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县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2018-12-21潘娅莹邹海东吴明
潘娅莹 邹海东 吴明
摘要 松桃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立体气候典型,喀斯特地貌明显,气象要素年际变化较大,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电和凝冻等。利用1961—2016年松桃县气象资料和1950—2016年灾情资料,根据贵州省气象灾害指标整理原始数据资料,对松桃县气象灾害特征、分布规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党政领导决策部署工农业生产布局、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象灾害;灾害特征;贵州松桃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248-02
松桃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边缘,地理位置为东经108°35′42″~109°23′30″、北纬27°49′40″~28°30′20″,平均海拔约650 m,最低海拔为松桃县牛郎镇桂阳溪285 m,最高海拔为梵净山金顶2 493 m,相对高差为2 208 m,全境平面图形似马鞍,为东西两侧高、南北两侧略高、中间低的盆地形态。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立体气候典型,喀斯特地貌明显,气象要素在年际间的变化较大,灾害性天气较多,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电、凝冻等,其中暴雨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最大,占气象灾害损失的40%以上[1],干旱、雷电、凝冻、大风的影响次之。各类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衍生灾害占自然灾害的90%,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3%,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2]。
2017年依托“三农示范县”气象服务申报工作,松桃县开展了气象灾害调研;利用松桃县1961—2016年气象资料和1950—2016年灾情资料,根据贵州省气象灾害指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开展了对气象灾害特征、分布规律和成因的研究。
1 暴雨洪涝灾害
松桃县年平均雨日为174.3 d,年平均暴雨日数为3.6 d,暴雨主要发生在4—11月,6月和7月为暴雨的高峰期,其次为5月和8月;暴雨出现最多的为8 d(2014年),暴雨出现最少的为0 d(1979年和1981年),暴雨日数呈现出波动增多的趋势,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暴雨发生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尤其是连续性、区域性的暴雨强降水会造成洪涝灾害,甚至引发河岸崩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年降水量距平值>10%就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其中10%≤降水量距平值<30%为大水年,年降水量距平值>30%为特大水年。自1950年以来,出现了2次特大洪水,即1963年7月的2次,其中7月11日水灾达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十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年有4年(1961年、1993年、1995年、1999年),十年以下、五年以上的大洪水年有8年(1954年、1976年、1977年、1983年、1998年、2002年、2003年、2014年)。
根據铜仁地区水文水资源局2005年7月编制松桃城区防洪(应急)预案提出松桃河防汛洪水量级标准,即当年最大洪水流量在1 140 m3/s以上(洪水位354 m)为警戒水位。有36年出现水灾,其中特大水灾1年(1963年)、大水灾11年、中等水灾10年、一般水灾14年。
1950—2016年,出现的8次特大洪水均进城(1954年1次、1961年1次、1963年2次以及1976年、1977年、1993年、1995年各1次)。其中,以1963年7月11日为最大,达到百年以上一遇的大洪水,也是历史之最,洪峰流量为2 350 m3/s(65测量标志),其洪峰水位为361.6 m(吊桥),县城淹没90%,城郊63.2 hm2农田被冲毁,直接受灾人口7 383人,造成1 150人无家可归。
2 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气候现象,分为春旱(3—5月)、伏旱(出现在雨季结束后至8月上旬的干旱,又称夏旱)、秋旱(出现在8月中旬至10月的干旱)、伏秋连旱(伏旱和秋旱接着出现)。旱灾是松桃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形成“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风调雨顺才增产”的被动局面。松桃县一年四季均有旱灾出现,以6—8月的夏旱最为严重,发生次数多,范围大;其次是春旱;秋(9—11月)、冬(12月至翌年2月)季旱灾发生次数较少,影响不大。干旱的发生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脊线的位置及维持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越长,旱情越严重。大范围的伏秋干旱天气形势是副热带高压强且稳定、脊线位于北纬25°附近。另外,副热带高压弱,位置特别偏南或偏东,持续受高空高压脊或低层大陆高压控制,也会造成久晴少雨,发生干旱[3]。
1950—2016年松桃县气象干旱指数显示,有56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重度以上干旱19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1966年、1967年、1972年、1975年、1981年、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1990年、1997年、1998年、2004年、2005年)、中度干旱19 年、轻度干旱18年。最为严重的是1981年,从栽秧上坎(6月11日)就出现旱情,至9月7日连续88 d,全县山塘、水库全部干涸,松桃河水位降到最低点,河水流量仅1.13 m3/s。全县有耕地2.779万hm2,其中受灾面积2.07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4.7%;水稻1.687万hm2,干旱面积达1.380万hm2,占栽插面积的81.8%;玉米受灾面积2 698 hm2,红苕干死807.6 hm2;粮食减产6.25万t,其中水稻减产4.755万t,属历史罕见旱灾。为解决灾情造成的极大困难,国家立即下发救济款达58.58万元,救济粮1.41万t,使广大灾民没有因灾情重大而到处逃荒度日。2005年6月2日至7月31日,干旱天数达60 d,106条大小河流断流、459口水井及73口山塘干涸,全县28个乡镇503个村4 885个村民组均发生严重干旱,受灾面积达2.13万hm2。
3 大风和冰雹
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征,导致松桃县境内垂直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是一般大风灾害(≥17 m/s)发生区,以西南大风为主,年平均1~2次,主要是在夏季强对流天气发生时伴随发生,可产生8级以上大风,并造成一定灾害。7月大风日数最多,其次是8月,在2014年7月24日出现了19.8 m/s的极大风速。极大风速近年来呈现增多趋势,每年均有出现,出现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
松桃县背靠铜仁梵净山,周围山脉、河谷较多,夏季强对流天气频发,据统计共有13年发生冰雹(1954年、1956年、1957年、1958年、1960年、1961年、1963年、1966年、1974年、1983年、1987年、1992年、1998年)。冰雹发生集中在春季,其中4月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占62.5%;3月次之,占31.3%。天气系统有高空冷槽或南支低槽,低层有充足的水汽,加上梵净山地形抬升作用,深厚的上干下湿分布的对流性不稳定层,且在这一气层中自下向上急骤增大的垂直风切变和适宜高度的0 ℃层、-20 ℃层均是形成冰雹的有利条件。冰雹发生时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1961年3月18日和4月3日2次降冰雹,并伴随暴风,全县有7个区受灾,大雹0.6 kg、小雹0.2 kg,持续20 min,44个生产队、6 143户重灾,倒塌和打坏房屋4 982间,压死1人、压伤8人,砸坏夏种作物788.4 hm2,其中75.4 hm2颗粒无收,损失的粮食超过150 t;1974年3月31日和4月17日,以孟溪和大坪受災最重,受损面积3 319.67 hm2,其中小季作物受灾面积209.8 hm2(有56.47 hm2颗粒无收),倒塌和砸烂房屋439间,伤9人、死1人;1998年3—5月受飓风夹冰雹袭击,百年古树连根拔起,是松桃县历史上罕见的灾害,死亡6人、伤6人,刮倒、破坏树木逾1.45万株。
4 雷电灾害
雷电是指云间或云与地面(物)间的放电现象。松桃县处于群山包围中,雷电分系统性和局地性两大类。造成雷电系统性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地面有明显冷锋、静止锋和辅合线影响;局地雷电是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下,地表受热在近地层形成绝对不稳定层结,由于热力抬升作用而形成。
据谢 波等[4]对1961—2007年贵州省雷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研究,铜仁市雷暴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20世纪60年代6—8月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在5 d以下、10 d以下、10 d以下;70年代6—8月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在10 d以下、10 d以下、10 d以下;80年代6—8月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在5 d以下、5 d以下、10 d以下;90年代6—8月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分别在5 d以下、10 d以下、10 d以下。2013年8月15日14:35开始出现雷电活动,雷电持续时间达33 min,松桃县自动气象观测站点风向风速计被雷电击坏,多间建筑物遭雷击,对经济造成了损失。
5 凝冻灾害
凝冻是在强冷空气的作用下导致冰雪混下而成,有时甚至是雨雪混下而形成。在冬季风盛行时,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受到高原大地形的阻挡,在西南地区形成西南准静止锋,锋后地区阴雨绵绵,当地面温度<0 ℃时,降水在及地前成为过冷却雨滴,导致冬季贵州山区出现凝冻[5]。凝冻发生时,冰块儿、冰花牢牢盖在山川、田园、草木、蔬菜上,导致树叶冻蔫、蔬菜冻枯。凝冻是松桃县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6]。
根据1951—1990年资料统计,松桃地区凝冻天气是从12月28日开始至翌年3月13日止,每年平均出现3~5 d,以1月最多,占全年的40%~75%,冰冻厚度为8~9 mm。据统计,有1972年、1997年、1981年、1998年出现凝冻灾害,损失严重。其中,1997年1月27—31日县境内出现百年未遇的雪凝,极端最低气温降到-12 ℃,全县3万株柑橘树除1 000株受冻害较轻之外,其余全部冻死,平坝地区的兹竹也大部分被冻死,县内车辆中断,小麦、油菜等遭到严重的破坏。
6 参考文献
[1] 廖敏,龚乃弘,钟敏.江西省高安市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分析[J].吉林农业,2012(2):224-226.
[2] 廖敏,龚乃弘,钱焕荣.江西省樟树市气象灾害特征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3,30(2):55-57.
[3] 张秀艳,姜海晶,姚远.黑龙江省虎林气象灾害特征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4,31(1):42-44.
[4] 谢波,池再香,黄艳.贵州夏季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11,35(3):37-39.
[5] 杜正静,熊方,何玉龙,等.贵州严重冰冻天气过程典型模型及环流特征分析[J].贵州气象,2009,33(1):7-10.
[6] 张万萍,杨晓玲,杨民,等.凝冻灾害对贵阳市蔬菜生产影响调查及防治措施[J].耕作与栽培,2008(6):51-53.