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指向
2018-12-21塔兴春
塔兴春
【摘 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以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而指向其现实实践的,也正是这种观念决定现实的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生活和意识的真正关系,从而形成了虚假意识。马克思以理论的批判指向了现实的追求,批判虚假意识形态,展现了指向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关键词】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现实指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8-0056-02
意识形态的概念源于特拉西,最初的释义是“观念的科学”的意思。后来拿破仑表达了对特拉西的观念学的批评,认为其是形而上学的空谈,把意识形态的概念盖上了贬义的标签,指向了否定性的意义。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论述虽然没有集中于某一部著作当中,但在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上内显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所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就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以理论的批判指向现实追求的历史唯物主义奠基。
一、虚假意识的反现实性——颠倒性
最先在西方哲学史上引入意识形态概念的是托拉西,按照他自己的理解,意识形态就是“观念学”的意思,是要通过“观念还原到感觉”的方法,摒弃宗教、形而上学及其他各种传统的、权威性的偏见,从而在可靠的感觉经验的基础上,重新阐发出政治、伦理、法律、经济、语言、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观念。马克思是熟知托拉西的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科学的观点的,但他还是将批判的锋芒对着它,从批判性的向度勾勒出自身的意识形态理论,从否定性的内涵来塑造意识形态概念,建构独立的新的哲学观——历史唯物主义。也正是在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指向基础上展开了其意识形态的批判。
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时就指出:“德国唯心主义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区别。后者同样认为观念统治着实际,把观念和概念看作是决定性的原则,把一定的思想看作是哲学家们才能解释的物质世界的秘密。”唯心主义者把观念与现实的关系颠倒了,认为是观念对一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观念统治着现实。意识形态表现为虚假的意识,这一虚假性来自于意识与现实的颠倒性。
马克思曾说过,德国哲学是从天国降到人间,德国哲学的神秘化的认识方式,正是马克思批判的虚假的意识,说其是颠倒的,是历史编纂学的,正是因为缺少历史的前提,否认观念的现实基础,对现实的革命改造也等同于观念的批判,坚信理性是历史的本质,观念决定现实,通过思想批判就可以使现存事物毁灭。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的神秘化的意识形态性的思维方式,否定了思想或观念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是无根的抽象思维,虚无性的历史编纂学。因此,在歷史认识上,它就是唯心主义的。“德国人认为,凡是在他们缺乏实证材料的地方,凡是在神学、政治和文学的谬论不能立足的地方,就没有任何历史,那里只有史前时期;至于如何从这个荒谬的史前历史过渡到真正的历史,他们却没有对我们作任何解释。不过另一方面,他们的历史思辨所以特别热衷于这个史前历史,是因为他们认为在这里他们不会受到粗暴事实的干预,而且还可以让他们的思辨欲望得到充分的自由,创立和推翻成千上万的假说”。德国的知识分子一直都是同思维打交道,认为是观念统治世界,观念被赋予了优先权,“观念、思想、概念产生、规定和支配人们的现实生活、他们的物质世界、他们的现实关系。”现实世界的革命被概括成了思想的批判,只是反对世界的词句而不是反对世界的现实,由此也就陷入到了用词句反对词句的斗争之中。所以马克思认为,德国的批判,始终没有离开哲学的基地。即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这也正是其神秘性的、虚假性的原因。
二、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性基础——人的现实社会生活
马克思与德国哲学纯粹的精神世界的批判相反,始终站在历史现实的基础上,把意识形态的批判指向了社会的现实生活,从而由对“副本”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原本”的批判,从直接的社会物质生活实践出发来阐释现实的生产过程和社会交往,以及产生的各种不同的理论和观念。
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地上的同时,也指出“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意识形态的批判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纯粹观念统治现实世界,进而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现着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对虚假意识的克服就是意识形态回归现实生活过程,从现实生活过程中追溯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还原意识形态的真实。现实人观念的产生都是对他们现实的活动、生产、交往等的显现或表现。“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失去独立性的外观。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形态只有面向真实的社会生活,才会具有真实的意向性。抽离了现实的生活过程,抽象人的现实性和历史性,陷入纯粹思辨的陷阱,就会导致神秘主义的产生。
以现实的人为前提的现实社会生活,“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是马克思阐释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通过确立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和历史主体的现实化,实现了历史观的变革。意识形态的颠倒性克服必然是从“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建构,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归依。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解释原则,是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回归之路。“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实践的批判回声于观念中就是意识形态的批判,精神领域的批判目的正是要实现现实实践中的革命,实现人自身的发展。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强调意识形态的现实生活基础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产生观念、意识形态的人,不是唯心主义者的想象的主体,幻想的与世隔绝的人,不是黑格尔抽象的“绝对精神主体”,不是费尔巴哈“感性的人”,而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的人。正是这样的意识形态产生前提才能有真实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才能生产出真实的历史。
三、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目标——改变世界和人类解放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对德国意識形态的批判,并不仅仅要建立奠基于现实基础上的理论,而是要走出精神世界去改造现实世界。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诉求,是马克思指向实践和历史的新世界观。“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根本理念出发,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以实践为指向的“改变世界”的世界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追求,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现实目标,是意识形态批判的真实意义所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由此从思辨的精神领域走入了实践的现实领域,以实践的革命引领思想的批判,以思想的批判指导革命的实践,实现马克思的现实目标。
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崭新世界观与其意识形态批判是同质同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诉求和现实目标也即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价值诉求和现实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不懈追求和承诺的价值目标就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类解放。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旨趣,是超越虚假性意识形态的真实理念。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确立了真实的历史的主体,把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诉求指向了现实的人的解放。这一价值目标正是对一切的无情批判中形成的,“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以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类解放的价值理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9.
[3]孙正聿.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论马克思 主义的世界观[J].哲学研究,2010,(5).
[责任编辑:马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