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小说被选入高考试卷科幻教育资源还需下沉

2018-12-2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36期
关键词:刘慈欣三体幻想

刘慈欣,首位获得世界科幻小说最高奖——“雨果奖”的亚洲作家,中国科幻文学领域的代表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连续九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2015年,凭借长篇科幻小说《三体》成为亚洲首位“雨果奖”的获得者。因为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巨大贡献,刘慈欣于同年获得银河奖“科幻功勋奖”、第六届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

刘慈欣的作品兼具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在世界科幻文学中呈现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其“三体三部曲”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文学推上了世界级的高度。

2018年6月7日,四川省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考试结束后,多名考生表示有点兴奋。因为在阅读考试题中,他们发现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的节选片段。“我们班好多人都读过《三体》,在书架上放了三年的书终于有用了。”有考生表示。不过,再定睛一看,要结合全文回答“科学”与“幻想”的关系,也让很多“大刘迷”犯了难。

考到了根儿上

《微纪元》是刘慈欣2010年出版的一部科幻类图书,讲述了未来人类去寻找新的星球,最后一个人回去后,却发现人类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得知自己的小说被选入高考试卷,刘慈欣既意外又高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是个边缘文学地带。被选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

對于这个题目,连续带了八年毕业班的北京建筑大学附属中学教师赵国良并不感到意外。“考到了根儿上。”赵国良说,对于科学和幻想关系的辩证思考正是语文考试中考查的重点。赵国良介绍,无论全国卷还是其他试卷,近些年在阅读与写作方面都非常注重对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想象力、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引导。而从近年各地区出题情况来看,“阅读理解材料和作文上展现科学精神的情况已经比较常见”。赵国良说,特别是较长阅读部分现在经常围绕前瞻性、前沿性的科技话题出题,如人工智能、港珠澳大桥等。

幻想:科技的助燃剂

对于科幻小说作者陈楸帆来说,科幻文章现身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材料,本身代表着一种趋势。“科技可以说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科技往往推动了文明跃升,而幻想在其中起到了助燃剂的作用。”陈楸帆说,在当今科技强国的历史大背景下,科幻作品的出现是一种必然。

其实,我们在历史中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例子,比如潜水艇、火箭、激光、通讯卫星等,这些都是先有了幻想或者说科学幻想,然后启发一些科技工作者从这个方向去开拓创新,最终将幻想变成了现实。“所以我觉得科学和幻想是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这种在一定科学基础之上所做的推广和想象,就可以称为‘科幻。”他表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幻想并不是空想。如前几年非常流行穿越剧,缺乏实现的可能性,这种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玄幻,和我们今天讨论的幻想并不相同。

科幻教育资源还需下沉

随着《三体》摘得雨果奖,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走进了大众视线。“科幻作品被选入高考试题,能够鼓励青少年培养科学幻想的能力。鼓励他们去探索未来的可能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意义。”陈楸帆介绍,目前青少年对于科幻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科技科幻的元素正在融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

2018年年初,陈楸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年营举办了一场科幻讲座。在讲座中,孩子们要参加一项科幻竞赛,构建未来城市交通的模式以及讲解这种模式能够解决的交通问题。陈楸帆说:“虽然我国的科幻教育在青年营中已经比较常见,但从整体来说,科幻教育的资源还是比较稀少。这种资源主要集中在‘高精尖的机构中,教师数量少,学校开展科幻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他表示,近十年来,我国科幻文学处在一个比较蓬勃兴盛的发展时期,但和国际科幻大国相比,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摘自“人民网”2018年6月8日)

猜你喜欢

刘慈欣三体幻想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锁不住的幻想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
基于遗传算法的三体船快速性仿真分析
基于7.1 m三体高速船总强度有限元分析
lIU CIXIN, CHINA’S SCI-FI MASTER
“三体联动”构建应对反倾销的会计功能衔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