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幸福指数研究

2018-12-21曾维芳

世纪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幸福指数大学生

曾维芳

【摘 要】幸福是个体生活的终极目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本文使用Campbell等人编订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安徽大学的大学生施测,分析人口统计学因素,结果显示男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女生的幸福指数,理科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文科生的幸福指数,大一学生的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大四学生的幸福指数,其他年级两两比较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均值显示随着年级增高幸福指数的均值在下降,在家庭来源中,各组幸福指数差异均不显著,但是均值农村大于城市,城市大于乡镇。本文探讨了这些数据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指数;人口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10-0066-03

一、问题提出

幸福指数是将人们的幸福感数字化,它有两种研究取向。一种是客观取向,例如经济、职业、社会、环境等,一种是主观取向,强调的是对幸福的主观评价和体验。本文的研究属于主观取向,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评价。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对幸福感进行测量,有的是提问简单的问题“总的来说你觉得自己幸福吗?”,有的是编制幸福感指数量表,代表性的有Campb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Fazio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问卷。有的使用其它的方法,例如生理测量法的测量激素水平和认知测量法的测量快乐与不快乐的事件记忆等。而到现在提出了整合的理念,既要注重测量幸福感的外在因素如社会支持和文化等因素,又要注重测量个体内部机制如人格和自我接受等因素。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对于大学生幸福感的测量和理论研究也开展起来。首先,除了使用和修订国外量表外,国内也编制了大学生幸福感量表,例如吉楠等编制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提取了八个因子,分别是“自我满意、消极情绪、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精力、积极情绪、人际关系和家庭满意”[1]。其次是用量表施测,有的是用量表直接施测,例如宋霁对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2];有的是测量某种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例如杜军研究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3];有的则是测量对主观幸福感起作用的中介因素,例如严标宾等研究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4]。再次是研究大学生幸福感的干预方法,例如有的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干预,有的用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干预,通过六到十周的干预,实验组的幸福感获得了显著提升,而对照组的主观幸福感未得到显著改善[5]。除此之外,有些研究者还研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差异,研究显示,个体主义国家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主要由情感体验预测,而集体主义国家个体的生活满意度由情感体验和外在准则共同预测,且两者有几乎相等的预测力。另外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满意感和个人自由在个人主义文化强的国家比在个人主义文化弱的国家更能预测生活满意感[6]。而比较中国和美国发现,在东亚文化中人们不仅生活满意感的理想水平更低,而且他们对积极情感的评价也比美国文化中的人们更低[7]。

本研究运用专业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安徽省大学生进行测量,分析人口统计学因素,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说明,这对于研究安徽省大学生的幸福感现状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以安徽大学化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文学院和社会与政治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量表473份,回收有效量表406份,回收率为86%,无效量表的主要原因是填写不完整。发放量表基本上做到性别、年级、学科和家庭来源人数匹配。

(二) 测量工具

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Campbell et al,1976),用于测量大学生群体所体验到的幸福感程度。量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总体情感指数量表,由八个问题组成,第二个部分是生活满意度问卷,只有一个问题。每问为七级评分。总分的计算需要把总体情感指数的平均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量表分值范围的分布从2.1(最不幸福)到14.7(最幸福)。

(三)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结果

(一)大学生幸福指数总体均值

经过统计得出大学生幸福指数均值为10.60,标准差为2.88。因为Campbell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在国内没有常模分数,所以我们只能从分数范围来看,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和国内的很多研究基本一致。

(二) 不同性别大学生幸福指数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男生幸福指数均值显著大于女生幸福指数均值,t=1.058,p<0.038。

(三) 不同专业性质大学生幸福指数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理科生幸福指数均值显著大于文科生幸福指数均值,t=2.496,p<0.000。

(四)不同年级大学生幸福指数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大一学生幸福指数均值显著大于大四学生幸福指数均值,F(3,402)=3.415,p<0.011,而其它两两比较均不显著,但是从均值来看,大一学生均值大于大二学生,大二学生均值大于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均值大于大四学生。

(五) 来源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幸福指数比较

来源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幸福指数两两比较均不显著,但来自农村大学生幸福指数均值大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而来自城市大学生幸福指數均值大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

四、讨论

(一)大学生幸福指数综述

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李文华等人运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研究表明,大学生总体均值要高于常模[8]。刘天月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中等水平,积极情感处于中等水平,消极情感略高于中等水平”[9]。而曹怡等人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10]。这与大学校园提供较好的软硬件条件,自由宽松的文化气氛,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更广阔的视野范围,众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关,也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调节有关。

(二) 大学生幸福指数的性别比

安徽大学生中男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女生,这个结果和有的研究一致,但也和有的研究不一致,例如凌东山的研究显示,西南地区女大学生的总体主观幸福感高于男生[11]。关于大学男生幸福感大于女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产生使女性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表现更脆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男生有更强的行动性特质,更高的社会地位,更高的学习和职业目标,更强的成就动机和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生物学和社会学两者之间来看,还有用生物学现象体现社会学现象的身体映象。因此我们可以从生命意义、身体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幸福指数性别差异进行探讨。生命意义是由弗兰克提出的,指的是人类有求意义的意志,人们的生活需要目标和意义,生命意义是高层次的心理需要。陈秋婷等人的研究显示,生命意义与幸福感指数量表分数显著正相关,大学男生的生命意义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原因可能是男生较女生有更高的成就期望、竞争意识和更高的成就自我评价与成就自信,而女生有一种避免成功的动机[12]。身体满意度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属自尊的身体层面的体验。社会崇尚女性拥有儿童样瘦削的身材,造成女性追求这样的身材。朱从书等人的研究指出,大学女生对身体不满意的比例比男生显著的高,满意比例比男生显著的低,而身体自我满意的大学生的正性情感和正性體验显著高于不满意的大学生[13]。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纵时对自己的信心。彭杰等人运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男生在自我效能因子中显著高于女生,这与男生本身的性别特点和社会角色有关,而大学生总体幸福感与自我效能存在显著正相关[14]。

(三) 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不同专业性质差异

安徽省大学生理科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文科生幸福指数。这和葛腾飞等人的研究一致,认为理工类专业学生幸福感高于文科类学生[15]。这首先和学科性质有关,理科的知识体系是解释自然现象,具备客观性特点,还有很多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较快地感受到知识的掌握和提高,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而文科的知识体系是属于人类精神范畴,具备主观性特点,偏重于理论知识,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积累和提高,因此成就感较低。其次和学科就业前景有关,理科知识较实用,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面向的工作领域较广泛,对理科和文科的工作都能从事,因此社会对理科生认同感和需求量都较高。而文科知识就业范围相对狭窄,只能从事文科相关的职业。由于前面两个方面的原因,产生了第三个原因即专业满意度,大学生一般认为理科专业要好于文科,理科生对自己专业较为满意。

(四)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不同年级差异

对于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不同年级差异的结果和李靖等人的研究是类似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组间平均数差异不大,四年级学生幸福指数最低,与其它三组组间平均数差异均达显著水平[16]。张涛的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满意度水平随年级的上升而减少,但未有显著性差异[17]。大一的学生经过努力考上大学,有很大的成就感,对未来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大学校园美丽宁静,给学生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专业和学术视野大大开阔,大学内各种社团让学生有参与其中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到了大二和大三后,根据Brickman和Campbell的适应理论,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一的快乐新水平,曾经使他们幸福的新水平不再使他们感到幸福了。大学生逐渐发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大学阶段也有很多压力和烦恼。从总的数据来看,从大一到大四,幸福指数均值逐渐下降,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期待不足,即对未来的信心不足,这也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足,对走向社会充满困惑和畏惧。

(五) 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不同家庭来源差异

关于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的家庭来源统计分析结果和很多研究统计结果不一样,例如刘永恒的研究显示,城市同学的幸福指数显著高于农村同学[18]。但也有研究和本研究一致,例如杨曦的研究显示,大学生的幸福感在生源地上没有显著差异[19]。本研究显示来自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幸福指数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幸福指数均值大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幸福指数均值大于来自乡镇的大学生。从晓波等人的研究指出,农村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动机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追求幸福的动机,农村大学生追求未来自我实现显著高于城镇大学生追求未来自我实现[20]。

本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安徽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测量,分析了人口统计学变量,结果显示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女生,理科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文科生,大一学生幸福指数显著大于大四学生,城市、乡镇和农村学生幸福指数差异不显著。本文讨论了结果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这有利于了解安徽省大学生幸福感的基本现状。

参考文献:

[1]吉楠,李幼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1).

[2]宋霁.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幸福指数的调查研究 [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3]杜军.双性化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

[4]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5]祝琳,杨志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J].中国健 康心理学杂志,2016,(3).

[6]邹琼.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的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 学,2005,(3).

[7]严标宾,郑雪,邱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3,(2).

[8]李文华,王丽萍,苑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亲 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7).

[9]刘天月.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5).

[10]曹怡,李伟强,张颖.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社会支持 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1).

[11]凌东山,王树涛,张德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性 别特征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4).

[12]陈秋婷,李小青.大学生生命意义与社会支持、心 理控制源及主观幸福感[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

[13]朱从书,刘陈陵.大学生身体满意度对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8,(1).

[14]彭杰,李向阳.大学生幸福感与心理资本及其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10).

[15]葛腾飞,花银成.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皖西学院学報,2015,(1).

[16]李靖,赵郁金.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试测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

[17]张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干预方法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09.

[18]刘永恒,高占海.不同来源、性别、专业的地方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6,(22).

[19]杨曦.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5.

[20]丛晓波,郑卓,基于差异的比较:转型期我国大学生的幸福感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17,(3).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幸福指数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基于幸福指数的公路勘探设计研究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发挥工会纽带作用,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