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变革的现代性意蕴
2018-12-21王嫱
王嫱
随着信息技术及无限网络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图腾时代出发,已经走过了文字时代,现在进入图像时代,或者说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对美术教育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
一、美术教育变革的现代性
(一)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
在此,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代表着新的发展方向,但仍然很不成熟,我们必须谨慎接受。必须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即哈贝马斯式的现代性重建:将理性赋予主体以认知与实践能力,而将理性的运用则以自由为社会条件。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在对待现代主义方面,要扬美术教育对待意义与价值的理性之长,也要避美术教育过度重视“单一、封闭、片面”之短,而在对待后现代主义方面,我们要扬美术教育对待创意与技术的感性之长,也要避其“无序、肤浅、碎片”之短。
(二)美术教育变革的现代性
“多元·开放·融合”,综合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长,也避免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短。它是哲人对后现代社会的基本形态的理性判断,也是人们面对后现代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而设定的方法论。
1. 多元:共生的教学观念
多元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重要词汇。多元文化,在社会科学中,指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或社会群体在一个共同文明体或共同社会的框架下,持续并自主地参与及发展自有传统文化或利益。多元文化,决定了文化之间的彼此平等、共生与互促的关系。
不难看出,所谓“多元”,就是反对“二元论”的分离与对立、反对中心主义、坚持“共生”的哲学。“多元”,就是将彼此相关的多个事物看成一个整体,将彼此之间的关系视为平等与共生的关系,将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方式,视为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基本存在方式。
美术教育教学过程,是多元教育要素互动、对话的过程,有众多的“共生”关系。比如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美术学科与非美术学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活动等,这些要素之间,是没有主次之分的,也是没有中心的;他们互不排斥,更不对立。它们是平等的,相依相伴的共生关系。
将传统的师生关系变革为主体间性关系,是教与学方式变革的表征,也是教学改革的根本。将师生关系视为主体间性关系,意谓教育要尊重学生每一位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差异性与发展性,就意味着必须生成出“多元目标”、“多元策略”、“多元练习”、“多元评价”等等。
2. 开放:联结的教学方略
开放,它是一个来自自然科学的概念,描述了一个有物质交换又有能列交换的系统。根据普里高津的耗散理论,当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的状态,通过其自身的调整和变化,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化为某种新的状态,使系统得以更新与进化。
所谓开放,就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与处理问题,它与将人为割裂、孤立、封闭的事物联结起来,使思维与行为具有贯通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放,具有反教条和坚持实事求是的特征。具备了开放性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既保留了现代主义理性思维对意义强调,也保留了后现代主义崇尚的无边界思维的优势。
开放,于教育而言,就是将相关课程、相关经验、相关知识与相关价值视为共生关系,并在同等看待的基础上,消解边界——消解课程之间的边界,经验之间的边界、知识之间的边界、价值之间的边界等,并将彼此联结起来。
开放的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将传统的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都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的教学思维,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开放。
一是开放的教学目标:不能拘泥于单一的美术教育目标,必须与已设定的艺术教育目标相结合。
二是开放的教学内容:既包括漫画、卡通、计算机美术等流行艺术,也包括有文化价值的美术传统知识。美术教学内容,既包括学科间的联结科学性、也包括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联结,还包括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结。
三是开放的教学策略:有用即经验,有用即策略。
四是开放的教学过程:为尝试提供平台,为失败给予时空。
五是开放的教学评价:实施整体评价,差异评价与延时性评价。
3. 融合:整体的教学效应
融合不是“拼凑”的结果。融合就是完整、圆满、圆融。实现教学的融合,不是去刻意地建立教与学的人为联系,而是去寻找教与学的本质联系,即通过对背景、经验、知识等构成部分或要素的添加与编排,使其成為一个更完整的,和谐的或统合的存在和实体。融合必须是整体性的,必须是有序性的,必须是最优化的,必须充分体现教学对学生各学习要素的同等尊重。
目标的整体性,过程的整体性、效果的整体,评价的整体。
融合的教学样态,没有一个标准,更不存在固定的模式,但必须体现多元要素并重的原则,课程内容贯通原则、学习过程的融合原则。
目标的融合:教学过程中的目标预设,是全面的考量,但又不是全面的要求。目标预设既考虑学科知识目标,还要考虑学科育人目标,但更考虑的是依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基础而确定的教学目标。
内容的融合:教学所选教材及内容,包括本学科的相关内容,也包括跨学科的学习内容,更包括体验内容或实践活动内容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必须为达成课程目标而努力,也要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知识主线相一致,也要与学生的基础能力相一致。
教学过程的融合:教学的流程,要切合教学的实际,包括教学过程要与学习的设施设备的条件、学生学习的基础性与学习积极性相结合,在高效推进与可持续发展中找到平衡。
评价的融合:教学的评价要与学内容的难度相融合,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融合,使评价具有针对性与激励性,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美术教育变革的教学样态
从宏观层面上看,教学必须将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教学要素进行共生性理解与平等性看待。从中观层面上看,教学必须将教学资源、学科内的知识及跨学科知识、生活经验、社会社会活动等联结起来,从微观层面上看,教学必须依托脑在认识和体验世界方面的复杂功能和巨大潜力,实现教育的整体融合效应。下面介绍基于脑科学内容联结学习理论,此基础上构造具有“多元·开放·融合”现代性意蕴的教学样态。
(一)基于脑科学内容联结的学习理论
教学就是创造学习的联结,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凯恩夫妇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他们认为,教学不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教学的理想状态是使课堂达到“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放松的警觉状态”与“积极加工状态”。
精心编排的浸润状态——把信息从书本和黑板中移开,把知识带入学生的真实经验中,邀请和鼓励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方式去经历以及重新创造出合适的信息。
放松的学习警觉状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具有个人的学习的兴奋感与学习安全感。在增强容忍模糊性、不确定性以及延迟满足的能力的同时,去探索新的思想和联系。
积极学习加工状态——引导学生在反思和理解中学习,获得一个更全面的洞察。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在做什么,而在于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二)美术教育变革的教学基本样态
美术教育变革的美术教学,其实质是利用美术课程及美术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与表现”、“审美与理解”、“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主题与流程)
“我與自然”融合取向的美术课堂教学样态
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理解美术学科知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通过相关科学学科知识的回顾,激发和发展学生的美术兴趣与爱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也包括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激发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与社会”融合取向的美术课堂教学样态
通过组织学生欣赏戏剧、故事、舞蹈,音乐作品与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国内外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动态,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及相关的人文知识,通过自己的美术作品或综艺作品,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想。
“我与自我”融合取向的美术课堂教学样态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设计自我,明确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非语言的美术表达方式,通过自画像的形式和创作综艺作品的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希望、恐惧、探索、情意、理解和想象的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