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项目“跳花棚”进校园

2018-12-21宁钰萍

师道·教研 2018年10期
关键词:化州市原生态进校园

宁钰萍

跳花棚,一种民族舞蹈,以戴面具为标志,属于傩舞的一种,表达驱邪除恶、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主题。明朝末年,由福建传入化州官桥长尾公村和卷塘尾村,文革“十年浩劫”之后,日渐式微。八十年代末,经化州市知名舞蹈家和音乐家张振谦先生发掘、抢救、传承,2011年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种舞蹈由于其口传身授的传承特性,因此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可能意味着一种舞蹈的灭绝,意味着一笔文化财产的遗失。作为非遗“跳花棚”第六代传承人,我积极推动“跳花棚”舞蹈进校园,使其得到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非遗“跳花棚”进校园,有利于壮大传承队伍

非遗“跳花棚”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人而存在,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因此,传承人是核心因素。但鉴于“跳花棚”根植的土壤是农村,传承的核心力量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精通“跳花棚”各个“科本”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因此,推动“跳花棚”进校园意义深远。如果把“跳花棚”的舞蹈文化引进校园,把它当作一门课程对待,让具有舞蹈功底的高学历教师首先掌握各种原生态跳法,再带动学生学习,那么传承的队伍就会变得越来越庞大,舞蹈就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目前,非遗“跳花棚”已进入化州市幼教系统,我分别为河西街道中心幼儿园、东山区幼儿园、化州市幼儿园等十多所幼儿园进行过专门的“跳花棚”师资培训,化州市第三中学作为试点单位,音乐科组十多位教师也承担起传承的重任。

二、非遗“跳花棚”进校园,有利于推动“去伪存真”

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是一个生命整体,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其糟粕与精华往往是共生的。“跳花棚”属于傩舞的一种,傩即“傩祭”,指百姓祈求神灵保佑,以便达成心中的愿望。因此,“跳花棚”不可避免存在封建迷信活动。“跳花棚”进校园之后,传承的主体是老师和学生,这些糟粕必须果断舍弃。譬如,“秀才科”祝愿多出圣贤子弟,“后生唱歌科”和“依前科”歌唱生活和爱情的美好情调,“陈九科”除邪镇恶,“锄田科”歌唱生产,“判官科”是良好祝愿,“送虫科”是祈福除灾得丰收。校园,相当于一张过滤网,呈现在师生前的“跳花棚”应该是与现代文明要求相适应的、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精华”成分。

三、非遗“跳花棚”进校园,有利于传播传统文化

原生态民间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精神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街舞、爵士、拉丁等外国舞种传入中国,年轻一代盲目追赶、盲目模仿,越来越忽略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了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试问,有几个学生听说过傈僳族的“阿尺木瓜舞”?彝族的“烟盒舞”?化州本土的“跳禾楼”“採茶舞”“跳花棚”?“跳花棚”作为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现的就是一种农耕文化。演员手持锄头、镰刀、耙头、稻穗等表演道具,分十八科表演,舞蹈动作和音乐雄浑粗犷,古朴情深,内容反映生产、生活和民意为主。因此,非遗“跳花棚”进校园,让学生深入了解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非遗“跳花棚”进校园,有利于促进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推动非遗“跳花棚”进校园,只有不断创新,以学生和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重新包装,才能焕发新的生机。譬如,我改编的《跳花棚广场舞》,就剔除了求神灵、保丰收、报平安的傩祭内容,仅取道叔、锄田、开棚门三科的内容,并以歌颂生產劳动、喜庆丰收的红线串起来,组成全舞,展现劳动的欢乐、丰收的喜悦,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荣获茂名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广场舞大赛金奖。我为河西街道中心幼儿园编排的《宝宝“识”跳棚》《宝宝“奏”花棚》,剔除了封建的内容,新增了流行的元素,从小孩子的角度出发,创作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获得观众的高度评价。

民间舞来源于民族民间,产生于原生态。非遗“跳花棚”进校园,不仅可以丰富校园舞蹈教学的内容,也是对“跳花棚”这种民族舞蹈艺术的一种拯救,更是一种传承与发展。因此,推动非遗“跳花棚”进校园,势在必行。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化州市原生态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原生态静宁苹果
广东化州市橘红种植高产技术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天籁”般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由《庄子·齐物论》观原生态自然之美
对联文化进校园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