出来这个小动物是什么、它喜欢生活在哪、平时都有什么喜好等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三、通过多媒体激发幼儿表达感知力的有效性
作为一种多元化、多角度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在内容的展现方面更是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别是随着时代发展与进步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更是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平台来为幼儿的语言表达感知力提供了展示平台,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方式来突出学习内容,最终实现自身语言能力的完美提升。例如在《水滴历险记》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是通过平面的解释和说明,很多幼儿很难能理解水滴的生成与升华过程,而引入多媒体教学软件的授课则是通过动漫的方式将水滴的产生、升华、蒸发等具体过程进行明确的立体展示,同时结合画外音和各种声效突出了水滴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多媒体软件中所展现的水滴在阳光下面闪闪发光、乘坐氢气球慢慢变成了蒸汽等动漫设计,更是让广大幼儿产生了诸多的遐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更是要在每次变化结束后,将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幼儿们,让他们通过个人的观察来表达出内心的疑惑或者感知,真正的将语言表达转变为一种工具。
四、通过多媒体拓展幼儿表达能力的有效性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多媒体教学所表达出的各种画面不仅可以是幼儿感兴趣的动漫场景,也可以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游戏画面,更可以是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在制作语言教学多媒体教学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不妨通过将平日里幼儿们游戏、学习、动手实践的片段进行剪辑,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关注力,引导每一名孩子都能够在各个画面中找到至自己的身影、找到小伙伴的身影,以此来实现表达能力的有效性拓展。例如在学习《有趣的生日》时,教师不妨通过展示上次某名小朋友过生日的场景,邀请孩子们来回忆一下当时所发生的种种有趣的事情,同时延伸到家里长辈过生日我们小朋友们都是如何做的来拓展幼儿自身的表达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幼教语言教学多媒体应用有效性探究,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创新应用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落实,愿每一名幼儿教师都能够以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对多媒体语言教学应用提出更多、更好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丽. 幼教语言教学中多媒体应用有效性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7(11):157-157.
[2]王璐. 多媒體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运用研究——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研究[J]. 亚太教育, 2016(4):17-19.
[3]邹华.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 考试周刊, 2014(27):182-182.
[4]王浩.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 学周刊, 2014(5):23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