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现实障碍与破解路径

2018-12-21张学聪孙雨

世纪桥 2018年8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党员干部

张学聪 孙雨

【摘 要】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在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领导。客观理性地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实用的解决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找出破解这一难题的路径。

【关键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现实障碍;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8)08-0043-03

理想信念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也是关怀人类思想的终极机制,因此,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它受社会总体发展状况的制约和影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既是理想,也是信念,是信仰的两个方面。

大部分学者们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的研究,主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总结和个人的主观评价基础上,大部分源自领导人的讲话或是党的重要文献,缺乏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规律总结,理论研究工作者对社会现实情况把握不够,以至于脱离实际,缺乏创新。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深刻剖析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是真正找出问题出现的根源,解决党员理想信念问题的根本。

一、当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文化的创新,使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就业形式与方式多样、多变,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利益化,改革和发展中凸显出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同时,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意识形态宣传遇到一些瓶颈,这些反映到党内和党员干部队伍中来的结果就是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对党的理想信念产生怀疑、甚至背离的现象。特别是目前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究其原因,大体上可以划分为思想认识的欠缺、体制机制的障碍、队伍组成的固化、培训教育的缺位、社会诱因的影响等等。具体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的欠缺。从目前来看,一些党员干部对于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内容理解的并不透彻,部分的党员干部认为共产主义相对现实生活来讲太过遥远,与自己没什么关系,甚至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存在怀疑和动摇;还有部分党员干部认为共产主义太渺茫,无法成为指导共产党员前进的理想。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复杂多元的思想、意识和观念的进入,不断冲击着部分党员干部的传统理念,使他们的思想开始出现偏差。由此可见,认知如果有欠缺,思想就必然难以做到先进,行动的迟滞也就随之而来,理想信念也会因此而逐渐淡化。

(二)体制机制的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反腐取得的成果确实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但另一个层面则反映出一定问题。导致"金钱崇拜"和"权力崇拜"的核心就是缺乏党和国家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在一定层面上存在着专制的权力。专制的权力满足个人私欲,同时专制的权力也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愚昧和无知。周永康案、徐才厚案、郭伯雄案、令计划案、苏荣案、山西省塌方式腐败案等等,这些都严重破坏甚至颠覆了部分党员干部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理想信念,更暴露出我国现行体制机制中存在着巨大问题。邓小平曾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1](P.156)这也就是说,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在特定制度下必然受到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会受到制度环境的掣肘和约束。因此,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人的素质更重要,“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P.158)

(三)队伍组成的固化。目前我国党员干部队伍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干部都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的大变革时期,但是不少党员干部依旧思想行为僵化固化,不懂得如何求变创新,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极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出现思想路线偏离,从而出现的責任意识不强、不敢作为、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日益突出。新一代的“70后”、“80后”党员干部中大部分在较好的学历背景下,思维方式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另一方面,在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由于缺乏严格的党性锻炼,经历阅历有限,大局观念意识、信仰信念意识以及奉献意识等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还有待加强。

(四)培训教育的缺位。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的基地,在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但一些党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培训工作却没有随之改变,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原则性、概念性的就事论事较多,深层次的具体性针对性的分析较少;形式主义严重,培训内容空洞,方式单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正面教育与理论灌输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是反面教育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运用也不可或缺。从党校学员的教学反馈中可以看到,有的党员认为党校的教学形式呆板单一,学习教育培训只是"搞形式走过场",还有党员干部提出教育"内容空洞,与现实距离太大和联系主观世界解决思想问题不够"等各方面的问题。这就直接影响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的有效性,甚至使部分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一定的逆反情绪。

(五)社会诱因方面。国际方面,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世界各国多元化价值思潮的涌入使人们开始自由的思考与解决问题,但能否理性地辨别和选择有益的内容,科学地判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成为了新的问题。许多人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已经不是唯一的价值选择。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发生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进去低潮,部分党员干部逐渐对社会主义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产生迷惑、怀疑甚至动摇,因而对社会主义前途与未来丧失了信心。另外,国内方面,社会的转型改革和发展更加开放化和信息化,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使部分领域利益调整和社会分配不平衡、不公平,甚至出现某些具体政策制定和实施失误的问题,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价值理念产生了矛盾和差距,由此引发党员干部普遍的理想信念危机。

二、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破解路径

(一)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党员干部的理想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是基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曾说:“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P.26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社会经济落后,物质极度匮乏,中国共产党尚以能吃饱饭、有军装发、能分到田地,给予革命者物质上的承诺。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却刻意淡化甚至忽略党员干部应有的权益,只提倡一味地服务、奉献,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党员干部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长时间忽略物质激励而只提倡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要从根源制止因"金钱崇拜"的心理而导致的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一是要承认、兑现党员干部的切实权益,要肯定并彰显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领导地位;二是要建立一套透明的、开放的党员干部监督奖惩机制,使党员干部工作的实际回报不应只有晋升这一种渠道,而是发展多渠道、多样化的激励、奖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员干部对待金钱不动心、对待权力不热衷,对理想信念产生向心力,对党产生依赖性,进而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趋同的、稳定的政治诉求和目标,使党自然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以从严、公正的晋升渠道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苏共在组织选拔中“近亲繁殖”的体系使真正的政治精英无法进入党内,大批庸人滞留在领导层,造成苏共的总体决策能力下降,更有意无意地模糊了对与错、是与非的边界,严重影响到党员干部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历史反复证明,特权、腐败使苏共渐失人心。

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出身成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党员队伍更趋精英化、党员干部家庭条件更趋中产阶层化。而就目前发展来看,未来中等以下收入,即农村、穷困家庭出身的党员干部会愈来愈少。党员干部工作的动力已经从解决温饱逐步向实现理想抱负转变,在工作中对于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廉洁高效的诉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凝聚党心,首要从根本上改变政府机关只进不出、工作职位只升不降的状态,解决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使党员领导干部时刻存在危机感和竞争压力,逐步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导向,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建立一套客观公正、机会平等、脱离以人为评价主体的任用、考核、激励、晋升机制,从根本上发挥制度的源动力,鞭策全体党员干部时刻注意行为自觉、纪律自觉和信仰自觉。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也充分证实了我们党全面从严治党和从严管理干部的决心。

(三)以党员徽章标志作为宣传工具潜移默化的影响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目前,党内针对党员干部加强理想信念的方式多停留在强调党员干部自身的修养和理论学习上,即着重于发挥党员的“内功”、依靠的是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制约权力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极易受到权力和名利的诱惑而变得并不可靠,这也是目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频频讲却依旧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用外力的作用解决当前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存在的问题。所谓强调外力的作用,就是强调全社会的监督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党员对于群众来讲更多是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党员身份的可辨识性差。

党徽作为政党的标志蕴含着政党的历史、文化和理念,是政党意识形态的物化标志。当前社会环境下,全体党员干部每日佩戴党员徽章对于更好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加强党员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对于增强党员干部的身份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对于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从外部角度来看,日常生活中8900多万党员同时佩戴党员徽章,会给人民群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是无形的宣传广告和自信的象征,在宏观上直接影响社会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章程》第八条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因此党员日常佩戴党员徽章,使自己的言行暴露在同志和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之下,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党章的践行和贯彻。在自身榜样的动力和外部监督的压力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然会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自觉。

(四)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为途径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掌握着公共利益,特别是行使公权力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国家的走向与人民的命运。教育党员干部的问题,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走向与兴衰成败。各级党校的教育培训工作是我们党理论宣讲和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阵地,是建设现代化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引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思想理论素质是领导素质的灵魂。”[3](P.206)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是政治立场与方向上坚贞不渝的基础。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望。如何提高新时期党员干部的理论素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使党员干部队伍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队伍的一个重大考验,也是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工作领导能力,不断增强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转型,我国社会深层次矛盾愈发凸显,在这种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必然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故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4](P.5)。如何面对进而有效应对当前意识形态的文化融入、学术融入和生活融入的时代特征,改变普遍存在的固有僵化的概念灌输、缺乏互动、“条幅接近群众、语言脱离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方式是现如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时不妨多些人文关怀,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吸取民间话语,在保持权威大气时不妨有些平民风格。摈弃过去那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生硬呆板的叙述方式。”[5](P.2)只有这样,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得到增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有效地引领党员干部、融入群众、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3]江澤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 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罗成琰.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J].学习时报,2004-03-25.

[责任编辑:马雅兰]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党员干部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革命理想高于天
党员干部之“三不”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中国梦”视域下的青年理想信念
家属上阵监督廉洁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