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出学生学习兴趣

2018-12-21庄巧红

师道·教研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生活

庄巧红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把认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学习的对象,教师才能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NLP(身心语法程序学)提到: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理性和感性的共鸣。而真正推动一个人的是在感性这边,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有效果,需要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法宝,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的中心之一,是语文教学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问”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何处提问,才能“问”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一、从文章题目中“问”出学生学习兴趣

文章的题目就像明亮的“眼睛”,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窥到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精髓。巧用课题设计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目中设问,可以由老师提问,也可以启发学生问。

笔者执教《将相和》一课时,板书课题后会问:

“‘将和‘相分别指谁?”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是怎样和好的?”

对培养过质疑方法的学生则这样问:“读完这个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类似上面的问题。

就这样,“问”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带着这些问题用心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解决,也就实现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文章的题目,问法也有不同。

二、从教学重难点处“问”出学生学习兴趣

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教学难点是理解内容的重点和障碍。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设计恰当的问题,就能“问”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掌握知识重点,理解难点铺路搭桥,帮助学生逐步突破这些重难点,最终学好这部分知识。

如教学《桃花心木》这篇课文,文章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笔者就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这里的‘不确定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往往会‘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问”出学生的興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问”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达到深刻理解知识的目的,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效果。

三、从新旧知识衔接处“问”出学生学习兴趣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的,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认知生长点,设计出导向性的问题,“问”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时,这样问学生:

这个单元的学习专题是思念家乡,哪位同学还记得之前我们学过的思念家乡的诗词?能背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有学生背诵《静夜思》,有学生脱口而出《泊船瓜洲》。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很有帮助,可以使他们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便于记忆。同时为学生架起由旧知通往新知的桥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达到知识的彼岸。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驾驭课堂内容,通过“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已学知识中深入开掘,获得更多更好的新知识和体会,掌握更好更巧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积累从量到质的飞跃和升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完整的认知结构。

四、从联系生活实际中“问”出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联系社会现实,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这样设计问题,一方面能把课内内容讲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能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执教《乌塔》时,学生学课文后,笔者追问:

你们觉得乌塔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吗?

如果寒暑假我们也准备独自去旅行,可以怎么做?

学生对乌塔的做法,看法截然不同,有的认为乌塔能独自去旅游,独立能力强;有的认为乌塔这样做太危险。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不同的国情,认识到乌塔独自去旅游是经过周密计划的,应该向乌塔学习的是她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并不是要像她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生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