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改“姥姥”缺乏文化敬畏
2018-12-2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33期
日前,上海市小学语文教材将“外婆”改成“姥姥”引发热议。有网友爆料说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课本第24课《打碗碗花》将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然而搜索这篇课文的原文却发现全篇用的都是“外婆”。
对于这种改动,上海市教委的答复也许可以找到原因。上海市教委回复的内容称“姥姥”是普通话语词汇,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也许正是在这种认知下,才有了这次的改动,这种改动不仅是对公众和学生的误导,也缺乏文化敬畏。
外婆和姥姥到底谁是方言,谁是普通话词汇,并没有确切的定论。在现实生活中,外婆和姥姥都是对母亲的母亲的一种称呼,只是因为地域的不同,这种称呼出现了差异,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比如北方的红薯,南方的地瓜,北方的馍馍,南方的馒头等。虽然称呼不一样,但是指代的都是同一种事物,是语言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的体现,这并没有任何问题。“外婆”和“姥姥”也是这样,就字面意思理解,“外婆”比“姥姥”更能准确地表达对方的身份,自然更加清晰和贴切。
抢分速记
將“外婆”粗暴地改成“姥姥”,是一种狭隘的地方文化保护,是对中国汉语文化的伤害,也是缺乏文化包容和文化敬畏的体现。一词之改,改变的不只是称呼,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只知道“姥姥”,却不知道“外婆”,不知道我国语言文化的深奥和博大,这显然不是教材应该展现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